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市政府(办)文件>银政办发

索 引 号:640100-100/2020-00228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2020-05-29
责任部门:银川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0-05-29
名 称: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通知
『图文解读』 一图读懂《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通知》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号)和《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宁党发〔2019〕22号),现就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健全统筹协调体制

(一)加强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强化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灾情信息管理、综合风险防范、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行业主管部门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等职能作用。

(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各级减灾委员会牵头负责与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行业主管指挥机构之间,以及与军队、武警部队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工作规程。要建立方便快捷的储备、调动、接收、发放、回收相衔接的救灾物资应急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援、救助、捐赠为基本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要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构建统一指挥、专需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提升灾害防治防御能力

(一)统筹加深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着力加强和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单位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加强部门协调,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维护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和提升成应急避难场所,增加避难场所数量,为受灾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安置服务;要加快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短板,增强城市防涝能力;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二)制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加强社区层面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深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定期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居民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强化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一)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层级响应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市减灾委员会是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各县(市)区减灾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各级政府要根据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房屋安全应急评估、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处置工作。一般及以下各类突发自然灾害,由属地县(市)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应急处置工作。达到一般级突发事件时,由属地县(市)区政府启动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当响应扩大时,要启动县(市)区级总体应急预案,由县(市)区党应对重大灾害指挥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请求市级行业主管专项应急指挥赶赴事发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

(二)突发事件统筹协调处置。当突发事件等级达到较大级以上时,由市级行业主管专项应急机构,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设立现场指挥,根据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事发地党委政府配合做好各项工作。当突发事件达到较大级以上超出行业主管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处置能力,或突发事件需要多个专项指挥机构共同应对,或跨县(市)区行政区域,需由市政府统筹协调处置时,由市应对重大灾害指挥部统筹协调指挥,各相关行业专项指挥部为现场指挥部,属地县(市)区党委政府配合各专项指挥机构做好现场处置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具体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市应急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应对重大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职能,协助市领导做好应对处置工作。

四、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一)建立党委和政府协调请求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细化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任务。完善军地间灾害预报预警、灾情动态、救灾需求、救援进展等军地间信息通报制度。

(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军地联合保障机制,组织军地联合演练,提升军地应急救援协助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消防综合救援队伍、预备役、民兵、公安干警在抢险救援中的骨干作用,配强配齐抢险救援装备(设备),加强训练(演练)和培训。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救援、森林草原火灾救援预案;加强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草原防火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凡是有应急抢险救援任务的部门,均需建立专(兼)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确保管辖领域内发生的一般及以下灾害事故能自行解决,发生一般级以上灾害事故时,能与其他应急力量协同作战。

(四)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的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行为准则,搭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

(五)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提供、业务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行动评估和监管体系,完善救灾捐赠组织协调、信息公开和需求导向等工作机制。要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五、提升灾害防治能力

(一)强化灾害风险防范。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加快推进分工管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以县为单位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发挥气象、水务、地震、地质、林业等防灾减灾部门作用,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要建立健全与灾害特征相适应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布流程和责任权限。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显著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准确性和实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强化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递与共享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要建设涵盖主要涉灾部门和军队、武警部队的自然灾害大数据和灾害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种灾害风险隐患、预警、灾情以及救灾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要推进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联动和共享机制。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要规范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新闻发布、网络及社会舆情应对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舆情引导能力。

(三)提升救援物资和装备保障能力。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建设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应急物资储备和生产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储备类型,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加强应急物资体系建设,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建设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综合应用平台,提升协同保障能力。要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期社会物资、运输工具、设施装备等的征用和补偿机制。要建立健全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技术的方法运用,提高灾害信息获取、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

六、强化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加快形成以专项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为骨干,相关应急预案和技术标准配套的防灾减灾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责任,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各级救灾补助政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的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社会力量和家庭、个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投入,提高社区和家庭自救互救能力。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科学应对、妥善解决。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展试点示范,破解改革难题,积累改革经验,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有序深入。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5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