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640100-126/2021-00121 发布日期:2021-04-21
发布机构: 银川市统计局 责任部门: 综合科
名 称:全市经济稳健开局 复苏势头持续巩固 ----2021年一季度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全市经济稳健开局 复苏势头持续巩固 ----2021年一季度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 “一高三化”,坚决落实“三基本”工作法、“三个一线”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全市经济实现“开门红”、实现 “十四五”稳健开局。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主要指标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疫情防控形势逐渐趋稳,“六稳”“六保”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效果不断显现,全市经济稳定恢复态势持续巩固,增速创下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在全区名列前茅,全市经济实现高位开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8.73亿元,同比增长16.0%,高于自治区0.3个百分点,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居全区五地市第二位(石嘴山市18.9%、吴忠市15.5%、固原市14.5%、中卫市10.9%)(全区增长15.7%,全国增长18.3%)。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3%。自去年一季度以来,全市经济增速(-4.9%、0.1%、1.1%、3.2%、16.0%)持续恢复,经济复苏步伐坚实、遒劲有力。三次产业并驾齐驱,第一产业增加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5.8%(全区增长12.9%,全国增长8.1),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01.34亿元,同比增长17.0%,比全区高1.7个百分点(全区增长15.3%,全国增长24.4%),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275.48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区增长16.2%,全国增长15.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2.8%,两年平均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为2.4:41.2:56.4,对全市经济贡献率分别为0.8%、41.9%、57.3%,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1、6.7、9.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百花齐放,兴庆区143.55亿元,同比增长13.1%;金凤区69.84亿元,同比增长20.2%;西夏区85.51亿元,同比增长18.0%;永宁县22.52亿元,同比增长20.9%;贺兰县32.04亿元,同比增长19.4%;灵武市135.27亿元,同比增长14.4%。

(二)农业经济平稳增长,生猪产能显著恢复。春耕春播有序推进,据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市完成小麦播种面积12.61万亩,较去年增加1.05万亩,同比增长9.1%。设施农业稳定增长,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2.9万亩,同比增长2.8%,产量19.4万吨,同比增长3.2%,瓜果类播种面积1.5万亩,同比增长61.6%,产量4465吨,同比下降9.5%;鲜切花451万枝,盆栽观赏植物751万盆。畜牧业生产持续恢复,一季度末,全市牛存栏32.1万头,同比增长26.2%,其中奶牛存栏18.6万头,同比增长26.8%;羊存栏87.3万只,同比增长34.0%;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9.2%,其中牛肉产量5940吨,同比增长29.1%;羊肉产量5363吨,同比增长5.0%;牛奶产量18.5万吨,同比增长16.3%。生猪产能显著恢复,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19.3万头,同比增长46.3%,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2.5万头,同比增长24.5%,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均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

(三)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一季度,市场需求增加、产业链循环链有序衔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因素影响,全市工业延续上年以来加快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高于全区(14.8%)3.4个百分点,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6.7%,位居五地市第二位(石嘴山市25.7%、吴忠市9.6%、固原市-6.8%、中卫市-2.1%)。全市不含宁东增长33.0%,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1.0%。制造业增势良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个百分点。采矿业增长1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6%。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40.5%。大中型企业贡献突出全市61户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9.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个百分点。近九成行业实现增长。全市31个行业大类中,26个行业增加值呈现增长态势,占83.9%。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同比增长3.5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倍、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68%。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加值同比增长77.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9.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保持高位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1.0倍,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4.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1%,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长强劲。部分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增长76.2倍、集成电路圆片同比增长20.6%。能源供应保障有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676.27万吨,同比增长11.4%。原油加工量102.14万吨,同比增长8.2%。电力生产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68.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8%。其中,火力发电量250.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9%;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7.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8%。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随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收入、利润加速恢复。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97亿元,同比增长92.4%,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15倍,两年平均增长34.8%。成本压力明显缓解,利润率显著回升。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8.49元,同比减少0.61元,单位成本降至近年较低水平。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9.61元,同比减少0.89元。成本费用水平下降扩大了企业盈利空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67%,同比提高2.1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明显减少,扭亏企业贡献突出。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6.94亿元,同比减少3.4%。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0.9%,同比缩小9.0个百分点。在去年同期亏损的190户企业中,有42.1%的企业今年1-2月份实现盈利,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8.4个百分点,扭亏为盈企业拉动利润增长贡献突出。

(四)服务业全面复苏,发展动能继续提升。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服务业运行开局良好,总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六大行业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36.4%。道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业分别同比增长57.6%、10.8%和17.3%;邮政业同比增长41.7%。金融业平稳增长,信贷“钱景”可期。实现增加值59.1亿元,同比增长3.3%。金融存款总量稳步提升,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54.4亿元,同比增长10.4%;金融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贷款平稳合理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674.1亿元,同比增长6.2%。房地产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同比增长25.2%。商品房销售面积128.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7%,商品房销售额91.77亿元,同比增长97.5%。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速由负转正。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居民消费信心不断提升,住宿和餐饮等接触式消费明显改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延续去年逐季复苏、逐季向好的态势,分别实现增加值23.2亿元、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 、66.6%。新动能表现活跃。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15.0%,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24.6%、18.7%、56.0%,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1.1亿元,增长26.3%;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增长10.5%、18.6%,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4.4亿元,增长8.8 %。

(五)投资稳定恢复,结构逐步优化。全市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抓手,狠抓项目开工复工和施工进度,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力为项目解难题、为企业谋后劲,大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园区集约、产业集聚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低于自治区(16.5%)4.8个百分点,比2019年一季度下降11.3%,两年平均下降5.8%, 位居五地市第四位(石嘴山市2.6%、吴忠市20.4%、固原市16.4%、中卫市66.3%)。全市不含宁东增长24.3%,比去年同期(-16.0%)提高4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拉动明显。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8.7%、29.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5%;第三产业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7.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6个百分点,是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7%,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1.5%,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70.1%,拉动投资增速21.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同比增长91.0%;办公楼同比增长1.8倍;商业营业用房同比增长29.7%;其他投资同比增长13.5%,分别占全市房地产投资的76.7%、0.6%、13.4%和9.3%。

(六)消费市场持续恢复,网上零售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消费市场延续了上年逐季恢复的态势,系列援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各项促销活动有序开展,市场销售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5亿元,同比增长24.7%,高于自治区(22.9%)1.8个百分点,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2.8%,两年平均增长1.4%,位居五地市第二位(石嘴山市20.9%、吴忠市21.0%、固原市24.9%、中卫市15.3%)。限上商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83.94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餐饮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67.3%,商品零售82.48亿元,同比增长30.4%。城乡市场同步向好。全市城镇单位实现零售额82.40亿元,同比增长30.8%,乡村单位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34.1%。多数商品增势强劲。在纳入统计的19个限额以上商品类别中, 15类增速实现增长,9类增速超过20%,占比近五成。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较好。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41.1%、126.6%、58.4%、60.9%,分别比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增速高10.7、96.2、28.0、30.5个百分点。住宿业和餐饮业加速恢复。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1.21和1.31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6%和93.8%,特别是3月份,消费市场加快复苏,餐饮等接触式消费明显改善,3月份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同比增长167.6%和216.6%。网上零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2.04亿元,同比增长83.1%,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同比增长2.75倍,限额以上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同比增长13.5%,外卖送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0.0%。

(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据市财政局统计,全市一季度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53亿元,同比增长30.9%,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3.7%)54.6个百分点。全市(不含宁东)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54亿元,同比增长38.3%,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5.3%)63.6个百分点。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13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2.6%)36.2个百分点。其中,民生支出54.05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3.9%。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26万人,同比增长30.2%,完成自治区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32.2%,完成全市全年目标任务的27.9%。全市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3.92万人,同比增长12.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7%,低于目标任务0.33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八)居民收入稳健增长,消费价格小幅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统计,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3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0元,增长14.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01缩小为1.95。

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价格监测调查显示,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1.0%,其中,服务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下降1.8%和0.5%。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下降2.4%、1.0%、0.6%、3.2%、2.1%和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PPI)增长6.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指数(IPI)下降1.7%。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一季度运行情况看,全市经济高位开局,GDP增速创下新高,部分指标超预期增长。对此应该冷静看待,除了外部环境改善、市场需求增加、内生动力增强等因素外,主要还受到上年较低基数以及员工就地过年工作日有所增加等不可比因素影响。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全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仍然较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旧增长动能转化尚未完成,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

(一)建设先行区示范市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报告显示银川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在黄河流域九省省会城市中处于下游的位置,综合经济竞争力仅高于西宁市位居第106位。可持续竞争力仅高于西宁市位居第84位,经济活力竞争力高于呼和浩特市(第60位)西宁市(第82位)位居第43位。从黄河流域九省省会城市1-2月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4%,仅高于兰州市(13.8%)和呼和浩特市(11.8%)位居第七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7.4%,位居第五位;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56.65亿元,仅高于西宁市(49.34亿元)位居第八位,增速34.4%位居第六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57亿元居末位(远低于九省会城市平均值123.76亿元),增速低于西宁市(77.6%)居第二位。从上述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看,银川与黄河流域九省省会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农业发展仍有短板。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利用粗放,大水漫灌的传统耕作方式仍为主导。全市农业耗水量增长2.4%,占总耗水量的77.7%,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农业灌溉亩均耗水量增长4.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6,低于自治区(0.543),与石嘴山市(0.526)持平居五地市末位。枸杞面积产量下降明显。自治区现代枸杞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巩固“一核两带”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银川平原产业带包括西夏区、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近年来我市枸杞面积和产量下降态势明显,2020年全市枸杞种植面积2.45万亩,比上年下降68.8%;枸杞鲜果产量2575吨,比上年下降42.1%。畜牧业供给矛盾仍然存在。禽类产能下降。全市家禽存栏同比下降4.2%,其中蛋鸡存栏同比下降13.4;禽肉产量同比下降7.4%;禽蛋同比下降27.1%。饲草需求量大。一季度,我市肉牛、奶牛、羊分别存栏13.4万头、18.6万头、87.3万只,分别占全区比重10.4%、30.1%、13.8%。按照肉牛、奶牛、滩羊每头(只)每年分别喂青贮2.5吨、4.8吨、0.1吨计算,全市牛羊饲养约消耗青贮、苜蓿等饲草300万吨左右。种源短板明显。奶牛、肉牛等新品种的研发能力与当前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市饲养的奶牛主要品种“荷斯坦”,肉牛主要品种是“西门塔尔”“安格斯奶牛”,很大程度上一直依赖进口,且进口费用昂贵。

(三)工业增长基础有待巩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挤压下游企业盈利空间。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3月份,全区九大类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全部上涨,同比“八涨一降”,企业采购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制造业下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在产业循环中形成“堰塞湖”,造成“上游热、下游冷”的局面,影响经济大循环。产业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总量排在前五位的传统行业增加值总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而增速偏弱;新兴行业增速较快,但总体体量较小,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不足二成,拉动作用有限。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需求回升动能偏弱。产销率下降。3月份产销率为97.6%,低于去年同期5.0个百分点,1-3月份产销率低于去年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部分行业产成品库存依然处于高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产成品存货分别增长51.4%、64%和17.2%。停减产企业制约工业发展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25户,累计减少产值3.81亿元;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累计同比减产93户(不含停产企业),累计减少产值10.6亿元,停减产面30.8%。停减产企业累计减产额14.41亿元,下拉全市产值增速3.2个百分点。

(四)投资稳增长难度较大。工业投资占比下降。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7.5%,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0.5%,比上年同期下降8.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3.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7.1%,分别下拉全市投资7.5和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落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4.8%,下拉全市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服务业同比下降1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60.3%。新建项目规模下降明显。新开工项目接续不足,全市有工作量的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同比下降85.6%,投资额同比下降47.5%,反映出新开工项目规模小,对投资增长拉动有限。特大项目投资比重下降。全市有投资进度2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下降20.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过高。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兴庆区、金凤区、贺兰县三个县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60%。房地产调控仍需加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看,银川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连续三个月位居全国第一;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月、2月、3月同比上涨分别位列全国第二、第三、第四位,延续去年较高水平,房产销售价格调控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消费全面恢复仍需加力。企业零售额下降面仍然较大。一季度,全市162家有零售额的批发零售企业中,零售额下降的企业42家,占比超过25%,降幅达到20%以上的企业有26家。3月份当月零售额下降的企业53家,占比超过3成,降幅达到20%以上的企业有32家。多数商品销售规模未回归疫情前正常水平。一季度全市在库统计的19类销售商品中,两年平均增速为正的仅有其他类商品(30.4%)、中西药品类(11.1%)、饮料类(8.8%)、粮油食品类(8.2%)、汽车类(4.4%)五类商品,其他12类商品增速均未转正,其中石油类(-2.9%)、家用电器类(-7.0%)、服装鞋帽类(-9.0%)、通讯器材类(-19.1%)降幅较大。基础消费仍未恢复正常水平。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但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0%。

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几点建议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保持经济持续恢复和稳定增长尤为重要。张柱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新阶段银川的‘时’与‘势’”,既看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又密切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坚定信心,正视困难,扎实办好自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锚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既定目标,按照旭辉市长强调的“五转”作风,切实做到“五落实”,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以首季“开门红”,力促 “全年红”,确保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切实扛起责任,奋勇当先开新局。切实扛起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的政治责任,立足黄河全域看银川,紧扣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补短板、锻长板、筑优势。紧紧围绕先行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的10大重点任务和3次推进会确定的九大重点产业、十大重点工程以及四大提升行动,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保持政策稳定。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全面评估已出台工业稳增长40条等价段性政策成效,持续有针对性实施好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做到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力度不减。落实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先进制造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等政策促进制造业创新和升级,助力市场主体进一步恢复生机、增强后劲。继续加强对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风险。二是畅通全产业循环。全部产业深度参与经济大循环是确保整个经济系统循环畅通的重要前提。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要强化以工业补农、以服务业助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要以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更多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循环的接口,最大程度地提升全产业循环的整体效能。

(二)稳定农业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牢牢保障粮食安全,将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的目标落在实处,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1.1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68.6万吨以上。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稳步推进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业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三元种植业结构的转变,推广“粮—菜”“粮—饲”“粮—油”等麦后复种新模式,统筹推进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确保“菜篮子”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扩大专用饲料作物种植,提高饲料原料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二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2021年自治区分配我市用水总量为21.394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较高,发展节水型农业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三是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分析我市枸杞、葡萄酒、肉牛和滩羊、奶产业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薄弱环节,紧扣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重点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及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四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在畜牧、经济作物等短板领域要加大研发投入,集中攻关解决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加大粮食、蔬菜、水产、草畜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银字号”品牌。

(三)夯实工业基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运行调度。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要素的运行分析,切实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关注生产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帮助企业扩大订单来源,提高订单成交率,促进企业产销衔接。全面落实区、市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鼓励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生产,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解决企业,特别是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困难。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聚焦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我市重点产业,发挥数字经济、生态经济的“双引擎”作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正威国际50万吨再生铜新材料产业园、隆基乐叶年产3GW单晶电池等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石墨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智能化梯次改造,开展银川工业大脑、园区智能化建设和企业智能化改造三级智能化提升工作,运用智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实现对银川市工业经济自动分析判断能力。推进工业园区智能化改造,着力打造经开区、高新区、苏银产业园3个智慧园区。推动园区智能化整体改造,打造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全面互联和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智能化园区。四是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深入落实 “工业强市”战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企业改造升级、数字化转型等方向,推动宁夏中欣晶圆半导体级单晶硅片、共享装备清洁能源设备零部件产能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政策导向,围绕自治区九大产业和银川市十大产业,以延伸产业链上下游、补齐补强核心关键环节为目标,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重点领域,主动谋划一批补链、强链的好项目、大项目,不断提高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工业项目储备。

(三)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一是持续抓好工业投资。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强市”战略,针对一季度工业投资下降,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降幅较大的问题,加大对工业领域的投资,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发挥工业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键作用。二是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聚焦建材、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对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任务,加快推进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产品换代。三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抓手,要全力狠抓项目建设、全速推进重大工程。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要及时跟进项目进度,解决制约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好项目的调度,形成有效投资。四是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结合实际,精准对接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两新一重”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健全“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的滚动接续储备机制。五是实施房地产长效管理调控。严格落实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优化房地产价格调控,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机制,实行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严格落实房屋预售制度,明码标价对外销售。推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扩大租赁市场供给,全力稳房价。激发释放存量房的潜力,加大住房保障供应和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力度,降低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准入门槛,多途径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等住房困难,全力稳预期。

(五)提升传统消费,打造精品文旅线路。一是提升传统消费。结合即将到来的“劳动节”“开斋节”“端午节”,统筹组织骨干商超、餐饮等行业企业开展消费促进月、欢乐购物季、宁夏老字号商品展示展销等大众消费促进活动。积极推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以旧换新,推动大件耐用性消费品升级换代。实施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工程,加快砂之船奥特莱斯、悠阅城等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新华步行街等主要商圈软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公益性批发市场、老旧农贸市场,支持怀远夜市、第八大街等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示范街区、门店建设。二是深入挖掘消费潜力。石油及制品和汽车类零售额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分别为21.4%和36.4%,这两类商品的市场表现直接决定着全市消费品市场的旺盛或低迷。今年以来,成品油“五涨一跌”价格已超疫情前水品,汽、柴油累积上调1030、1215元/吨,充分发挥好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超百万辆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充值让利”“以卡锁客”“消费送券”等形式促进汽柴油的销售量。开展购买1.6升及以下汽车、新能源汽车、皮卡等小微型商用车辆给予交强险补贴行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三是加强限下样本单位跟踪监测。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左右,部分县区限下占比超80%,但小规模企业、个体户经营稳定性差、经营周期短、单位配合统计程度差。建议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逐月逐季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于停业关闭单位及时做好替换工作,保证抽样调查的样本单位具有代表性,全面反映该地区的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四是确保市场供应。针对一季度粮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等食品类零售下降及价格小幅上涨的情况,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继续做好粮油、猪牛羊肉、果蔬等农副食品生产流通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五是打造精品文旅线路随着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心理开始从谨慎转向积极,近郊旅游意愿强于跨省旅游,五一旅游市场将接近或恢复至疫前水平,旅游市场将全面复苏。精心打造“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塞上湖城”等近郊旅游路线,为旅游市场复苏注入强劲动力。着力开发葡萄酒枸杞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农业休闲游、体育动感体验游、历史民俗探秘游、黄河生态文化体验游等文化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一批特色民宿、精品主题酒店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培育全业融合新业态。六是推动红色旅游。自治区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公布第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名单中,银川市烈士陵园、银川鼓楼、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永宁县闽宁镇镇史馆等在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的同时,不断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