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站头条

这些数据 带你领略宁夏生态美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18-08-09 09:55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昨日,自治区60大庆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公布了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单。 

  生态立区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区坚持把保护母亲河黄河水环境安全作为全区环保工作的核心,通过强化源头减污、工程治污等综合措施,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大幅改善。连续多年保持Ⅲ类以上良好水质,Ⅱ类优水质断面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7年达到100%。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剔除沙尘天气影响,2017年全区五市平均优良天数所占比例达到81.4%,比2014年提高了3.8%;PM10比2014年下降了10.89%;PM2.5比2014年下降了20.4%,二氧化硫比2014年下降了29.78%,重污染天数所占比例由2015年的2.74%下降到2017年的2.19%。 

  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全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达到1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试点,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亿元,对全区2362个行政村及241个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并完善了一批生活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环境监管体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全区环境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达到160个,基本覆盖了5个地级市城区、大部分县城、部分重点工业园区和黄河干支流、主要湖泊、重点入黄排水沟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农用地土壤详查点位3026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加强 

  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责任》等重大政策措施,有利用于生态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加强。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了《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依法治环迈出实质性步伐。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全区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重大专项行动计划,为改善全区环境质量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水系治理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所有市、县(区)全部成立了节水工作机构,银川市创建为全国节水型城市,石嘴山市创建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50%的县(区)已开展节水型县区建设,70%的区直机关、55%的区直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30%以上,2017年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4,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9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1立方米。 

  水资源管理日趋严格 

  我区颁布实施《宁夏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用水总量、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约束。2017年,全区取用总水量66.06亿立方米。 

  河湖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我区初步形成“河长主导、部门协同、标本兼治、全民参与”工作格局,5个地级市、22个县(区)、223个乡镇河长制工作方案于2017年10月底前出台到位,编制完成6河2湖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全区840条河流、94个湖泊、38座水库“一河一长、一湖一长”责任到人,区市县乡村五级共落实河长3770名、湖长125名、巡查保洁人员6510名,全区统一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实现了所有河湖水系河长制全覆盖。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我区大力开展以南部9个贫困县为重点的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17年底,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0.64%,年均治理进度由2000年的1%提高到现在的3%。全区建成淤地坝1112座,总库容达4.24亿立方米,变昔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 

  引黄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宁夏申遗实现“零的突破”。我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试点,统筹开展灌区农业节水、水系连通、水生态治理、智能化管理等重点内容。 

  重点水利工程 

  ▲固海等四大扬水工程 

  ▲中南部城乡人饮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黄河标准化堤防治理 

  ▲宁东等工业园区供水 

  ▲中部干旱带脱贫水源 

  ▲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 

  土地资源 

  ■我区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以差别化的用地管理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工作■我区已批准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58个,挂钩周转指标规模7万多亩。其中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6个,挂钩周转指标规模1.49万亩,安置用地1.2259万亩,2万多户农民群众搬入新居。 

  耕地保护 

  自上而下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 

  ■为生态移民提供生产用地34万亩 涉及移民17万人 

  ■全区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400.23万亩 

  资源利用 

  ■全区矿山数量从2013年初的713个减少为474个■2012年以来,共清理处置闲置土地1267宗12.97万亩■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从2010年的3712亩/亿元 

  总资金11.14亿元,治理总面积1.41万公顷■2017年,关闭退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矿山企业20家 

  下降至2015年的2621亩/亿元,下降率达到29%■2004年以来,我区共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6个 

  林业建设 

  截至目前 

  森林面积从1958年的11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91万亩 

  全区林地保有量达2834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 

  森林覆盖率从 1958年的1.5%增加到现在的14% 

  森林蓄积量从1958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899万立方米 

  初步形成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 

  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30万亩,移民迁出区植被覆盖度达到56%;施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工程,建成26个市民休闲公园;全面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了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绿网提升、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同心红寺堡文冠果生态经济林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09万亩,落实补助资金126亿元。 

  防沙治沙稳步推进 

  全区沙化土地面积由1958年的2475万亩减少到168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999年的4811万亩减少到4184万亩。 

  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沙漠化逆转,连续20年沙化、荒漠化土地“双缩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德财政、世界银行贷款、小渊基金等外援项目,完成荒漠化防治160多万亩。 

  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全区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达60多家。 

  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持续加强 

  全区1531万亩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严格落实林区禁牧封育管护责任,禁牧封育区内林草覆盖度增加到40%以上;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全区连续57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处,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4个,自治区级湿地公园10个,湿地保护面积达310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1%。 

  绿色产业蓬勃发 

  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全区枸杞在册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标准化率达5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25%,枸杞干果总产量1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2%;中宁枸杞以161.56亿元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十强。全区枸杞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达276余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区已成为全国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 

  积极发展苹果、红枣、设施果树、花卉等特色优势经济林产业,经济林基地面积达到185万亩,年综合产值达30多亿元。 

  林业改革不断深入 

  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全区国有林场林地面积达1637万亩,增长6%,人员编制减少29%,内部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础工作全面完成,确权集体林地1444.7万亩,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完成涉林贷款21亿元;大力扶持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360万亩,形成9大系列、20多个品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