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6004H/2022-00456 发布日期:2022-09-21
发布机构: 银川市统计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统计局
名 称:银川市2022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情况

银川市2022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情况

为加强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准确了解我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建筑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市统计局组织人员对我市上半年建筑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走访建筑企业、召开座谈会、进行统计分析等方式,梳理了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调研走访情况看,我市建筑业企业运行“稳中有忧”,几个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上半年我市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一)建筑企业数量及规模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资质内建筑业企业443家。其中:总承包企业339家,专业承包企业104家。累计实现产值195.64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增加值92.2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全市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0.71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市总产值的61.7%;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74.23亿元,同比下降8.0%。

(二)施工量持续增长。上半年,签订合同额689.44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409.53亿元,同比增长58.8%,本年新签合同额279.9亿元,同比下降10.7%。房屋施工面积925.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9%;房屋竣工面积114.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8%。

(三)外埠建筑业产值提升。上半年,全市建筑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为39.94亿元,同比增长12.2%;高出全部建筑业总产值增速4.8个百分点;占建筑业总产值的20.4%。

2022年上半年银川市建筑业主要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2022年1-6月

同比增长±%

企业个数

443

-3.1

#施工总承包企业

339

1.5

  施工专业承包企业

104

-15.4

建筑业增加值

亿元

92.2

10.6

建筑业总产值

亿元

195.64

7.4

#在外省完成的产值

亿元

39.94

12.2

  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

亿元

120.71

20.1

  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

亿元

74.23

-8.0

签订合同额

亿元

689.44

20.7

#上年结转合同额

亿元

409.53

58.8

  本年新签合同额

亿元

279.9

-10.7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925.13

-19.9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114.44

95.8

  

二、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一是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危机愈演愈烈,大量境外施工项目开复工困难,部分企业回归国内,加剧行业内部竞争。进入我市的外地建筑企业(央企),资质等级高、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我市企业在与其竞争时处于劣势,尤其是在缴纳保证金及垫资等方面毫无优势可言。二是随着建筑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建筑工程招投标程序设置愈加严格,即使小额工程也要求具备高资质才有资格竞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数量较多的中低资质企业,陷入低资质——承接工程受限——工程量达不到资质升级要求——承接工程受限的恶性循环中。

(二)企业发展理念滞后。目前,我市建筑业行业多以普通工业、民用建筑为主,许多本地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缺少精品意识和创优理念,承建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水平标杆建筑少。本土企业对本地建筑市场高度依赖,跨地域承揽业务和外拓经营意识薄弱。除少数专业企业外,多数企业外省拓展业务不足。二季度我市完成省外产值39.94亿元,仅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0.4%,与建筑大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三)创新型精细化管理亟待加强。一是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建筑施工期被切割,有效施工时间被压缩,设备材料租赁、用工工资等费用持续上升,使得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进一步压缩。需要企业站在全局高度,在施工动员、工期安排、人员配备、交叉施工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保障机制,保证项目顺利按期履约完成。而我市部分建筑业企业受薪资待遇和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企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项目管理人才相对不足,不利于建筑行业自身发展。二是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普遍低,企业“多、小、弱”特征明显。许多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偏高,偏重经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投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一些实力强大的外地企业相比,本地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不高,机械装备水平较低,集约化水平尚待提升,在工程项目中应用新技术、节能等自主创新技术未有明显突破。目前,我市具有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22家,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一级企业14家,高资质等级企业只占到全市443家建筑企业比例的8.4%。

(四)恶性竞争加剧,工程中标入围难。我市建筑市场开放程度高,市场化下的建筑行业准入机制不够完善、自律机制也没能同步建立健全,虚假招投标、围标串标等问题依然突出。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加剧,一些施工企业在投标竞争中,采取大幅度降低工程报价,甚至低于成本价的方式进行竞争,中标后还要与招标单位签订不合理的让利协议。在低价中标等行业潜规则下,一些建筑企业难以在工程招投标市场中标,在招投标市场中逐步被边缘化,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五)生产利润低,工程结算收入难。一些建筑企业为承接到工程,不得不让利、垫资,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在建筑工程让利和垫资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有的承接工程已经无利可图,只能勉强维持企业运营和人员开支。另外,近年政府类投资工程普遍存在拖欠工程款问题,应收款无法到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据我市一家施工企业反映,北师大银川学校2年前就竣工移交并投入运营招生,但目前依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欠付金额高达2个多亿,已大大超出公司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产出效益低下及资金占用严重制约建筑行业扩大再生产和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目前建筑企业发展中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出台扶持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参照“建筑强市”及周边城市的做法,结合首府银川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找准制约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制定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配套政策。在相关政策制定时,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调整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改变房建产值比重过高局面,向路桥工程、装饰装修等技术含量和利润相对较高的行业发展,扩大新型建筑经济领域产值份额,形成多专业协调、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发展,鼓励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业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资质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着力提升在低碳、绿色、新能源领域的施工能力,促进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服务业转变,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切入大型基础设施和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领域,抢占高端建筑市场。三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强做优,鼓励骨干企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采取兼并收购、换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企业重组,壮大资金规模,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管理人才,在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方面不断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四是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外埠市场,指导建筑业企业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企业投资、地区推介等方式开拓市场。

(二)优化建筑业税收征缴体制。由于建筑企业的增值税要上缴注册地,对承接我市工程的外地企业,项目所在地的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其在本地注册项目管理公司,便于税收属地缴纳和建筑业总产值在地统计。市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建筑企业税赋改革的研究,在国家税法调整允许范围内,研究制定有利于扶持我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税收管理细则,改变建筑企业税赋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要研究对本市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建筑企业税收返还政策,明确建筑业企业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后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一是在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的基础上,构建建筑业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二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坚决遏制和打击串标、围标、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的约束机制,遏制竣工不结算等拖欠行为,加快国有投资项目的工程审计和结算速度,缓解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四是鼓励本地企业与具有相应资质和业绩的外地企业组建联合体参与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符合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增加质量、安全、科技创新、诚信评价等指标在评标中的权重,在国有投资项目中优先考虑行业信用评价优良、工程创优夺杯成绩突出,对本市税收贡献大、承担社会责任多的企业,为本地骨干企业的转型升级、树立品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