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用文化为精准扶贫注入“精神之钙”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18-05-22 10:2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随着脱贫工作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要帮贫困人口脱离“硬贫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必须首先让他们脱离精神上的“软贫困”。为此,我市一支支充满战斗力、作风扎实的扶贫工作队,带领群众攻坚克难,抓关键环节,解决瓶颈问题,精准发力。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这些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的好做法。 

  2017年9月,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手工工坊在滨河家园四村揭牌。随后,北京联奥赏高礼品有限公司与银川金羚羊手工合作社、月牙湖乡手工工坊进行订单签约。当年初,滨河家园四村成立了“勤英慧翠手工编织合作社”,利用村委会房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月牙湖手工工坊。截至目前,手工工坊有长期从事手工作品创作的妇女50多人,通过培训上岗的建档立卡户和残疾留守的妇女40多人。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订单不断。这只是我市推进文化扶贫的一个缩影。 

  投入3亿多元完善设施搭建文化舞台 

  银川市政府近年来先后投入3亿多元,完善了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各类文化配套设施,新建改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700余处,新建了12个乡镇文化站、22个街道中心图书馆、整合改建23个街道文化站,乡镇、街道文化站单独设置率达到100%,覆盖率98%,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银川市还制定出台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每年对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给予5万元~10万元的扶持奖励。 

  搭“文化台”唱“经济戏” 

  文化要致富,就要依靠文化产业。“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摸清了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了在扶志和育人上下功夫的发展思路。”银川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通过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培训学员,采取滚动的办法,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到非遗传承、非遗产品致富的路子上来。 

  银川市针对性解决留守妇女创收问题,在全市每个移民贫困村成立了手工编织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目前已经解决150名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就业难题,人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10000元。与此同时,大力推行“网店+实体店”经营模式,吸引更多劳动力参与其中,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大力开发农家乐、文创产品店、绿色农业采摘、养殖业、休闲度假旅游村等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切实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杨涛是兴庆区滨河家园四村的留守妇女,从手工坊成立开始,就每天带着12岁的儿子来上班。“我爱人在外地打工,女儿在乡镇上中学。为了给家里减轻点负担,我开始在手工坊工作,每月能有700多元的收入。”杨涛说,她的儿子因为患病行动不便,以前只能待在家里,很少和人交流,话也说不清楚。“自从来到手工坊,儿子说话清楚了,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 

  “我们从文化扶贫上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搭文化台,唱经济戏,将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郭林说。 

  文化扶贫,换句话说就是缩短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打通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金凤区和顺新村的居民,还是月牙湖乡的留守妇女,他们有休闲娱乐的广场,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有能挣钱的途径。“城里人有的,咱村里人也不缺!”和顺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富凯说。 

  为了实现银川市城乡文化同步,银川市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培训、送电影的“四送”活动,并开展文化志愿者下基层专场演出、非遗进农村等文化活动,将城市的优秀文化送到乡村去,实现了首府每个乡村文化全覆盖。 

  银川市在各移民村扶持村民自发组织秦腔自娱班、舞狮队、社火队、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并且鼓励经常性到周边乡镇演出。在各村的农民文化大院里,村民更是在自家门口就能听到、看到秦腔、舞蹈等各类表演,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此基础上,银川市组织文化专业干部定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辅导、讲座、培训、演出等志愿活动,采取各种文化扶贫的鼓励措施,确保每个贫困村文化队伍达到“三个一”,即拥有一名文化管理员、一名文化辅导员和一支业务文艺团队。“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同步、文化同步全覆盖,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郭林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