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科学技术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工作总结

索 引 号:640100-104/2021-00088 发布日期:2021-09-30
发布机构: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名 称:关于印发《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的通知

关于印发《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各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市直各有关部门:

根据《中共银川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研究编制了《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并经市政府2021年9月18日专题会议研究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银川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9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联系人:杨凤翔,6888736)


银川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三)机遇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举措

三、重点任务

(一)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方向

1.新型工业化领域

2.现代农业领域

(二)科技支撑社会民生改善重点方向

1.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2.人民生命健康领域

3.其他社会发展领域

(三)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1.科技创新基础夯实工程

2.科技创新要素增强工程

3.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

4.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政策协同

(三)落实实施责任

(四)加强监测评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五年,也是银川市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的关键性五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和银川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部署,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根据《宁夏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银川市科技创新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银川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宁夏时作出的“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通过了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评估,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先后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和“百城百园”建设试点城市,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1.创新发展环境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银川市出台《银川市“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围绕“后补助”“科研诚信”“科技金融”“创新券”“离岸+飞地”等内容配套制定文件10余个,初步形成了创新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逐年加大财政R&D投入,引导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1.32%增长到1.62%。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亿元增长到15.97亿元,增长近7倍。2020年底,银川市在全国78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51位,27个省会城市中居于第24位。

2.科技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着力引进外部科创资源,对接实施科技合作项目近200项,共建各类平台28个,共建园区3个,与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的东部地区省市达20个、高校达50所,引进区外人才达1700余人,科技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创新组建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柔性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团队组建“四院一中心”,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重大科技项目13项,争取资金1.1亿元。清华大学-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开展“互联网+农村供水”项目,被水利部作为全国智慧水利先行试点案例在全国推广。上海交大(银川)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上海交大银川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累计为20多家企业3500多件样品提供检验检测服务。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葡萄抗寒性状遗传规律、葡萄酒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地建成离岸孵化器7家和飞地育成平台3家,成功引进道路CT、危废“链”管家、反渗透膜等30余个科技项目落户银川。

3.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累计组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8家,新建技术创新中心125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累计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28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9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8家。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19.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比重达到63%,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46.2%。坚持育才与引才并举,组建科技创新团队100个。

4.科技体制改革释放新活力。出台《银川市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申评绩效办法》等多项改革文件,推动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创新服务上强化“加法”,搭建“银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三员联动”科技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项目管理上做好“减法”,重点减环节、压时限、少跑路,全程网上不见面审批;科研人员减负上用活“乘法”,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项目单位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科技项目经费使用权;科研监管上做优“除法”,通过制度建设约束和规范科研人员行为,力戒科研不端。

5.科技金融融合打开新局面。制定《银川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银川市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板块“银川科技板”,挂牌企业64家,通过股权质押、可转债券等方式促成融资3000余万元。联合自治区科技厅开展“宁科贷”业务,共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127家/次,累计发放贷款3.5亿元,助力科技型轻资产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市本级设立“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推动科技型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直接融资6000万元,以“知识产权+”组合担保融资2亿元。初步建立了信贷、基金、担保等全方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在欠发达地区作出表率,受到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肯定。

6.科技进步水平实现新突破。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单晶硅RCZ拉晶、铸造砂型3D打印、煤基烯烃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业蓝宝石、半导体大硅片、智能配网设备、桁架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落地转化了全国首条“石墨烯3.0版”生产技术。开发了锁鲜枸杞系列产品,大幅提升枸杞附加值。新生儿危重症急救、颌面腭裂治疗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诊疗水平区内领先。支持宁夏智慧宫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企业面向阿拉伯国家翻译输出图书总量位居西北第一。

表1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十三五”

规划目标值

2020年*

备注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49

55

54


2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亿元)

2.10

——

8.78


3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0.74

——

2.53


4

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亿元)

17.45

——

30.69


5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

1.32

3.0

1.62


6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亿元)

12.3

——

19.2


7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0.62

2

0.82


8

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重(%)

70

80

63


9

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亿元)

2.04

——

15.97


1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49

100

144


11

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147

1000

628


12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家)

48

80

88


13

规模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

13.8

50

20.3


14

规模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

16.7

——

31.9


15

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万人)

1.21

3

1.29


16

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个)

64

80

100


17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5

9.0

10.35


18

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7.1

10

10.8


注:以2020年底最新发布数为准。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投入体系还比较单一。与全国来比,2019年度我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30.69亿元,占全区54.51亿元的56.3%,年增长率为15.4%,为2009年以来最大增幅。但投入强度仅为1.62%,远低于全国2.23%的平均水平。与过去相比,“十三五”期间,政府资金来源R&D经费支出增长了1.25倍(从2015年的4.6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39亿元),但企业资金来源R&D经费支出仅增长0.56倍(从2015年12.4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9.43亿元),同时依托科技金融手段,利用现有银行信贷、创投基金、风险投资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效果和力度还不明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二是科创载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从数量质量上来看,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服务功能不全,服务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的能力还不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4家,分属煤炭综合利用、枸杞、生物种苗等领域,对重点产业支撑能力有限。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四院一中心”困于体制机制等限制,参与科技项目招标、服务企业创新的作用还不够明显。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动能不足,在全国排名靠后。从成果产出上来看,我市围绕智能铸造、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组建、蓝宝石、工业机器人、高端轴承、数控机床等领域科研攻关取得了一些点状突破,攻克了一些技术难题,但围绕完整产业链还没有实现全面开花。截止2020年底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35件,低于全国15.8件的平均水平;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仅为0.81%,远低于全国2.78%的平均水平,技术成果产出和输出水平较低。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从科技人才上来看,全市约2/3的技术人才集中在区市高校院所、事业单位和国企,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才留才难度较大,客观上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够。从科技型企业数量和研发活动上来看,2020年底银川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但与同为西部首府城市的兰州(已突破300家)、西宁(已突破150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366家,其中有研发机构的70家,占比仅为20%;开展研发活动企业113家,占比32%,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机遇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全面把握创新核心地位的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两次视察宁夏,明确提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银川市要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发挥先锋作用,这为银川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二是全面把握支持区域创新的政策机遇。科技部把创新型城市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强化资源配置,对于已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的银川市来讲,未来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科创中国”枢纽城市全面发力,将持续增强全市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三是全面把握创新生机勃发的时代机遇。当前,银川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初步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大科技”工作格局,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也逐步健全,科技创新已步入快速高质量发展阶段。另外,银川市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营商环境优良,拥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完备,请进来走出去将会更加便捷,助力银川市“开门迎客”集聚资源,实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

挑战方面。一是深刻认识财政收支压减的严峻挑战。近几年财政收入持续低位运行,“紧日子”将是未来工作常态,兜住“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底线等各项刚性支出会持续加大,这将与财政R&D投入资金年均递增30%形成突出矛盾,也势必会影响其他非R&D投入科技资金的持续增长,制约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深刻认识产业链创新链不完善的现实挑战。银川市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和供应链前端,上下游配套水平较低,很多产业仅靠少数企业支撑,甚至一个企业就是一个产业,企业“两头在外”,生产成本高,抵御风险能力弱。传统产业占比高,倚重倚能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十分艰巨,对于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发展的全局性部署较欠缺。三是深刻认识科创资源匮乏的区位挑战。全市科创资源薄弱,创新载体数量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显著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不多,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自驱力不足,布局建设高端创新资源的成本相对较高。另外银川市步入高铁时代,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落地的同时,也会因“虹吸效应”导致创新要素流向周边西安、兰州等中心城市,这对银川市发展构成极大挑战。

总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多于劣势,银川市正处于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银川市必须树立首府意识、强化首府责任、坚持首府标准、展现首府担当,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要依靠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成为推动辐射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和银川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四个面向”,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快构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效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优化配置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进程,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银川市科技创新发展,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民生、产业支撑、人才为先、开放合作、深化改革”六项基本原则,并将其贯彻到科技创新工作全过程,努力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治理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党的各项政治要求贯穿到科技管理工作全过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能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科技支撑民生改善,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紧密关切人民切身利益,着力解决民生领域重点科技问题,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科技惠民,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科技支撑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等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双控”目标。

——坚持人才为先,持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创新高地,以人才驱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建设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科技引资、引技、引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筑协同创新共同体。

——坚持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打造区域最优科技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管理、资源配置、金融助力等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驱动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银川市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成黄河生态经济带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银川市全面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

——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全社会R&D投入年均增长17%以上,“十四五”末R&D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5%以上;全市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凸显。全市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达到5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家以上,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60家以上,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以上。

——创新创业环境全面优化。力争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医学中心50个以上,引进、组建、改制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个以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科技中介示范机构达到60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5%左右。

表2  银川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单位)

银川市

2020*

2025

1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1.62

2.5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32

50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82

1.2

4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个)

238

300

5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个)

52

70

6

引进组建改制新型研发机构(家)

0

30

7

科技中介示范机构

23

60

8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44

220

9

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家)

0

50

10

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数(家)

38

60

11

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628

1000

12

技术转移(转化)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0.81

1.0

13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8.7

15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

10

1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

2

16

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个)

100

110

17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

10.8

15左右

注:以2020年底最新发布数为准

(四)主要举措

——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提升民生科技水平,强化科技惠民利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科技创新民生导向,夯实生态环境、医疗健康、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支撑,提升人民生命安全科技保障,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实现,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

——实施“四大工程”,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紧抓科技管理各要素环节,实施科技基础夯实工程、创新要素集聚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创新生态优化工程,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落实“四大措施”,全力保障规划任务实施。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部门、政策、资金协同,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三、重点任务

(一)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方向

聚焦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等,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确定一批重点技术攻关方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1.新型工业化领域

(1)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以创新引领推动新材料向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为重点,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助力银川市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生产基地。硅材料。持续研发大尺寸低能耗单晶硅棒制备技术,通过优化细线化薄片化工艺提升硅片制备水平,开发低氧低碳高寿命高品质单晶硅产品,不断提升硅棒硅片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优化提升PERC高效电池组件,引进转化TOPCon电池技术;开展半导体级大尺寸硅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工业蓝宝石材料。优化大尺寸大公斤低缺陷的蓝宝石晶体生产关键设备及技术,研发蓝宝石衬底片超精密加工设备及工艺,开发超硬超脆超薄蓝宝石产品,扩大蓝宝石晶体在多光谱窗口、Micro-LED等高端领域的应用。特色碳基材料。持续攻关高镍低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技术,引进转化二元前驱体材料生产技术;开展石墨烯粉体绿色制备技术研发,推进石墨烯在导电浆料、氨纶芳纶、润滑脂、轮胎等产品中的应用研究;研制碳化硅、碳化硼陶瓷材料,开发碳化硅陶瓷膜等碳化硅功能材料;突破高纯石墨制备技术。铜基金属材料。开展再生铜新型强化熔炼炉应用研究,重点突破再生铜深加工技术,加强高性能电子级新型铜箔的技术研发,开展超高强度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调控工艺、制备技术的研究。

专栏1  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大尺寸硅片产品及高效电池组件。基于现有金刚石线切割技术、高效晶硅生长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等核心技术优势,进行单晶硅制备大型热场设计研发及产品制备全流程设备工艺升级,实现M6、M10、G12尺寸单晶硅片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配套研究电池片高级氢钝化技术、背面钝化与激光消融技术等关键技术和量产工艺,使PERC高效单晶电池量产转化效率达24%以上,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

2.大尺寸高品质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基于目前8英寸Low Cop等单晶技术优势,重点以Cop free、12英寸等低缺陷、高纯度、高品质稳定性硅晶圆的高效化生产为目标,开展高品质200mm、300mm半导体级单晶硅拉制关键技术研究。

3.超低钴正极材料。基于目前三元低估单晶产品(NCM811等)技术优势,围绕电动汽车、储能、3C消费电子等领域应用,开发超低钴三元单晶正极材料;开展无钴前驱体及高电压无钴正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提升正级材料的倍率性能。

4.高端蓝宝石衬底材料加工。围绕Micro-LED、Mini-LED等产业领域用蓝宝石材料对光学均匀性、平整度等指标要求,研发高端6英寸蓝宝石衬底材料的精密加工技术,重点攻克大尺寸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微缺陷、微应力控制关键技术和理论体系,突破大直径薄片化蓝宝石衬底材料在多线切割、超硬超脆材料的高精密研磨、抛光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

5.4N级高纯石墨材料。落地转化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石墨烯制备技术,攻关物理法制备高品质石墨烯粉体技术;研发4N级(99.99%纯度)高纯石墨批量化生产技术,力争解决5N、6N级高纯石墨生产技术瓶颈。

(2)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持续开展研发攻关,助力银川市建成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新能源装备。重点开展光伏与风电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突破自动化光伏设备、精密减速器、风机检测、数字化风电场调度和“互联网+”运维服务关键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新领域。突出“双碳”目标导向,研制风电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设备和高性能低成本光伏用硅材料、组件、电池、耗材、辅材及配套设备,发展各类固废废液废气的低碳化处置、高值化利用和再制造技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探索安全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和应用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先进储能技术及其他新能源技术。智慧电厂和智能电网。开展智慧电厂与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重点研发智能电网支撑技术、配电智能化等技术及新能源云系统,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开展能源互联网(互联网+能源)系统、电厂运维智能化研究及应用。传统能源转型。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微矿分离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传统能源清洁转型。开展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推动传统能源清洁转型。

专栏2  新能源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精密减速器研发生产。开展10MW以上大功率陆上及海上风力发电偏航、变桨减速器研制,解决大平面、高功率密度、高精度太阳能光热回转驱动系统等关键问题;攻关新能源汽车变速箱、电机、电控系统技术,研制工程机械减速器及专用马达,优化提升硬齿面齿轮精加工技术,研发生产一批高端精密减速器产品。

2.风电制造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开展转子、主轴、塔筒、叶片、减速器、大型铸件、专用锻件、电机控制系统等大功率陆上(大于3MW)及海上(大于12MW)风力风电制造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的制造技术升级。

3.热电联产机组深度调峰和余热回收再利用。研发“低压缸零出力”调峰结合电极锅炉“发电零上网”调峰技术,突破传统热电机组冬季供热期间“以热定电”及“热电偶合”特性的限制,实现机组发电零上网,实现“双零”深度调峰,解决目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间无法实现深度调峰的瓶颈问题;开展传统能源企业余热余压回收循环节能利用研究及应用。

4.煤电机组灵活性提升技术。开发不同能源载体输入、输出、转换、储存的系统平台,应用厂区光伏+储能+电极锅炉+2x600MW机组的光火储耦合热电联产技术。

5.电力配网设备。开展配网设备的一二次融合技术和低碳绿色化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动基于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配网全生命周期内可视、可测、自学习、自适应的高端产品及应用;促进配网产品及核心器件融合电力电子快速控制、在线传感器、在线专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展基于干燥空气、氮气等环保介质为基础的绿色化配网设备及其在新能源领域集成应用。

(3)新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聚焦银川市特色农产品,重点加强葡萄酒、枸杞、奶制品、大米等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应用。葡萄酒加工。研究葡萄酒风格特征和品质组分、酿造工艺、配套装备、风味组分规律及精准调控技术,构建多元化典型风格酿造工艺方法和混酿技术体系。枸杞加工。研发枸杞清洁制干、智能包装、物流保鲜等技术及活性多糖、糖肽、核苷等功能组分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生物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奶制品加工。开展生鲜乳功能组分分离、纯化和重组等制备技术研发,研发应用功能性乳品及其基料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优化风味原料高效制备工艺,开发乳蛋白质、奶油、干酪等高值化加工产品。粮食加工。研发粮食精制、活性保持、品质改良、货架期优化调控、高值化利用等技术及加工成套装备,开发专用粉、营养强化粉、营养方便米制品等产品。

专栏3  新食品加工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多样化个性风格葡萄酒。开展特色葡萄酒发酵酵母菌株的筛选,优化特色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和技术参数,开发风格固化、果香型葡萄酒勾调工艺及稳定工艺;建设个性化多风格葡萄酒示范工程,提升葡萄酒香味品质;基于新品种引进以及不同品种,调配研制干白、半甜桃红和果香干红等多类型葡萄酒产品。

2.枸杞高值化产品开发。创建枸杞功效物质及营养成分高效提取精制工艺;研究枸杞功能营养组分稳态化保持技术,开发具有保肝明目、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功效的“药”字号、“健”字号及“枸杞+”等功能性药食同源新产品;以枸杞生产过程中的枝叶、残次果实、皮渣和加工废弃物等为原料,开发功能性饲用产品,全链条增加枸杞附加值。

3.功能性乳脂产品加工。开发浓缩乳蛋白(MPC)衍生产品深加工技术及功能性乳脂系列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利用膜技术、微生物和酶改性技术等改善MPC产品功能特性;依托液态MPC开发新型酸奶、新鲜奶酪系列产品,挖掘MPC产品深加工技术,延长产品链,增加产品价值;突破乳脂系列产品加工技术瓶颈,开发新型烹调稀奶油、搅打稀奶油、发酵稀奶油、发酵酥油等功能性乳脂系列产品。

4.稻谷健康主食加工。开展健康型重组米加工技术研发及应用,研发具有良好感官品质的健康型重组米产品并开展示范生产;开展慢消化型全稻原米加工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新型GABA-米加工技术,提高稻谷经济附加值。

(4)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点领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催生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打造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专栏4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智能终端。加大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力度,优化手机整机及配套产品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开发PCBA主板及各类电子产品功能控制模块,创新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及控制系统等产品,开展芯片封装技术研发及应用,不断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技术链条。

2.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资产交易与评估机制;依托、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开发大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工具等新产品;引进转化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存储、数据清洗等产业链环节关键技术,构建本地大数据专业化服务能力,引进转化数据标注技术;在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禽品种的规模化健康养殖场推动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应用技术及服务,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积金数据共享平台应用研究。

3.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培育和引进一批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的产业化创新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工艺、生产过程深度融合,推广5G、NB-IoT等新型网络技术与工业生产融合应用;开展数字孪生、数字仿真、MES/PLM/LIMS等软件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4.物联网。开展物联网网关、物联网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水联网全数字治水关键技术研究;加大物联网技术在数字物流产业应用研究;建设物联网行业应用平台,打造一批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

5.5G、人工智能。开发示范5G应用的新场景,开展5G智能物流运输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引进转化5G+VR媒体前沿技术,开展能源互联网5G技术应用研究,研发基于5G的智慧水务测控一体化设备;开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数据链等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引进转化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无人车的制造技术。

6.安全服务。支持开发网络安全应用产品,信息安全监测及防御系统,在关键基础设施、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通信等各行业领域推动相关安全技术应用。

(5)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首发首创等目标持续开展科技创新,研制技术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高端装备产品,研发应用一批绿色化智能化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形成专精特新发展范式,锻造行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推进装备制造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专栏5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开发多轴联动的高档数控曲轴磨床、高档数控珩磨机床、高档数控车床、复合磨削中心、卧式加工中心、机器人与加工中心集成的柔性制造系统等高档数控加工机床;研制高性能机床功能部件;开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等功能的智能型精密机床数控系统;老旧机床智能化改造与再制造技术研发。

2.工业机器人。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机器人与机床集成设计及加工制造技术研发;开展铸造、冶金、焊接、采煤等领域专用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

3.智能铸造。聚焦水电、火电、核电等大型高端装备零部件应用领域,开展绿色智能铸造技术、工艺及配套设备研发;开展厚大断面、特殊规格、复杂形状的高性能球墨铸铁件铸造工艺研发;开展650℃-700℃铁镍基耐高温合金等新材料研发;开展高品质铸造用砂、涂料等铸造用辅助材料新产品研发。

4.精密轴承。轨道交通轴承、大型风电配套轴承、精密电机轴承等精密轴承以及高精级齿轮、制动盘等高端装备核心基础件生产配套的专用轴承/齿轮模压淬火成套装备研发;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高一致性和尺寸高稳定性的轴承内外套圈、滚动体、保持架等轴承关键零部件的先进制造工艺开发;开发地铁列车轴承等高性能专用轴承新产品研制;铁路货车轴承等特种轴承的研制、检测、修复与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

5.增材制造。铸造砂型3D打印智能化生产技术和喷墨打印头等核心零部件研发,砂型3D打印、金属3D打印、陶瓷3D打印、树脂3D打印等增材制造设备及配套工艺、材料研发应用等;煤机、阀门等装备易损易耗领域增材再制造关键技术(如表面涂覆、无损检测、激光熔覆、无损检测等)、材料、工艺及装备研发。

6.仪器仪表与关键零部件。研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区块链智能电表、超声波燃气表与智能水表、电磁计量民用水表等新一代计量仪表;研发基于国际标准的智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核心关键部件研发。

7.电工电气。开展轨道交通用牵引变压器、超高压变压器、电力配网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高频变压器、电抗器等特种电气设备、电力变压器和配电变压器的智能化、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研制高原型、大容量电力配网开关设备和高压直流快速断路器;开展高功率密度与高可靠性的智能共享充电桩、高效照明系统及产品研发;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气设备健康预测、在线监测及远程运维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应用;海上电缆、高铁电缆、光伏电缆等高性能特种电缆新产品研发。

8.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延伸服务。针对铸造、增材制造、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行业提供模具、精加工、防护装置等配套服务。

(6)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按照推进银川市和宁东基地一体化发展要求,开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优化,开发现代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煤化工向高端链条延伸,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专栏6  煤化工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开展煤制烯烃与煤基高端合成树脂专用催化剂、助剂、添加剂的制备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先进煤气化技术、MTP甲醇制烯烃等技术升级迭代;开展煤制芳烃、分级液化、煤油共炼、烯烃分离等产业化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芳烃、二甲醚、乙醇、高碳混合醇等短流程技术研发;开展煤制油气联产等多联产技术研发;开发先进煤气化、化学链气化、制氢及其产物利用技术;开展煤化工副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光(电、热)多能耦合催化分解水制氢、还原二氧化碳制化学品多联产系统研发。

2.煤化工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展高碳醇、费托蜡、润滑油、轻白油、基础油、烷基苯等高端下游产品研发;开发高端聚烯烃、聚α-烯烃等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树脂、特种橡胶、特种合成纤维、新型化工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下游高端产品。

2.现代农业领域

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和模式研究,推动高附加值特色产业发展,助力银川市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核心区。

(1)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抢抓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优质抗逆酿酒葡萄新品种引选,加强防霜冻抗寒旱及生态化、智慧化种植技术研究,开展葡萄及葡萄酒生产废物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助力打造中国葡萄酒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专栏7  葡萄酒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葡萄品种选育。建设高水平分子育种平台和酿酒葡萄种植资源圃,加快优质抗逆新品种引选,培育适宜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抗寒旱、免埋土优良品种。

2.葡萄种苗生产技术与示范。开展酿酒葡萄主要病毒检测、超低温脱毒技术体系研发和集成研究,构建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体系。

3.葡萄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解析果实品质形成关键调控因子,建立酿酒葡萄精准土肥水调控模式,构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生态栽培新模式;搭建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与改制机械化栽培、避障除(割)草、智能植保、智能修剪、果实采收装备,示范智慧化葡萄园。

4.葡萄酒风格固化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演变及互作规律,揭示本土微生物多样性与葡萄酒质量风格及品质的关系,建立微生物对葡萄酒风格定向调控技术;筛选优良本土酿酒酵母,进行商业化应用;系统研究工艺因素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质影响,优化工艺,建立产区葡萄酒风格固化酿造技术体系。

5.葡萄及葡萄酒生产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重点开展葡萄籽皮渣应用于食品、保健、护肤品的技术研发,形成生产废物的高值化利用;研发葡萄酒生产废水生化合物化处理集成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2)枸杞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加强枸杞新品种培育、绿色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生产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研究,引领枸杞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专栏8  枸杞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枸杞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以优质、抗逆、丰产、稳产为育种目标,采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药用、食用、叶用枸杞新品种;培育适宜于枸杞深加工、适应机械化采摘枸杞新品种。

2.枸杞绿色生态栽培。开展枸杞高效、绿色丰产、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枸杞丰产树形培养技术规范,制定水肥协同高效管理制度,建立枸杞病虫害早期监测预警技术及信息化平台,构建简便、高效的绿色生物防控体系,研发枸杞机械化生产专用装备,形成农机农艺融合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

3.枸杞产业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枸杞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及有效成分检测标准,开发枸杞生产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创建全过程质量溯源技术体系;开展区块链技术在枸杞全产业链质量溯源和质量管控的应用研究。

4.枸杞生产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针对枸杞生产中枸杞枝条等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研发,延长枸杞产业链。

(3)奶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奶牛绿色高效健康养殖,开展奶牛良种选育、增产增效、疫病防控、优质饲料供应与精准营养、绿色养殖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助力银川市打造百亿级高端奶制品生产基地。

专栏9  奶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奶牛良种繁育。推广使用优质性控冻精和性控胚胎,重点开展种子母牛群和优秀后备种公牛繁育,培育优质高产奶牛种源,建立以遗传改良、全基因组早期选育和胚胎工程技术为核心的奶牛选育和良种快速扩繁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奶牛种源。

2.奶牛精准高效饲养。研发应用非粮化饲料资源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展奶牛营养调控、生产性能调控及饲养管理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创建奶牛精准、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开展高产奶牛不同生产期营养、环境控制、风险预警干预、应急保健等关键技术研究。

3.奶牛疫病防控。研发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主要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开展奶牛场疫病净化、疫病监测检疫、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创建奶牛疫病预警、防控、治疗一体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4.粪污废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堆肥发酵、粪水处理、水肥一体化利用、臭气控制等技术研究,探索规模奶牛养殖场生态循环模式。

(4)肉牛滩羊产业技术创新。围绕肉牛和滩羊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目标,重点开展高效种养、疫病防控、精细划分割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创建绿色健康养殖、疫病预警与防控、高值化产品加工工艺、副产物综合利用、牛羊肉保鲜储运等关键技术体系,为肉牛、滩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专栏10  肉牛滩羊产业重点研发方向

1.肉牛滩羊高效繁育。开展西门塔尔肉牛品种改良和安格斯牛纯种繁育等技术研究,建立母牛高效繁育、标准化育肥技术体系;开展提高滩羊繁殖率、生肉力和肉品质等技术研究,为滩羊高效繁育提供技术支撑。

2.肉牛绿色高效养殖。研发营养调控剂和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挖掘牛肉品质风味特质化因子,开发牛肉品质风味调控、标准化育肥等技术;推广应用肉牛养殖废弃物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建立肉牛高效绿色养殖生产体系。

3.滩羊高效种养和高值加工。研发饲草料高效利用、营养调控、精准饲喂、绿色养殖等高效养殖技术;研发滩羊肉精深加工、滩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符合滩羊肉品质特性和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4.智能化牧场。应用大数据、5G、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肉牛、滩羊产业全链条数字管理平台,优化提升产品质量控制和溯源监管水平,为实现优质优价提供技术支撑。

(二)科技支撑社会民生改善重点方向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目标任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群众关切,加强技术集成和创新布局,着力打造民生科技,促进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1.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聚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利用重大技术需求,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科技供给,深入推进“四权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技术体系,为实现“双碳、双控”目标贡献“智”与“力”。

(1)生态保护技术创新。围绕黄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银川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巩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契机,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修复,开展人工干预、修复、重建、治理、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银川市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专栏11  生态环保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贺兰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贺兰山生态特性和生态本底,开展贺兰山(银川段)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流域生态整体性修复、草地和沙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湿地保护与修复、荒漠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

2.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水土保持、水质提升、节水控盐、污水处理、水资源利用等为重点,开展水土资源调控与高效利用、湿地滩涂保护与利用、泥沙综合处理与利用、水源安全保障、集水与蓄水、河湖生物种群恢复、流域土地整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3.矿区生态修复与精细化治理。研究贺兰山矿区生态修复解决方案,开展贺兰山套门沟、宰牛沟等矿山料厂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区污染防控与智能监测技术、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技术研究与示范。

4.土壤退化修复与农田改良。开展盐碱地改良、耕地质量提升、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土壤污染源智能监测技术研究,转化与应用污染源控制、污染过程阻断等技术成果。

5.荒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开展白芨滩防沙治沙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应用草地退化风险监测与修复,荒漠生态系统维持、植被恢复等技术;开展荒漠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2)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技术成果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信息收集的应用,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浸染源传输与转化过程分析,开展污染源头控制、过程阻断联防联控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构建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技术支撑体系。

专栏12  环境治理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生态环境系统监测分析与管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土壤与地下水保护修复、气候变化与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城镇绿化、园林建设、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治理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2.水环境效应与水体综合治理。开展多类型水源水质净化与风险控制、复合湿地净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处理及精细化智能运行、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新型污染物去除、地表径流及溢流污染控制、河道水质维持、水系景观提升与生态系统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水污染防控、修复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

3.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开展大气主要污染物精准监测、溯源追踪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大气污染成因及源头减量、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恶臭气体处置、大气污染智能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以水、土地和能源为重点,开发应用节约资源、节能降耗和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开发绿色环保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支撑体系。

专栏13  资源利用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固废资源化利用。重点开展固废源头减量、社区垃圾源头智能分类与清洁收集、建筑垃圾智能精细分选与升级利用、污泥快速减量与资源化耦合利用、废弃秸秆制备能源化学品成套技术、有机固废高效气化、废旧复合材料精细回收与精深利用、固废全过程精准管理与决策等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2.绿色环保产业。研发除尘、脱硫、脱硝、矿热炉尾气净化等环保设备;开发大型化、智能化、节水化的先进煤气化装备及长寿命燃烧器等关键部件;研发再生水质监测设备、先进节水装备等。

3.水资源节约及再生利用。开展水联网全数字治水关键技术研究和饮用水智能调度、水联网可靠感知、精准计量等技术攻关;开展水资源管控、节水技术与装备,水资源承载力与节水潜力评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研究;研究多层次多模式城市污水资源化分类供给技术体系,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回用。

2.人民生命健康领域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改善,以保障健康、惠及民生为目标,以重大公益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强化医疗健康、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构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民生福祉。

(1)医疗健康技术创新。围绕健康银川建设,以传染病、重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慢病以及生育力保持、妇女儿童保健、老年病防治为重点,开展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再生医学、生物技术、远程诊断技术集成应用。加强疾病筛查、预测预警、早期干预、传染病防控、健康管理等相关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完善医疗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医疗科技创新实力。基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创新中医治疗的技术、方法及方药,促进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传承。

专栏14  医疗健康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银川市过敏原分析研究。针对我市无优势过敏原数据现状,研究使用国际公认金标准体外检测系统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原皮内点刺液,确定我市常见气传过敏原,为食物过敏、全区过敏原多中心研究及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2.生殖系统疾病临床技术。针对生殖系统疾病及疑难危重症,联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临床精准诊疗、试管婴儿胚胎培育、移植、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构建生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智能管控、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体系。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筛及分级管理。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筛查;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及可穿戴设备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研究银川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智能化管理模式。

4.新生儿保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以及儿童健康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研究;开展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筛查、基因测序以及相关病因学研究。

5.口腔干细胞临床应用。搭建自治区首个临床级口腔组织来源干细胞库;利用医疗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云平台软件系统,实现干细胞库样本采集、细胞制备、存储、病历信息等的数字化管理;制定符合干细胞分离培养的人群准入标准,确定具有治疗优势的干细胞供体类型。

6.互联网中医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研究开发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辅助诊断系统,采集患者的中医舌诊图像、脉诊诊断信息、患者病史资料形成数字化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开发集中医专家诊断、开方、治疗全部流程的信息系统,搭建中医远程诊疗、中医移动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医远程诊疗数据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与患者“面对面”会诊、诊疗。

7.银川中医临床药制剂。研究整理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方,开发协定处方;开展按新药(或保健品消字号)开发优势特色制剂的药学研究;建设国家中医药制剂实验室,筹备建设“宁夏医疗机构中药科研制剂中心”,建立支撑院内制剂开发及委托加工的研发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

8.银川市标准化糖尿病中医康复系统。研究制定标准化中医糖尿病康复诊疗方案及技术标准,并在银川市及全区推广。

9.中医防治过敏性皮肤疾病。基于过敏原谱的筛查、中医证型与体质辨识,挖掘中医药系统治疗的用药规律,研发过敏性皮肤疾病防治的中药制剂,建立银川地区中医药防治过敏性皮肤疾病(湿疹、荨麻疹)专科体系,达到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

10.健康养老。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支持可穿戴健康监测、自助式健康检测、智能养老监护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健康养老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融合的“康养+”健康养老服务技术体系。

11.构建银川脑卒中院前急救特色互联网救治体系。基于银川紧急救援调度指挥中心云平台开展脑卒中早期识别与预警研究,调度数据与院前救护团队实时共享;研究院前脑卒中的鉴别手段和分类标准,筛选、优化生命体征监护指标,病情变化实时更新,院内专家远程视频会诊指导,加快绿色通道同步响应机制,构建院前急救互联网+脑卒中救治模式,实现脑卒中救治关口前移。

(2)防灾减灾技术创新。聚焦自然灾害防御技术需求,重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遥感、导航定位、5G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专栏15  防灾减灾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和灾情监测预警,实现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提前感知、及时预警、快速处置;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基础理论研究,及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

2.重大自然灾害防御。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开展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研究。

3.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及防御。围绕葡萄、枸杞等重点产业,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气象附加价值挖掘、气象保险指数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实现葡萄、枸杞等特色农作物保底增值。

(3)公共安全技术创新。围绕平安银川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救援、网络通信、精准定位和安全保障等新技术新装备在城市安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危险化学品储运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保障水平。

专栏16  公共安全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城市安全。建立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科技响应机制;开展学校、医院、城市综合体、科研实验室、森林等场所公共应急处置安全事件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在共场所危险品、违禁品、易制爆炸物、毒品快速探测与鉴别,涉恐人员、车辆快速定位与处置,“雪亮工程”视图库及视频结构化等方面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

2.食品药品追踪溯源及质量检测。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监测预警;开发农产品追踪溯源、质量检测技术、有害残留物快速检测等技术;开展食品中化学危害物阻控、检验检测、检测评估、粮油质量安全过程保障与追溯、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3.安全生产监测预警、防控及应急救援。集成应用矿井灾害源、建筑施工、高危职业防护等领域重特大事故防控关键技术,提升安全生产事故监测预警、防控及应急救援的科技支撑水平。

4.危险化学品储运管理。开展化学反应安全技术控制等新技术研发,以及危险化学品存储、运输等新设备研发应用。

5.火灾早期感知预警及消防。研究开发新型消防设施及其配套技术,建立城市消防重点保护单位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开展火灾早期多信号感知与智能识别等技术研究。

3.其他社会发展领域

围绕科技与教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等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需求,探索“互联网+”应用新模式和新业态,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和应用场景拓展,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专栏17  社会发展其他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1.科创教育。基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互联网+教育”技术集成应用,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建设“智能+”科创教育示范基地,把现代科技要素植入教育过程,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

2.文化旅游。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开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

3.城市更新。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与示范。

4.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云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形成新一代电子商务服务技术架构及解决方案;推进移动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商贸、居民社区等重点方向的模式创新。

5.现代物流。开展网络优化、智能标签自动识别、信息表征和交换、供应链全程质量跟踪和监测等技术研究与示范。

6.智慧交通。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智能控制交通设施技术,推进道路、车辆等基础设施数据与信息技术、科学管理相结合,实现交通智能调度与应急指挥、消防救援、公共安全等联合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三)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科技创新基础夯实工程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增强园区创新承载能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1)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科研院校科技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以上。加大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区)本级财政R&D投入每年以不低于30%速度递增,重点加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投入。围绕创新链各环节,通过项目前引导、研发后补助、创新券补贴、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式,分阶段多节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完善国有企业科技投入考核与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等纳入业绩考核。强化财税优惠政策落实。落实基础研究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完善支持创新和中小企业加大投入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的采购力度,扩大首购、订购等非招标方式的应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容错纠错机制”,通过补贴、担保、保险、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撬动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创新需求导向,加强长远战略谋划,结合银川市实际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布局,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创新政策布局。围绕顶层设计、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主体培育等方面梳理整合现有政策,研究制定持续、长久、高效的创新政策和措施,建立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和引导机制,促进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高校良性互动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强化前沿科技布局。分层次分步骤统筹研究数字治水、数字经济、民生所需等关键问题,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强化区域协同布局。立足各县(市)区比较优势,统筹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科技创新格局,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兴庆区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效发展,金凤区全力建设科技服务业高地,西夏区重点创建银川科创新城,永宁县、贺兰县树立县域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标杆,灵武市打造科技助力建设西部产业强市的样板。

(3)增强园区创新承载能力。推进各产业园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重点加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创载体培育与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力争“十四五”期间银川农高区建成国家级农高区,银川高新区升级晋位,自治区级高新区达到2家以上。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大健康三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光伏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铸造创新中心、轴承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等综合性创新载体,突破关键、共性、前瞻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2025年力争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以上,打造5-10家全国领先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4%以上。银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涌现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层次人才柔性引才计划,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园区市场化运作,塑造制度环境新优势。到2025年力争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自治区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0家,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1%以上。银川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葡萄酒和现代种业、农副产品高值化加工、智慧型科技服务业等特色产业(“一主导三支柱”)构建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优质特性种质资源和农副产品高值化研发,开展智慧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础研究,建立银川农高区科技创新体系,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0个,R&D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达到1.8%。苏银产业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从硬件投入向技术投入、人才投入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自治区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3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亿元。

2.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创新主体有活力、创新活动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策原动力。

(1)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引育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企业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到2025年,培育50家以上创新型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家以上,自治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60家以上,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建立科技型企业“垂直孵化”体系。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给予精准扶持,力促科技型企业“小升高”,实现集群式发展。完善科技型企业“引培体系”。对区外科技型企业在银成立子公司,直接纳入科技型企业培育库重点支持,优先推荐备案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加大科技创新券等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的企业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支撑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银川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搭建和提升一批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后劲。到2025年,新组建、引进、改制新型研发机构30个以上,培育和提升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0个以上、技术创新中心30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到70个以上。优化提升各类创新平台。紧盯研究定位、人才队伍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科研成果产出等重点指标,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调整,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创新平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及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创新原动力。布局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整合优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及优势,组建一批重点领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鼓励政府、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共建或领办创办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区外新型研发机构在银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在区外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在能力建设、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搭建双创载体。支持重点园区、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拓宽创新项目发现、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等全过程创新创业服务,提高孵化能力和效益。

专栏18  科技创新平台重点任务

1.优化各类创新平台。围绕生命健康、食品安全、清洁能源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实验室;聚焦新材料、生态产业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依托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创新龙头企业,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研发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突破产业发展共性技术供给瓶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继续推进银川产研院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对接、技术融合、平台共享,实现产业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促进研发、投资、孵化、产业培育相结合,组建、引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

4.搭建双创载体。在孵化器建设、投资对接、科技型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补贴和绩效奖励。建设提升一批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双创载体。

(3)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强化科技人才培育引进,注重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本土优秀人才培养,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主动性。到2025年,组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110个以上。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有效利用院士工作站等载体,柔性引进各类院士驻站开展工作,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科技创新服务。对把握科技前沿和产业链高端的领军人才加大引进力度,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加速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分层分类培养人才,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开展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培训,设立企业定制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乡土人才培养,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扩大科技特派员总量规模,加速农村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聚焦。优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推动实行以增加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专栏19  创新型人才引育重点任务

1.设立新型智库。针对每一个产业分阶段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引育一批科研团队,打造一批科技服务队伍,谋划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形成“五个一”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模式,力争每年每个产业实施区、市科技研发项目10项以上,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项以上,新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等2家以上,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银服务。

2.成立银川市人民政府科技创新咨询专家委员会。定位全国,聚焦高端,多层面、全方位聘请行业领军人才,针对银川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制定、重大创新举措以及重大项目立项等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使之成为市政府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辅助决策系统,保持与最前沿科学技术、最先进科技进展和最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

3.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开展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创新主体培育计划、成果转化集成计划,打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小高地”;到2025年,全市各类科技特派员队伍达到1500人,长期服务于农村基层的科技特派员稳定在1000人,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3.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1)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技术转移机制建设,加强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到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源头、通道、落地等关键环节,建立支持试验、中试熟化先进技术、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机制。充分发挥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优势,建立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区外技术转移机构在银川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制定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建立成果评价信息平台,引进科技成果运营机构,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成果供给质量。统筹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科技研发资源,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支持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以基础和应用为主的创新性研究,获取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及自主知识产权。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关键共性问题进行系统化、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与发达地区科技部门、高校、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提升银川离岸孵化器和飞地育成平台运行成效,为全市导入高质量创新成果。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修订《银川市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根据成果来源、成果类别制定不同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围绕产业分领域建立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支持宁夏技术市场等本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区外成果运营和评价机构,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形成“政府、行业、评价机构和科技评估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规范引导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引导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提供个性化评价服务。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提高成果转化实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机构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凝练和对接服务。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规上企业引进前沿科技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的,按照技术合同交易额给予补助支持。支持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向区内外输出科技成果的,按照技术合同交易额给予补助。支持各类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组织实施中试熟化项目。

专栏20  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任务

1.中阿技术转移中心。积极融入中阿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体系,借助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和中阿博览会等平台,参与各类科技合作对接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引进各类技术成果,在农业物联网、节水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

2.宁夏技术市场。依托线上服务平台、线下共享服务大厅,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征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全国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技成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科技成果项目路演、技术培训、技术洽谈等常态化线下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中国科学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重点围绕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汇聚中国科学院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

4.实施技术交易额倍增计划。充分调动企业开展技术合同登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现有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合同登记挖掘工作,推动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演变,全面拓展技术合同增量和登记机构范围。

(2)提升科技服务发展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营造创新生态的强大合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中介示范机构达到60家以上。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研究出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政策,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设立银川市科技服务业促进专项资金,引进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科技服务机构。鼓励本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成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吸引区外企业、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来银设立科技服务机构,建立跨地区、跨领域的行业性、专业化中介服务网络。提升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以科技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培育壮大一批综合类、研发设计类、成果转化类科技中介示范机构。增加科技创新券投入,扩大使用范围,优化使用方式,提高支付比例和兑现额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依法成立科技服务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全市科技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支持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宁夏技术市场、中国科学院银川中心、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等服务机构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公益市场互补的科技服务。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服务团队,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强化产业招商的科技服务能力。围绕“三新”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发展路径战略研究和专利导航服务,形成各产业技术链、创新链、专利链、人才链,助力招商引资精准靶向。服务招商引资企业,做好创新政策宣传服务,对已开工招商引资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发挥“离岸+飞地”平台的桥梁作用,主动分析当地重点企业投资意向、投资动态等有效信息,依托双方沟通协调机制邀请来银考察,并向银川招商部门、县(市)区和园区引荐有投资意向企业,促成项目落地。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推进银川科技服务产业园建设运营,建设科技服务孵化基地+科技要素服务平台+科技要素交易(展示)中心,构建创新驱动、服务驱动、数字驱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模式有创新、服务有保障、交易有亮点的“科技服务银川模式”。

专栏21  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业重点任务

1.银川科技服务产业园。借助产业园“科技服务孵化基地+科技要素服务平台+银川科技要素交易(展示)中心”,通过“线上集聚资源、线下服务实体”模式,构建创新驱动、服务驱动、数字驱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2.技术转移。实施技术转移服务提升行动,开展研究技术成果的熟化分析与评价、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交易全链条服务支撑技术、线上技术交易与线下技术研发之间的对接机制和模式研发,形成“互联网+”科技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全国范围内技术转移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3.检验检测认证。围绕新材料、葡萄酒、枸杞等重点产业链实际需求,开展产品质量、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测评估、监测评估及检测评估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产业体系,开展集成化检验检测服务应用示范。

4.知识产权。支持知识产权大数据自动采集、智能检索、挖掘和深度加工、内容自动抽取与关联、智能组合分析、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化等技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依托获批组建的2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常态化辅导培训,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分析服务和产业数据分析服务,提升企业创新和研发效率。

(3)完善金融科技保障体系。发挥科技金融对创新创业的重要助推作用,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创新数字资产评估交易机制。抢抓数字时代要素市场化改革新机遇,创新数字资产管理机制和业态模式,在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框架下组建“银川数字资产研究院”。联合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有限公司、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北京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筹建数字资产评估交易中心,统筹数据开发利用,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数字资产登记、确权、盘点、整合、评估、交易等创新链,汇聚激活超大规模的数据要素资产,赋能产业链。发挥好风险补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做大“宁科贷”“科技担保贷”规模,探索实施“银科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发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创新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在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交易“银川科技板”作用,吸引专业投资机构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挂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广科技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研发设备的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科技保险险种。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金融资源对接、会计法律顾问等服务。

4.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1)放权松绑释放创新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重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持体系,推进项目支持方式由单一的“前引导”改革为“前引导”与“后支持”并行,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进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和项目形成机制,变“征项目”为“谋项目”,聚焦产业领域“痛点”“堵点”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环节,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在重大科技创新专项上,探索实行项目、平台、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模式。遵循科研规律,持续优化项目管理“两头紧、中间松”、科研经费“包干制”和信用承诺制,减少预算科目类别。改进项目资金拨付和留用处理方式,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扩大项目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改革项目评价方式。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和项目实施长周期评价机制,确立以创新质量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为核心的评价体制。加强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将项目实施后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效益纳入评价指标,形成项目立项、评审、实施、验收及效益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机制。

(2)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发挥好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创新合作机制。完善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鼓励本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创新人才。鼓励支持实体与金融并行的大型国企、高校院所与本地产业融合,探索“科技+产业+投资平台”发展模式。支持区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全市产业创新需求,组织实施银川市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加快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拓宽合作领域。与东部地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科技合作关系,在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协同攻关、引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对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等优势资源,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围绕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产业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和科技项目合作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能源化工、设施农业、葡萄酒、防沙治沙、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力争“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东西部合作项目300项以上,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100项以上。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借助“科创中国”平台,以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补齐产业短板,探索形成科创服务全局的新路径,拓展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样板。

专栏22  深化科技交流合作重点任务

1.园区合作。依托银川中关村双创园,汇聚中关村创新资源,深化京银科技合作,建设北京中关村—银川协同创新示范区;依托苏银产业园,深化与苏州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嫁接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资源,打造东西部协同示范区;支持经开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合作,推动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2.平台合作。依托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电科院合作,支持“四院一中心”聚集新材料产业、葡萄酒产业、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新技术助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加深合作,共建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煤化工固废资源化利用。

3.推进银川宁东创新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首府银川市的优质创新资源和科技引领作用,建立科技合作共同体和科研合作机制,在科技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三大重点工作上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业体系,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农业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服务水平和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围绕乡村产业融合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鼓励高校院所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开展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支持县域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统筹市、县(区)科技创新资源,支持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搭建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和农业科技示范展区,提升县域全产业链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县域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县域科技管理效能和水平。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科技特派员选任方式,建设面向“三农”、涉农企业和基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扩大法人科技特派员比例,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鼓励科技特派员围绕县域特色产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创新联盟,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4)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弘扬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加快科学精神传播,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敢为人先、包容多元、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大科普力度。积极探索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着力构建我市科普工作新格局。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加强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培育品牌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原创内容,深入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拓展科技传播渠道,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双翼”同步发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组织科普进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支持公园、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增加科普设施,深化全民科普教育。面向重点目标人群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到2025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5%左右。营造创新环境。挖掘优秀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等典型案例,宣讲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开展科技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建设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引导科研工作者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允许试错的创新文化。强化科技安全。树立科技安全和科技保密意识,加强科学技术秘密审查和科技数据保密审查,确保科学数据安全。对涉外科技交流合作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管,降低科技安全风险。强化创新法治保障,加强科技领域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对科学技术活动实施中发生的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专栏23  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重点任务

1.科普工作。组织实施市级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培育建设一批智慧科普校园和乡村、社区科普工作站,推进“互联网+科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推进中小学校园科创基地建设工作,实现“智能+校园科技”在6个县(市)区全覆盖,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2.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研诚信制度,研究制定科技领域“红黑”名单认定标准和程序,开展科技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科研失信行为实行“零容忍”。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重点任务,落实主体责任,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对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多部门沟通协作,联合建立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工作推进机制,形成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县(市)区、园区及相关单位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目标,细化方案,确保主要任务衔接到位、落实到位。

(二)强化政策协同。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完善配套市、县(区)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产业、知识产权等政策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目标一致、协作互补的政策合力。注重倾听创新主体心声,及时完善各项政策实施细则,规范政策实施流程,切实把主体需求转化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让创新主体更加方便地享受政策扶持,推动规划实施。

(三)落实实施责任。各县(市)区、园区及有关单位要增强责任意识,在制定各自专项规划中要注重与本规划的衔接。涉及本规划目标任务,各有关单位要强化工作协同,分解责任目标,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单位、推进措施和进度要求,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涉及重大重点项目及研发方向科技部门要分年度编制科技项目指南,按年度组织实施,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强监测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委托专业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分阶段监测,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对规划指标和任务进行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加强审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力量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