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民政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5992G/2022-00079 发布日期:2022-08-31
发布机构: 银川市民政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民政局
名 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62号“关于加强基层治理建设平安社区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62号“关于加强基层治理建设平安社区的提案”的答复

陈春娥等8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建设平安社区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民政局承办(市民政局和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妇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住建局、市网络信息化局联合办理)。市民政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指定由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学忠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615与委员进行了电话联系,深入了解提案办理工作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姜继琴局长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坚持党建引领,一体谋划、全面覆盖、成体系推进,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创建工作,形成为社区治理“一核多元”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员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为共同体的治理架构,着力解决了基层党组织作用弱化和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适应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建立健全多多方参与矛盾纠纷调解联动机制

(一)着力强基赋能,提升基层治理领导能力。坚持面向群众,按照简约、便民、高效要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重构组织体系。一是强化党(工)委领导。立足乡镇(街道)党(工)委把方向、做决策、统资源、强服务的职能定位,加强镇街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深化街道“大工委”和社区“联合党委”运行机制,通过“一书三单”共抓治理。二是重构机构设置。牢牢把握综合化、扁平化的改革方向,打破传统模式,在职能配置上,将审批、管理、服务、执法等职能进行横向分割;在机构设置上,注重建立健全“一对多、多对一”制度机制,由按条为主转为“条线结合”,乡镇设置“五办四中心”、街道设置“四办三中心”(涉农街道增加农业服务中心),建立管事与管机构、管人员的有机统一,提高机构职能运行效率。三是推进编制资源下沉采取“减上补下”、整合条线辅助人员等措施,全市共将29名行政编制、480名事业编制调整下沉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编制总量达到2418个,较改革前增长27.26%,其中,乡镇编制平均62个、街道平编制均31个(改革前乡镇、街道平均编制分别为48个、25个),大大充实了基层一线工作力量,确保“基层的事情有人办”

(二)理清职权边界,聚焦基层主责主业。一是依法精准赋权。印发《乡镇街道赋权目录清单》83、《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事项清单》72项,扩大乡镇(街道)在城镇管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保障管理权限,解决困扰基层的“看得见管不着”问题;制定《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清单》123项,将更多审批服务事项下沉乡镇(街道),48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放至基层,实现村(社区)全程网上代办,进一步方便群众“就近办”。建立社区(村)准入制度,制定社区工作准入清单42项,让社区干部回归服务群众主责主业,使基层工作从“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二是明确职责边界。制定《县(市)区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40项,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明确乡镇(街道)工作职责,防止上级部门避重就轻,向基层转嫁责任,使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建立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严禁县级职能部门随意将下放职权。印发《银川市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考核方案》《银川市社区治理工作考核办法》,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行社区治理职责,形成权责明晰、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三是推进网格治理。全市划分网格5619个,其中城市网格3075个,农村网格2544个,配置网格员5515名,构建“1+2+X”(1名社区“两委”成员+专职网格员和社区党员+“两代表一委员”或离退休干部、志愿者等)的网格治理模式,打造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为一体的“全科网格”。健全“1+4+N”的“街道吹哨、部门报道”机制(1即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吹哨”主体;4即在平时由常驻街道的公安、综合执法、司法、市场监管等4个部门常驻街道;N即面临需要常驻部门以外其他多个职能部门配合解决的急事难事时,市县(市)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单位派驻干部到街道或社区下沉解决有关治理事项),建立了哨源形成、吹哨报到、处置反馈、考核评价的工作流程,累计“吹哨”4600余次,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近5000件。

(三)提升法治素养,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宗教场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配合基层治理。一是培育法治素养。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度全市国家工作人员无纸化学法用法和考试工作的通知》,将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专职网格员纳入参学参考范围,提升法治素养。全市1150家单位41458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学参考。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2022年上半年共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7000余场次,受众人群近30万人。二是培育懂法人才。制定《“法雨春风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银川市“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推动全市“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培育“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4861名,其中法律明白人骨干1313名,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全市“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参与法治宣传592场(次),参与矛盾纠纷排查582次,调解案件789件。三是加强法制宣传。举办“法律进农村”大型直播访谈节目,通过进农村直播、群众现场参与、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及律师的现场以案释法的方式,聚焦农民工欠薪、高价彩礼、土地承包、土地流转、黄河禁渔期非法捕捞、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非法狩猎等一些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为广大村民现场说法、普法170场次,受众人数达25万人次。

(四)培育典型引导,整合调解资源平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人民调解“四张网”。一是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平台建设。全面统筹调解资源,指导县(市)区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和各乡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化解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281个,其中市级1个,县(市)区级7个,乡镇(街道)级52个,村(居)级221个(其中兴庆区已实现全覆盖)。二是突出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按照组织有拓展、队伍有活力、活动有抓手、机制有创新“四有”为目标,共建立乡镇调委会28个、街道调委会27个、村调委会293个、社区调委会277个,现已实现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全市共建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20个、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40个、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进驻公安派出所调解室17个、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接待窗口38个、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20个、校园人民调解委员会99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8个。三是继续深化“塞上枫桥”调解品牌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打造“一所一特色”经验亮点,依托“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设和“塞上枫桥”警务品牌建设,形成区域联调中心与警务站(室)、村(居)调委会与村(居)民说事室等三级对应、相互依托的“调解共同体”。2022年至今银川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13102次,调解矛盾纠纷3549件,调解成功3373件,调解成功95%。

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在银川市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化社区治理工作。一是加快社区治理现代化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委政法委、市网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织地工作专班,依托自治区政法网,利用银川市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平台(9+X)沉淀的数据,设计建设银川市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标进入实施阶段,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二是着力提升社区移动端治理能力。发布银川政务信息化工作指引(第一期),指导部门加快“一网统管”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县区、街道、社区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能力。同时会同住建、民政部门,依托“i银川”城市生活移动端,在兴庆区等社区试点疫情防控、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功能。三是大力推进社区基础数据资源共享库建设。聚焦基层数据采集的本地化沉淀与应用,设计建设一体化数据应用平台。平台以实现与基层业务场景匹配为目标,拓展深化数据本地化后的社会化应用场景,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公开招标。四是开展填补地理信息、视频数据资源共享缺项。针对地理信息、视频数据资源共享难问题,谋划建设银川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地理信息、视频数据资源共享子平台,补全了银川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拼图。五是组织开展试点社区数据采集共享工作。会同西夏区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社会现代化治理中心)、市住建局,在兴庆区、西夏区部分社区试点移动端基层数据采集应用工作。六是积极为城乡社区特殊困难群众办实事。市民政局坚持以人为本,与市网信局共同牵头负责“为市辖三区2000户75岁以上居家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低收入家庭以及享受高龄低收入老年人生活津贴的老年人安装烟感、一键报警呼叫以及天然气泄漏检测等物联网装置,为特殊困难老年人“生活安全”和“身体安全”上牢了困难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双保险”2022年市民政局计划投资530万元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受益群体不低于400户,目前相关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项目主要提升60岁及以上贫困、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生活品质,帮助老人解决安全监控装置包括红外探测器、监控摄像、手机终端、危险报警等实际问题,使老人生活更便利、生活更安全,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三、发挥党建引领村镇(社区)治理现代化作用。

(一)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在社区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的纵向组织体系。构建1名社区“两委”成员专职网格员和社区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1+2+X”全科网格治理力量,打造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为一体的“全科网格”,推动网格化治理从“粗放”到“精细”。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全市231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112人兼任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面加强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坚持“红网格+微治理”融合,全面推行社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建、联、挂、派”等方式,社会组织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坚持以服务人民为目标。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全自治区率先成立镇街道五(四)办三中心,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推进街道从“行政末梢”加速向“治理中枢”转变全市293个城市社区、282个行政村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均在500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平均达到990平方米,实现服务社区居民群众“零距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620个,建设39个“3+X”一站柜台式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新(续)建乡村中小学校幼儿园24个,改善33所学校办学条件。建成乡镇卫生院36家,村卫生室213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坚持共建共治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的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融合创新,联动共振,亮点突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一是在乡村治理领域,探索推出“跑长制”“五微力量”“五组共治”等乡村治理经验模式,银川市乡村治理经验被列为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永宁县闽宁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金凤区润丰村、永宁县原隆村、贺兰县隆源村、灵武市二道沟村、崔渠口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二是在社区治理领域,形成了兴庆区“1145”(一个核心、一项品牌、四支队伍、五种力量)模式赋能社区治理、金凤区“一核三联五治五化”的“金凤路径”等一批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全市45家社区被列入自治区“百佳社区品牌”,兴庆区、金凤区被确立为全区社区治理试验区。银川市“微信群+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做法被中央政法委转发。三是在社团治理领域,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0.9%,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综合监管机制不断强化,形成民政牵头,审批登记、业务主管、行业监管、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管理机制。建成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5个。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各行业协会商会已累计减免企业会费210余万元。四是在物业管理领域。将物业企业成立党组织纳入物业行业信用加分范围,推动“红色物业”治理。截至目前,建立“红色物业”115家,在224家物业中开展了“党建+物业行业融入基层治理”活动,在387个小区开展党建引领推动物业行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建立“六方联动”,利用“板凳会”“睦邻议事亭”等议事协商机制解决社区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

建立弱势群体关爱帮扶机制

(一)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制定出台《银川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继续强化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做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二是按照最新要求,结合实际对《银川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进行整合完善、删改增加,并先后向市财政局、医保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征求意见建议,形成《银川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送审稿),拟提请政府研究。三是制定印发《关于落实提高自治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关事宜的通知》,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20元提高到6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4660元提高到5520元,实现了低保标准自2011年以来的10连增。印发《贯彻落实自治区民政厅  财政厅关于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标准,为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连续3个月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截至6月9日,共为全市34511名城乡低保对象和1122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6月份一次性生活补贴712.66万元。四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印发银川市民政局202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方案》《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进一步加强主动救助工作实施方案》调整优化民政政策措施,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弱项。五是截至6月,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2445034589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80012620人,农村低保对象1565021969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不含各项补贴)9955.49万元,共发放特困人员供养资金(含各类补助、补贴)790.91万元,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90.17万元,累计发放高龄津贴城乡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津贴1934.98万元累计贫困重度残疾人员、精神类残疾人补贴资金157万元。

(二)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认真抓好“一老一小”幸福养育工程。截至目前,承接“新增500张养老床位”的银川市桃李春风健康养老中心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装修;银川市金翠芳庭康养中心已进行竣工验收,正在进行设备采购和办理备案手续;宁夏塞上鸿儒颐养院已正式投入运营。承接“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3所”的兴庆区大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在进行改造建设;金凤区七子连湖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完成老饭桌改造,其他功能区域正在完善;西夏区朔方吾老共同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试运营。二是《银川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银川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0-2035)》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后,于5月份正式下发执行,为我市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政策支撑。三是计划对全市60岁以上散居特困供养人员家庭、低保户、低收入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70岁以上空巢(独居)老年家庭实施居家无障碍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投入资金530万元,改造户数500多户。目前已完成前期改造需求摸底排查,正在组织实施改造。四是按照银川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方案”安排部署,制定下发《银川市民政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银川市民政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银川市民政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市养老服务领域和殡葬服务领域掀起了防诈、反诈热潮。

(三)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更加有力。一是印发《银川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银川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制度上规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二是积极推进2022年民生“贴心”实事,为1000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散居孤儿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社会融入等关爱服务,成立医疗康复保障、基本生活保障、落实监护责任、教育资助政策、关爱服务支持、心理健康辅导六个工作专班,开展特殊困难儿童关爱帮扶工作。三是抓好儿童之家示范服务项目,购买6家社会组织服务,在12个儿童之家开展主题活动100余场,个案服务20余人,链接助困资源4万元左右,惠及儿童1600人次。四是做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累计救助和紧急庇护遭受家暴侵害、遗弃未成年人及流浪儿童等16人。五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提质增效。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截至目前,累计救助受助人员177人,其中购票返乡82人,护送返乡24人,联系亲属接回22人,街面救助27人,累计为7名身份不清的受助人员查清身份,滞留人员落户、安置渠道更加顺畅。

附件:建议清单表

银川市民政

2021829

(联系人:文化雷,联系电话0951—6888759)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