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4-29 10:35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今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站在新起点上,银川市上下一心,稳就业、拓产业、注入帮扶资金,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技能培训铺平移民就业路

如今还未到农事繁忙时节,家住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的村民王志花时不时会到村上的手工麻编扶贫车间做点手工编织的活儿,挣点钱补贴家用。

滨河家园四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挣钱,而老人、妇女和儿童则留守家园,王志花就是其中的一员。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考虑到该村的实际人口情况,村“两委”把村里闲置的60多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手工工坊,邀请了宁夏非遗项目麻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璟前来教学,开办麻编技能培训班,吸引留守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培训学习,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每天在手工工坊,村民们分工合作,细细的麻线在手中灵巧地翻飞,不一会儿功夫,一根根麻条就编织成功。技艺稍好一些的村民则做起了动物玩偶、沙发靠垫、精美挂件等成品,其中一些技艺精湛的作品还能走出国门,在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王志花今年54岁,由于身患疾病,一直无法外出打工挣钱。自从张璟来村里办起了麻编培训班后,她对工作的热情找到了出口,“学了两年,一些小件基本会做了,一个月下来我和老公两个人能挣上2000元左右,足够生活啦!”离家近,活儿简单,王志花对这份工作再满意不过。

家住滨河家园二村的移民冶武奎也同样从技能培训中受益。滨河家园所在的月牙湖乡地处黄河和沙漠边缘,昼夜温差大且日照充足,适宜花卉种植产业的发展。冶武奎从当地的花卉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后,便自筹资金租用了40多栋温棚,开始种植菊花,如今效益蒸蒸日上,“以后还要把这个技术教给咱们村里人,大家一起学、一起种,一起来致富!”

手工编织、花卉种植、家政服务、电商创业、电焊、制衣……近年来,全市36家扶贫车间以“培训+就业”的方式,解决了3000余名移民就近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一批又一批的移民群众经过技能培训,形成一定的技能素养,从而转型成为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特色服务送去暖心关怀

前段时间,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许上等有些惆怅。“让移民们学到了技术,如何让他们踏踏实实留下来,这是企业必须长远思考的问题。”许上等介绍,为了让员工们踏踏实实留下来生产,他没少动脑筋。提高生产效率、建设“四点半课堂”是许上等为了留住员工想出的办法。

2020年,许上等引进了吊挂线设备,生产效率提升了30%,员工工资也随之水涨船高,一下提升到了3000多元。很多女工尝到了效率提升的甜头,也就收起了离职的念头。

“四点半课堂”是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大亮点,女工高金花就是受益者之一。每天早上,高金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径直走到车间上班。闽宁镇中心小学和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只隔了一条马路,高金花步行十分钟把孩子送到学校,穿过马路就到了车间。下午放学后,由专人将孩子们接到车间的“四点半课堂”,并指导孩子们写作业。“四点半课堂”摆满了图书,孩子们可以随时借阅,也让高金花和移民媳妇们没了后顾之忧安心生产。

今年,许上等计划引进半自动化生产设备,全力提高生产效率。如果可以带动300人就业,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就可以全面铺开西北市场,工人工资就能再翻一番。

这两天,许上等和闽宁镇中心小学统计了在“四点半课堂”辅导的孩子们的成绩。让许上等意外的是,有几个孩子的成绩已经进步到了年级前十名。“如果‘四点半课堂’能让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那移民们就更加愿意在这里打工,更能安全从事生产。”许上等希望“四点半课堂”能够成为企业留住人的另一枚法宝。

在闽宁镇,有不少企业都像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一样绞尽脑汁留住员工,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移民们提高生产技能进而增收致富。如今,闽宁镇的服装加工、双孢菇种植、肉牛养殖、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支撑移民们稳定致富的洼地。

这些企业立足员工实际需求,纷纷推出了子女托管、技能培训、家庭教育、矛盾调解等特色服务。在帮助移民们踏踏实实搞生产的同时,特色产业正努力为移民们送去更多帮扶和关怀。

帮扶资金注入振兴动能

眼看着村里的辣椒扶贫产业园温棚一栋栋建了起来,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村民王玉红满心欢喜:“今年是咱脱贫第一年,有了温棚后,一年四季都能干活挣钱!”

春节过后,在扶贫资金的帮扶下,脱贫出列后的隆源村迎来了致富增收的新希望,砌护沟渠、种植林带、建设温棚,这样火热的施工场景在村里各处上演。

王玉红期待的温棚,是隆源村今年在以往2000亩辣椒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规划的40栋设施温棚,采取“政府+企业”的投资模式,用于种植樱桃、吊瓜、辣椒、桃子、葡萄等果蔬,力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生红分析道:“以往的2000亩辣椒种植基地是露地,移民们只能每年4月至10月务工就业,现在有了温棚,一方面解决全年务工就业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延长产业链,让移民群众慢慢学习温棚种植技术,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同样享受到扶贫资金助力的还有贺兰县金贵镇江南中心村精准扶贫有机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是贺兰县去年打造的扶贫基地之一,推行“企业+园区+移民”模式,占地面积1000余亩,投入运营后,可年产优质有机蔬菜18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参与到项目建设及生产的移民年务工收入人均可达到3万元。

园区收益分红资金则按政府投入项目资金的比例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建档立卡户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且约定企业用工60%为江南中心村当地农民或劳务移民,保障劳务移民务工收入,实现劳务移民稳定增收。

“十三五”期间,市级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8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61个,建成设施农业园区45个、标准化特色养殖园区17个、高标准设施温棚6000余栋,建档立卡户3.5万余人通过产业实现增收,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全市已形成设施农业、食用菌、花卉、红树莓、酿酒葡萄、肉牛、特禽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