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640100-126/2021-00021 发布日期:2021-01-29
发布机构: 银川市统计局 责任部门: 工业科
名 称:工业经济稳步改善 回升阻力仍需关注 ——2020年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二

工业经济稳步改善 回升阻力仍需关注 ——2020年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二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银川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力同心,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部署,按照“一高三化”目标和“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做好表率”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

一、工业生产平稳恢复,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一)工业生产稳步恢复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与1-11月份持平,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与全区(4.3%)相比低2.7个百分点,在全区五地市中高于中卫市(-0.5%)居第四位。制造业增速加快。1-12月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重工业保持增长,轻工业降幅持续收窄。1-12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已连续3个月呈增长态势;轻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加快发展。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个百分点。县(市)区“四增两降”。1-12月份,金凤区增长24.4%,增速遥遥领先,居各县区首位;西夏区、永宁县、灵武市分别增长2.5%、3.1%和2.3%;兴庆区同比下降2.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贺兰县同比下降13.4%,降幅比1-11月份收窄2.5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先行指标回升,要素供应保持稳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平稳。12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虽低于上月0.2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年内较高运行水平,连续10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制造业继续稳步发展。工业品价格上涨。制造业稳步恢复,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回升。12月份,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上涨2.4%,环比价格连续八个月上涨;同比上涨1.9%,同比价格自2019年8月份以来首次上涨要素供应稳定。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0.4%,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3%;原油加工量、焦炭产量虽同比呈下降态势,但降幅比1-11月份分别收窄1.3和个百分0.5点。

(三)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向好。企业收入降幅收窄,利润改善。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110.83亿元,同比下降0.1%,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受工业品价格回升等带动,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5.24亿元,同比下降6.6%,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有所提高,亏损面持续下降。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04元,比1-10月份减少0.2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比1-10月份提高0.5百分点。11月末,企业亏损面为30.4%,比1-10月份收窄4.1个百分点。

二、新动能加速成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新的时代重任,2020年全市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优先、鼓励、限制、严禁”四个原则,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淘汰落后过剩产能73.2万吨,不断延伸硅基碳基战略新材料产业链,引进蓝思科技、蒙牛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新增企业为经济恢复增添新动能。新建企业快速投产有力推动工业产值增速恢复向好,截止12月末,全市月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8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个百分点,为工业生产保持持续恢复提供有力支撑。装备制造业动力强劲。1-12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2.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为59.7%,低于去年同期3.5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仍较紧张,部分行业短期难以实现常态化经营,需求回补力度有待加强,大中型企业支撑不足,保持经济稳步回升仍需持续加力。

(一)稳增长基础不牢固。企业停减产面依然较大。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39户,累计减少产值39.67亿元;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累计同比减产156户(不含停产企业),累计减少产值247.20亿元,停减产面达53.3%。停减产企业累计减产额286.87亿元,影响全市产值增速14.2个百分点。企业信心偏弱。据12月21—28日开展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166户企业中,生产情况达到正常水平的80%以上、预计本季度订单、营业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或保持增长的企业比重分别为65.7%、63.3%、62.0%,比11月份分别回落7.0、3.6和3.1个百分点。

(二)行业和产品下降面仍然较大。1-12月份,工业生产有所改善,但整体下降面仍然较大。从行业看: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17个行业增加值呈现下降态势,占51.5%,与1-11月份持平。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8.6%、11.0%、54.9%、51.7%,分别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7、1.7、0.3和0.2个百分点。从产品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42种产品呈下降态势,占45.2%。其中低压开关板下降6.2%,工业机器人下降7.6%,电工仪器仪表下降40.7%。

(三)大中型工业企业支撑不足。1-12月份,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0.6%,增速低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3%,降幅高于全部规上工业6.7个百分点;111户亏损企业中14户大中型企业亏损额占全部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的79%。

(四)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需求回升动能偏弱。消费品零售弱于工业品生产。1-12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7.1%,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7个百分点,需求恢复弱于供给的状况尚未扭转。产销率下降。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整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1.8%,12月份产销率为98.8%,低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1-12月份产销率为97.1%,低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部分行业产成品库存依然处于高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产成品存货分别增长1.7倍、76%和26.1%。

四、对策建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起步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接续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之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重要任务,弘扬抗疫精神,奋力拼搏,起好步、带好头,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采取有效措施,筑牢工业发展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注重采取关键举措以小带大、以点带面,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先进产业,加快推进工业新兴业态的发展,形成产业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引导工业经济向精细化、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和发展。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现有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落细各项纾困惠企政策,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有针对性实施差异化的行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对全市经济影响突出的重点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等实际困难,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帮助企业增加订单、加快生产销售,稳定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继续落实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0条、工业稳增长40条等一揽子措施,增强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应对机遇把握挑战,培育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全力培育新动能。积极推动国家、自治区重大政策落地落实,加快释放政策红利,更好促改革、促开放。抢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新契机和新机遇,加大数据要素投入,搭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供应链,固化并发展壮大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增长添加新动力。二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制造业升级,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在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70%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妥善应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发展趋势,积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全市、区内和全国的协作配套,围绕核心技术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赢得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激励人才,提高待遇,凝聚发展新引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凝聚“高精尖缺”人才。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特别是顶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重视优秀青年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强优势补短板,着力优化引才结构,强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二是激发激励保障机制。推动用人单位切实改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破除将薪酬待遇等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为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健康、后勤服务等有效保障,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增强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