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跨越山海 同奔小康——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上)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福建日报 转自宁夏新闻网 2020-07-03 17:4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闽宁镇美丽整齐的村落(资料照片)


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踏上宁夏土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

时光回到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第一次到宁夏固原考察时指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对联席会议议定的事情要尽快落实,所承诺的事情也要抓紧兑现。

同样掷地有声,同样一诺千金。两段话语,穿越20多年时空,交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意味深长。

24载,六盘山为笔、闽江水作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用真情和汗水在这片曾经偏远贫瘠的土地上,绘就改天换地的壮美画卷;

24载,援宁群体接续奋斗,推动闽宁协作从最初的单向输出到如今的互利共赢,一个个扶贫机制从探索到成熟推广,走出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也成就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典范,为全球减贫治理积极探索中国智慧。

闽宁牵手,探索扶贫协作新路

初夏时节,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里,电商扶贫车间快乐的带货声,葡萄酒庄外等待收获的葡萄藤,村民家门口新买的皮卡小车……都在述说着这个永宁县最大移民安置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不少村民的老家,在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村民们在当时还叫玉泉营开发区的荒滩上建起了新的家园。交通方便些了,可还是穷,摸不着挣钱的门道,有人打算卷着铺盖“打道回府”。

真正的改变,从1997年7月闽宁村的奠基开始。

那天,一位福建的领导专门发来的贺信,把王升听哭了。这封信,也让众多村民坚定了搬出山沟沟的决心。

后来的生活,每天都有新变化。多年后,王升也终于知道,当年发来贺信的领导,正是如今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福建与宁夏,相距2000多公里,自然禀赋和发展环境明显不同。这段跨越山海的情缘,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延续至今。

1996年,“八七”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闽宁从此牵手。

随后成立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组长。

1997年4月,习近平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用了6天时间翻山越沟,被西海固的贫困深深震撼。

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双方可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要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

也是那一次宁夏行,在调研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集力聚资,将其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3个月后,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呱呱落地。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作重要讲话。他亲自推动建立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成为闽宁协作二十余载始终坚持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闽宁协作的关注,始终如一。

2016年7月,闽宁协作2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并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会上,他欣慰地称“闽宁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一个生动例子”。尤其是看到昔日闽宁村,已经蝶变为产业欣欣向荣、生活和谐富裕的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现在,每天晚上,闽宁镇副镇长李辉钦都要做两个小时的直播,为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生产的特色产品广开销路。

这位一口“闽普”的年轻人精瘦干练、反应敏捷,与粉丝互动又不乏幽默。在他的带动下,原隆村在扶贫车间就业的妇女也加入了直播团队。

王升和不少福建来的干部打过交道,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让他佩服不已;年轻一代的挂职干部,又给这个小镇吹来了另一股清新之风。

“农村妇女,敢到网上搞直播,这种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福建援宁干部带来的,这才是老百姓收益最大的地方。”王升说。

薪火相传,二十余载接续奋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9年4月,第23次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两省区签订了13个部门协作协议、34个产业合作项目,计划投资131.2亿元,福建省安排援宁资金3.5亿元。

这一会议每年一次,两省区共商扶贫协作大计。

从1996年11月第一次召开以来,联席会议在福建、宁夏两地轮替召开,从未间断。每次会议,都根据宁夏所需、福建所能进行紧密对接,签订会议纪要和各类合作协议,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干部培养等各领域的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且均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这是24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推动建立的五项机制,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坚持,让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那么县市结对帮扶就是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援宁群体是扶贫协作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扶贫车间外墙上,“闽宁协作、德化援建”八个大字鲜红醒目,展现着这一精准帮扶举措背后的福建推力。

“捐资捐物只能短期见效,管不到长远。”2016年11月开始的第十批闽宁协作中,德化县与红寺堡区结成对子,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订单式援建新模式随即探索启动。

泉州市第十一批援宁干部赖有为,见证了弘德村扶贫车间的投用。他和“战友”们清楚,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改变当地传统产业结构。

168万元援建资金建起的3300平方米弘德村扶贫车间,吸引从事纸箱包装产业的宁夏瓦尔登实业有限公司入驻,100余个就业岗位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

德化陶瓷企业新世盛还出资10万元,开辟中老年人就业车间,30余名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群众,干起技术难度低的包装纸箱终末端环节的活,也有了稳定收入。

“弘德村去年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现在,红寺堡区已建成9个扶贫车间,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近400人,其中130名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赖有为介绍,今年还有2个车间在建,小车间正在发挥大作用。

截至目前,福建已有30多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105对乡镇、134对建制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如今的宁夏,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15元。

2019年10月,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省委书记于伟国率福建省代表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打实研究推动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

就做好新时代闽宁协作,于伟国要求,要以更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共同做好对口扶贫协作,以更精准有效的举措攻克贫困最后堡垒,以更优良的作风确保脱贫工作落深落细,以更完善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用扶贫协作的更大实际成效践行“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确保高质量打赢闽宁脱贫攻坚战。

在这场持续20多年的接力中,福建省委省政府毅然决然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为宁夏送去了援宁干部、企业家、医生、老师、技术专家,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向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不断书写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篇章。

凝聚合力,山海交响久久为功

一串长长的数字,记录下20多年间闽宁协作的成绩。

作为全面落实闽宁协作五项机制的践行者,24年来,11批183名援宁工作队队员,躬身为桥,消弭山海间的距离。

在他们的积极奔走、有效工作下,取得一系列援建成果: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建设了160个闽宁示范村,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卫生项目323个,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5.76亿元。

每个倾尽全力付出的身影,都在时空中被清晰定格,每滴艰苦创业流下的汗水,都在长路上浇灌未来。

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奋战80天,在“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永共,协调有关部门建起了闽宁产业园,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历史;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的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当时11岁的儿子……

他们带给当地的,更有沿海地区先进理念的冲击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这片孕育希望的热土,同样吸引来闽商落户,为当地群众打造劳动致富的新平台。

晋江人陈德启曾把闽宁镇的土带到法国找专家鉴定,鉴定结果是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如今,德龙酒庄在闽宁镇投资建设占地10万亩的集种植、酿酒、销售、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项目,每年可酿酒2000吨,年用工量5000人次。

2011年,严国圣在西吉县投资建设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为给土豆找出路,援宁干部背着不同种类的西吉马铃薯样品,向各地推销,严国圣就是这样被吸引到宁夏的。近30种休闲产品,每年消化4万吨鲜薯,这个项目成为福建企业带动农村增产增收的样板。

“全国种粮女标兵”林水英在西吉1万多亩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华林模式”。回族姑娘宋彩香,过去自己干农活,汗没少流,但东西卖不动,钱也挣不上。现在,培训了新技术,她每天坐着公司的大巴来基地上班,每月能挣好几千元。

当福建的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优势,遇上宁夏的能源、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福建企业家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扶贫之路。

截至去年年底,已有5600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置业,闽商企业在福建开辟了一批宁夏特色农产品展销窗口,并帮助宁夏在福建建立5个劳务基地和5个劳务工作站,4万多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

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构筑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为闽宁协作奠定基础。

24年来,福建积极动员教育、医疗、卫生、妇联、共青团、企业商会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分别开展“百所学校一帮一”“母婴工程”“医疗服务”“母亲水窖”“关爱回族女童”“关爱大学生志愿者”等援宁扶贫公益活动。

悠悠闽江水,巍巍六盘山。来自福建的海风一年年吹绿着宁夏大地。“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一曲花儿,唱出宁夏百姓对援宁群体的不尽感激之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