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部门文件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5845Y/2022-00013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2020-10-22
责任部门: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2020-10-22
名 称: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和严峻的工业下行压力,市工信局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业发展。坚定不移抓“六稳”促“六保”,稳定工业经济基本盘;坚定不移执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政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工信方案基本成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逐渐显现。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9月,全市工业规上增速同比下降2.2%,较上月回升了0.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升了个1.4百分点,工业指标呈现探底回升,预计全年增速由负转正。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71.7万吨标准煤(占全区6.3%),同比增长8.6%。工业投资下降11.6%全市(不含宁东)工业固废产生量137万吨,综合利用率约为71%。

(二)2020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抓复工复产,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秩序。一是补断点,精准实施分区分级分类差异化策略。制定《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技术指南(试行)》《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优化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责任分工的通知》等政策,严格落实“两个一”管理、“四到位”、“七必须”建立分区分级动态管理机制,疫情期间全市工业企业率先复工复产,3月下旬复工复产率提升到94%,得到国务院督导组的肯定二是疏堵点,畅通人流、物流大动脉。形成企业复工物资保障“补给线”,为全市采购一次性医用、一次性外科口罩等50多万件386万元;为企业解决口罩20余万只、测温枪3000把、消毒液10吨办理各类交通通行证近7000张。三是攻难点,组合施策助企纾困。编印《银川市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政策法规文件和工作指南汇编(一)(二)》1600册,收集各类惠企政策25个。协调金融机构为56家企业融资近20亿元为170家小微企业授信纾困13亿元。

2.抓“六保”促“六稳”,工业运行指标基本平稳一是调研走访稳住工业基本盘。先后派出4组包抓人员,蹲点指导疫情防控和解决防控物资不足等问题。成立停减产企业包抓工作组,分五组深入186户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专题研究提出解决意见。二是落实减税降费民企账款清欠政策直达企业。兑现《工业24条》第一批扶持资金3355万元,为77家企业争取自治区电价补贴1.22亿元,为企业争取工业企业贷款贴息等资金3.1亿元。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55.3亿元。为100多家规上企业争取电价补贴1.63亿元。三是行业管理不断强化。制定《银川市工业产业指导目录》《银川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规划》,妥善解决丰友化工破产重组事宜,培育“双创”基地(空间)100个,共享装备进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小微超市累计服务2010家企业,发放补助资金2769万元。

3.抓项目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建立动态工业项目库。谋划储备2020年重点工业项目153个,概算总投资51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8.2亿元。二是强化项目储备入库工作。印发《银川市2020年重点工业项目(第一批)投资计划的通知》,征集储备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建立动态工业项目库,53个重点工业项目入选自治区“3个100项目”库,2020年计划总投资111.5亿元,1-9月累计完成投资44.4亿元三是强化项目保障。针对项目建设资金缺乏问题,梳理融资需求企业170家,推荐至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贷款54笔17.16亿元。

4.抓产业促提升,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自动化发展方案》《银川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工业稳增长24条”实施意见》《银川市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强化政策引领;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启动我市工业扶持奖励政策兑现,兑现107个项目奖励资金4740万,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政策扶持资金1.2亿元。三是加大工业对标力度。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行动方案,引导企业开展对标工作,对标完成率98%。四是引导企业创新发展。213家中小企业列入自治区2020年度专精特新,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自治区级46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5.抓工业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升级一是加快两化融合发展。推动贯标企业建设,培育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8家、自治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8家。二是加速传统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免费为100家企业进行诊断服务,申报国家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项目52个,争取国家、自治区信息化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建立互联网+制造业融合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库,出台《工业自动化方案》。截至目前,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35个,其中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4 个、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8个,自治区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14个。

6.深化园区考核和改革,拓展转型发展空间。一是深化园区改革创新。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赋予银川高新区核心区和协同区人事权、财务权、薪酬权等,以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和干部干事创业的。二是进一步推动园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经开区以提高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小巨人、隆基硅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新区精准对接引进江浙地区优质关联项目和战略合作伙伴,推进羊绒产业风险化解;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新注册入驻企业556家,各园区主导产业占比基本达到70%以上。三是加快园区“腾笼换鸟”步伐。截至目前,银川经开区已完成闲置低效土地处置4宗面积236亩;永宁工业园已处置闲置土地423.54亩。四是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对各产业园区2019年度工作进行了绩效考核评价,修订了《银川市产业园区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总产值、税收贡献、科技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改制等高质量发展指标

7.抓能耗促绿色,积极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一是强化监测分析。分解下达各县(市)区、重点用能企业2020年度能耗“双控”指标,制定《银川市2020年工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完成天雄碳材等6家企业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对顶津食品等10家企业实施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二是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制定了《银川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0—2022)》,推动西夏热电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协调将华电灵武电厂粉煤灰外运至沿海及西藏地区,对接同济大学围绕粉煤灰、煤矸石等重点固废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综合利用附加值,实现工业固废“变废为宝”。三是指导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发绿色产品,构建绿色供应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绿色园区两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1家。创建银川市级节水型企业10家,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4家。

8.抓企业治理体系建设,促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出台全市《银川市关于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形成关于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调研报告。开展“僵尸企业”处置,稳妥推进丰友化工破产清算工作。二是抓安全生产。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等文件,突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切实落实民爆行业监管责任,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三是淘汰和化解落后过剩产能。2020年退出建材、有色金属2个行业73.2万吨产能,争取自治区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专项资金446万元,市本级兑现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专项资金281万元。四是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组织排查“散乱污”企业155家(工业企业114家),完成清理整治71户,完成率46%(工业企业59家,完成率51.7%)。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基本盘依然不稳。1-8月全市(不含宁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预计下降7.9%,比1-7月扩大了2.0个百分点,比1-6月扩大了5.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拉力较弱、已投产项目贡献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

2.工业转型升级难度依然较大。我市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和供应链前端,传统产业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70%,工业结构倚能倚重问题长期存在。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3.工业投资后劲不足。2020年1-8月工业项目投资完成92.1亿元,完成计划的39.1%技改项目完成计划的21%,投资后劲严重不足新项目储备不足,投产达效项目数少,部分县区处于没有投产项目的停滞期,增长缺乏后劲。

4.重点企业支撑作用减弱。1-8月,重点监测的20家重点工业企业,产值增速11降9增,中石油产值下滑严重影响全市工业增速。磐泰能源、百川通尽管今年扩大产能,但因产品价格加大,影响产值增速。

5.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新投产项目、新入库企业少,累计新入库企业4家(其中宁东1家),新增产值不足8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3%,增量企业的牵引不强。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市工信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和银川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工作部署,紧扣推动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工业强市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扎实抓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十抓”,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2021年主要工业指标预期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实施工业项目100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与上年持平,技改项目30个;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工业能耗双控指标任务;打造上云标杆企业30家,培育市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4个、智能化生产线4条、自治区级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项目3个、工业APP100个;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产品3家(个)以上。

(二)主要举措

1.抓工业政策体系完善。完成工业经济五项政策的拟定,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政策,明确未来几年全市工业经济的方向、任务和措施,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二是试点银川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理念运营构建相对独立的财务权、税收留成和土地出让金封闭运行,加强薪酬人事体制改革以及考核成果。三是实施企业梯队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从企业分级管理、产值到位奖励以及系统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分类施策、精准支持。四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策,建立公务人员与企业家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边界,为营造“亲商”“重商”氛围创造条件。

2.抓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启动重点产业战略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围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再生资源等重点产业,依托骨干龙头企业,摸清上下游产业链、左右链以及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关联产业情况,找准产业发展症结,提出发展思路,形成产业前瞻性和科学性战略布局。二是科学谋划产业发展重点。衔接自治区工业产业发展重点,紧扣总书记“四化”要求,围绕自治区政府“九大产业”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的“十大产业”布局,从市场前景、要素条件、区域配套、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方面谋划发展重点、焦点、节点。三是谋划实施重大工业项目。紧扣西部大开发、“新基建”、国内大循环等战略机遇和工业强基等重大专项,充实完善“十四五”工业重点项目库,谋划、包装并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夯实产业基础

3.抓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一是建设若干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总体框架下,采用上海交大银川材料研究院运行模式,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再生资源等重点产业建设若干产业研究院,最大限度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搞研究、出成果、落项目、促产业方面的牵头和推动作用。二是推动在域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发达地区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建“飞地工程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直接在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高端人才,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三是开展重点企业技术链战略研究。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库,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和国内一流工业智库,开展前瞻性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4.抓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为企业迈向高端发展赋能。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启动“百家企业会诊”活动,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把脉会诊”,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为我市重点数字化智能化找准方向。争取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全覆盖,五年内实现符合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规上企业全覆盖,使我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5.抓重点企业精准服务。一是重点企业运行精准服务。对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精准运行服务,全面掌握企业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以及企业用电量、就业、税收等情况,精准掌握情况,及时做出预判。二是重点企业要素保障服务。用足用好用活电力、土地、税收、融资、物流等各项优惠政策,精准政策对接;三是重点企业供应链销售链精准服务。支持园区针对重点企业引进上游供应链企业,降低企业成本,保障原材料供应;引进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条,降本增效。四是重点企业竞争力评价服务。支持园区对重点企业技术能力、工艺水平开展对标对表评价服务,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找差距、明方向。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工作,出台《银川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工业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

6.抓“四链”促集群配套。一是推动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再生资源等重点领域延链补链强链,实施链长制。由领导干部担任产业链链长,按照“一位领导、一个方案、一套政策”模式,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施产业招商、企业精准服务的“挂图作战”。二是加快技术链战略性布局。要顺势、借势、谋事,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基建、工业强基等重大专项,谋划并实施一批产业技术重大项目,突破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三是鼓励企业完善供应链管理。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支持一批供应链管理龙头企业与制造业骨干企业强强合作。鼓励企业在市域内完成供应链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按照骨干企业供应链要求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四是帮助企业拓宽销售链。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组织开展“银川造”工业品牌巡回展活动,深化产业链配套协作,分行业开展供需精准对接活动,拓展营销渠道。

7.抓工业投资恢复增长。实施鼓励和支持工业投资三年行动计划,以工业项目投资给予到位奖励,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资力度。2021年实施本级重大工业技改项目15个,支持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每年从自治区工信厅争取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我市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支持和配合园区开展产业招商,共同组成产业招商小分队。对园区初选的重大项目,实行班子成员包抓制,与园区一起招商,一起促项目落地在局机关组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组,实行“项目经理制 ,把每个重大项目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头上。

8.抓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以理顺银川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为切入点,进一步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一是探索实行税收留成和土地出让金封闭运行,明确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完全剥离园区社会管理职能,让园区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经济发展。二是授权赋能激发园区活力,以企业化理念运营园区,实行工资总额管理,在编人员全部实行档案封存、全员聘任管理以及“档案工资+绩效工资”薪酬管理。三是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办制,对涉及园区商事登记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园区需求和承接能力,授权园区办理。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考核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参照科技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相应考核要求,优化园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

9.抓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节能诊断与节能监察“双轮驱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拓宽节能咨询服务内容,综合法治、技术、管理等手段倒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制定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年工作方案,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示范创建,支持产废、利废企业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合作,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先进、利废能力强、具有带动作用的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10.抓工业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产业技术人才。每年组织“银川工匠”、“银川蓝领”评选活动,营造尊重技术、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工匠精神、蓝领精神。推动我市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支持职业学院及公共实训基地开设更加符合我市现有产业特点和未来产业布局的专业,更加注重培养适合智能化要求的产业工人。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