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搬出大山天地宽 移出幸福生活来
银川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0-10-21 10:52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走出大山,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建档立卡户侯思娟此生最大的心愿;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种温棚、奔小康,这是金凤区润丰村村民马宝勤正为之奋斗的事业;争取专项资金打造杞里香枸杞分拣中心,完善枸杞产业链,带动周边移民增收致富,这是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余宁为自己定下的扶贫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累计接收政策性移民和自主迁徙移民2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2%。其中接收宁夏中南部地区政策性移民近18.4万人,自主迁徙移民9.2万人。多年来,无数移民、扶贫企业、扶贫工作队、驻村书记等人在这片热土上努力奋斗,用勤劳双手换取幸福美满新生活。搬出大山,就像是点燃火种,燃起了移民群众的致富希望。

劳务输出稳脱贫

去年7月,怀远一品辣条生产车间落户到了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这让原先年收入仅2万元、经常为生活费犯愁的兰海霞夫妇看到了就业挣钱的好机会。在优先选聘建档立卡户政策的帮助下,兰海霞和丈夫一同进入辣条生产车间,一个和面一个配料,家庭月均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干净整洁的车间环境、半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只需要20名工人,就可日产辣条1万斤,实现年130万元的销售利润,这让车间13名建档立卡户刚一上岗就有了增收致富的信心。兰海霞说:“我们在这里边挣钱方便,环境又好,感觉富裕日子就在眼前。”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劳务产业作为移民增收的“铁杆庄稼”,2016年以来有序输出移民地区贫困劳动力2.6万余人,先后建成扶贫车间36个,解决了3000余名移民群众的就近就业问题, 

人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4.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39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移民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231元增加到2019年的12717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产业致富奔小康

在宁夏贺兰山脚下的立兰酒庄,移民刘莉的奋斗经历成为了众人交口称赞的故事。从一开始在酒庄打扫卫生转变为车间主管,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刘莉说,“以前在老家也能吃苦,但没有这样的赚钱机会,政府把我们搬迁出来,我在酒庄学会了品酒、管理等等,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和刘莉一同改变了命运的还有闽宁镇福宁村村民马三女,她如今在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不仅每月有稳定收入,还学会了种植双孢菇。该公司是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22次联席会议上引入闽宁镇的企业之一,每年生产六季双孢菇,可带动就业150人左右,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马三女笑着说:“以前只能在家盯着老公、孩子,现在自己工作了,有了零花钱,不再伸手向老公要钱,感觉有了‘尊严’。”

产业就是移民群众致富的“火车头”,在银川,脱贫富民产业处处生花。从2015年起,我市先后上马产业扶贫项目173个,共计带动建档立卡户1.9万余人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兜底保障暖民心

马志龙一家三口都患有残疾,是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的兜底保障户。为了确保马志龙一家如期脱贫,村上为马志龙全家都办了低保,还为马志龙安排了公岗,加上各种补贴,现在马志龙一家年人均收入可以稳定达到5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村里现在还建起了兜底保障服务中心,就连马志龙日常洗衣服的问题,村上也都帮忙给解决了。“衣食住行村上都有了保障,政府对我太好了。”马志龙说,现在的日子特别“有盼头”。

玉海村共有马志龙这样的兜底保障户11户46人,每隔一段时间,兜底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挨家挨户收取他们需要洗的衣服并记录下群众所需,回来后建立台账进行对账销号,确保兜底保障工作一户不落。除了洗衣服务,兜底保障服务中心还提供洗浴、理发等15项服务内容,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兜底保障。

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近一半的村民都是建档立卡户,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2016年,该村在村头建起了一家剥蒜工厂,同时还引进了一家主营外贸订单的制衣扶贫车间,解决了350余名移民群众的就业。滨河家园五村驻村第一书记苏连忠说,“工作简单,只要有手有脚都能干,一下子解决了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工作问题。”

“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我们坚持做到即查即改、边查边改,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等这些易致贫户的监测和预警,给予及时的帮助和保障,全面确保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银川市扶贫办主任姜继琴说。

异地扶贫成效显

自移民搬迁安置以来,我市制定出台了《银川市移民地区扶贫开发规划(2006-2010年)》《关于加强吊庄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银川市扶持生态移民发展的实施意见》《银川市关于解决政策性移民发展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扎实做好移民安置点建设、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等工作。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35.8亿元,调整开发土地5.6万亩,涉及18个乡镇(街道)29个村(社区),规划建成了16个生态移民村和15个劳务移民安置区,累计建设移民安置房27936套,建设小学、幼儿园、村部、卫生室等公共设施20.3万平方米,架设供电线路403.8公里,建设通村公路398公里,建成日光温室1375亩、大中型拱棚1980亩、养殖圈舍8427座,新村绿化10822亩,教育培训移民3.4万人,移民务工就业10.2万人。

目前,全市移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明显拓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脱贫攻坚“积分制”管理、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有效做法让移民群众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这些都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