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从跟跑到并跑 从制造到智造 银川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6-18 10:37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从第一代粗制的中低压开关设备,到第二代产品仿制国外品牌,再到第三代配网式开关设备完全实现自主研发,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成电气”)的产品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力成电气在产品研发上从零开始的全新实践,也代表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在无人区闯新路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精准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将发展的精力放在创新战略布局和创新能力提升上来,把创新链架构在产业链上,实现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突破关键技术擦亮产业高质量“成色”

6月17日上午,在力成电气的车间里,一间蓝色外观的实验室正在投入使用,这是DYC06-7000米高海拔环境模拟实验舱,里面测试的正是由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中压开关设备。这个模拟实验舱主要测试在高海拔环境下,产品的性能是否发生变化,以前没办法做这些实验测试,产品的核心技术难以突破,始终跟在别人后面追赶。

力成电气成立于1997年,最初制造简单的低压开关设备,所有生产环节均由人力完成,2002年为了扩大规模,企业进行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但由于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产品图纸购买自科研院所,仿照国外知名品牌制造,少有自主研发。

随着工业物联网的发展,2014年左右,公司开始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布局,相继申请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不仅柔性引进了2名院士及16名行业专家,组建了84人的研发团队,而且新增了高海拔测试、高电压测试、智能组件、多功能测试等方面的实验室,推动产品由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生产车间实现全程智能化生产。

在公司的第三代产品上,绝缘技术和温升控制技术是较为核心的内容。这几年逐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公司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前一个形状稍微不规则的模具都要送到南方去做,如今通过3D打印自己就能完成,节约了成本,也缩短了研发周期。相对于传统产品,公司的第三代新品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同时也被纳入远程运维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安全预警和节能服务问题。其次,产品性能的可靠性也得以提升,目前公司的产品在工业设计上完全对标国际品牌,目标就是擦亮“中国智造”这张名片。

力成电气的创新之路是我市近年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生动诠释,当前我市围绕装备制造、新信息产业、新材料、葡萄酒等领域谋划实施项目100多项,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行业对标、新产品开发等行动,引导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在3D打印、石墨烯、用电管理技术、生物工程菌、蓝宝石晶体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突破了10余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完成了西北欠发达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逆袭。

聚焦前沿科技转化先进适用成果

在2020年银川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带来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样机引起了广泛关注。量子通信领域属于前沿科技,银川既无可借鉴之经验,也无遵循的模本,如何把握住发展先机?银川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答题。

为把握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发展先机,银川市科技局主动对接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电院”)并联合投资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银川城域电力量子通信研究应用”,一期项目依托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量子工程创新中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昌雷认为,银川具有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先天优势”,因为当地火力、风力、电力等资源十分丰富,这为发展量子通信技术提供了“温床”。

经过阶段性研发,去年银川市科技局与中电院研发团队联合宁夏国网电力集团,在两个变电站实现100MHz抗干扰量子密码设备架设和稳定运行,完成77千米电网架空光缆量子通信演示,这是西部地区首次实现电网架空光缆长距离稳定量子信号传输。该项目成功突破了抗环境干扰量子通信技术,申请专利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我市借助东西部合作机制和“科创中国”平台资源,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院等区外科研机构、大型央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量子通讯、石墨烯、人工智能等先导性、引领性产业领域进行提前布局。今后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喷墨打印头、高精度轴承、高纯石墨、蓝宝石衬底材料等新产品研发,把科技成果“用在车间里,造出新产品”。

引进高端人才让创新创业落地生根

没有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当前我市仍以政府主导组织招才引才,存在企业参与程度不够高,人才引进以个人为主,缺乏高层次人才群体引进等问题。

为破解本地科技资源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自2018年开始,银川把目光投向创新要素源丰富、创新链条完整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通过建设离岸孵化器和飞地育成平台,搭建与当地科技部门、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的平台,让人才“北飞”。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深圳等发达地区建成离岸孵化器和飞地育成平台13家,柔性引进各类人才30多位,累计孵化引进项目30余个,以“东部—中部—西部”为主线的银川飞地离岸创新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今年银川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也为企业创新创造再添了一把智力之火,全市已吸纳科技专家445名、合作单位170家建立专家智库,为新材料、电子信息、葡萄酒等九大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十四五”期间,我市规划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10个以上,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推动“政府引才+企业引智”模式双脚走路,创新“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吸引各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向银川流动集聚,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在人才评价方面破除“四唯”不良导向,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成效和生产力论英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