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科学技术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640100-104/2014-03554 发布日期:2014-06-24
发布机构: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科技局
名 称:对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13号“关于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13号“关于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民盟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科技创新贡献奖励制度的建议。

开展科技创新贡献奖励制度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最有效途径。银川市历来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于1991年发布了《银川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并启动科技进步奖评奖工作,2006年将科技进步奖改为科技创新奖。为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2年颁布《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新颁布的《办法》中由过去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个奖项修改为设立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银川市科学技术成果奖、银川市科技创新特别奖和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四个奖项。其中银川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每四年评审一次,每届评选2项,奖励不分等级,每项奖励50万元。2013年底我局按照新修订的《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从98项科技成果中评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2项、科学技术成果奖22项。20145月为获奖企业和项目发放奖励资金共105万元,其中宁夏共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型高端燃气轮机铸件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因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被评为特别贡献奖,一次性奖励企业和研发人员50万元,极大的调动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今后我局还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重点奖励对全市产业技术进步、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

二、关于加大科技人才培训力度的建议。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银川市从2010年起与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3年来为企业培养163名工程硕士,发放学费补贴94万元,为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我局将把以前针对学员个人的补助形式,改变为针对企业的补助形式,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激发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计划用三年时间再为企业培养约150名工程硕士。

另外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区科技工作的一张特色名片,目前全市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1045名,今后我局将进一步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上紧密结合各县(市)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经销、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在培训方式上采取直接在农业园区、田间地头、乡村集中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和现场咨询服务。同时还将扩大辖区内科技特派员的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区内优势技术走出去,区外先进技术引进来”,促进“科技特派员宁夏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三、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留住人才的建议。

人才战略是真正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如何能够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紧缺急需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全市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近期市人才办联合我局及多个部门抓紧制定出台《银川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办法》提出今后可采取调入、聘用或柔性引进等方式,通过决策咨询、项目论证、课题研究、技术合作、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和管理创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办法》出台后将对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奖励或补贴,同时规定人才办、科技、公安、教育、社保、住房、财政等有关部门在编制、就业、落户、住房等方面给予服务保障,最大限度地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切实保障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关于大力宣传科技人才的建议。

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是引导科技人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银川市近几年将科技工作的宣传纳入到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中,全市上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刊等多种媒体宣传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今后我局还将进一步加强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知晓度。并且要选择创新成效明显,创新成果丰硕的科技人才典型进行重点专题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路作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中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及电话:杨凤翔   6888736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