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6004H/2022-00591 发布日期:2022-11-18
发布机构: 银川市统计局 责任部门: 商贸和服务业科
名 称:1-9月银川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 “喜忧参半”

1-9月银川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 “喜忧参半”

1-9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作为,促进各项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逐步恢复,但部分行业仍恢复较慢,整体运行呈现“喜忧参半”态势。

一、服务业运行整体稳定,“喜”见恢复

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2.95亿元,同比增长15.5%,总体运行平稳,并呈现出以下运行特点:

(一)总量、增速均居全区首位。1-9月,银川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增速均居五地市首位。实现营业收入192.95亿元,同比增长15.5%,高于全区6.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居全区五地市首位。

(二)十大门类七个增长。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三大门类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49.3%、28.8%和20.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实现个位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8.0%、5.1%、5.0%、3.5%。

(三)交通运输行业稳中有进。1-9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最快,实现营业收入81.0亿元,同比增长49.3%,增速较1-8月份和1-7月份分别加快3.5和11.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0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同比增长1.1倍,增速创今年3月以来新高。

(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持续发展。1-9月,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73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较1-8月份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在27个行业大类中排前两名,同比分别增长2倍以上,增速较1-8月份分别加快19.2和85.1个百分点。

(五)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持续向好。1-9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46.6%,延续了今年以来持续增长的态势。且今年以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有5个月增速为两位数,4个月增速在45%以上,工业固废处置、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发展较好。

(六)文化艺术和娱乐业小幅回升。1-9月,文化艺术和娱乐业同比下降15.2%,降幅较1-8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较1-7月份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文化艺术业从今年1-5月份下降57.2%恢复至1-9月份下降33.7%,降幅收窄23.5%;娱乐业从今年1-5月份下降64.0%恢复至1-9月份下降34.5%,降幅收窄29.5%。

二、服务业运行尚存难关,“忧”从中来

(一)纳入核算行业恢复较慢。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纳入核算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1.69亿元,同比下降4.9%。纳入核算的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较快,分别同比下降21.5%、30.3%和15.2%,分别下拉纳入核算行业增速7.4、1.9和0.6个百分点。

(二)新兴运输行业发展难题仍未破解。传统运输行业依旧“火热”,道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增速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1.1倍,增速创今年3月以来新高。但新兴运输行业仍处“冰冷”之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航空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同比分别下降56.6%、38.8%、30.3%,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

(三)民生服务相关领域持续低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今年来受疫情影响较大,1-9月实现营业收入26.0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13亿元,同比下降21.5%。其中,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同比分别下降23.8%和21.5%,降幅较1-8月份扩大14.9和5.6个百分点,整体增速创今年来历史新低。按行业中类来看,其他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广告业下降较大,分别同比下降34.9%、30.5%和28.7%。

(四)房地产业处于下降态势。1-9月,房地产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延续了自8月以来的下降态势,降幅较1-8月份扩大4.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同比分别下降47.3%和17.3%,且房地产租赁经营降幅较1-8月扩大了2.6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用工人数持续下降。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用工人数5.6万人,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降幅较1-8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期末用工人数同比下降较快,分别同比下降16.5%、12.4%、11.6%、11.3%。

三、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化“忧”为“喜”

(一)持续强化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抗压能力。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全市服务业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服务业发展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更好的发展平台,促进全市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疫情虽然给服务业带来了较大困难,但也为破除瓶颈、补齐短板提供了契机。网络购物、电商等新兴服务业态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和物流服务融合,进一步节本增效。

(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逐步强化市场主体。虽然我市服务业逐步发展向好,但现有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总数和大型企业较少。因此,要在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上下功夫,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创新性较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规模以下服务业的摸底调查,及时了解掌握税务部门登记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不断培育扩大市场主体。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