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其他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委办公室>市委(办)文件

索 引 号:/2021-00525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委办公室 成文日期:2021-07-30
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发布日期:2021-07-30
名 称: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室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银川市关于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室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银川市关于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综合保税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市委巡察机构,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丝路经济园建设服务办公室)、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服务办公室

《银川市关于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委、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室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730


                银川市关于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的意见》(宁党办202149号)精神切实提升全体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结合《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指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工业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四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2025年达到4.5万元以上,收入水平走在全区前列

主要任务

(一)奋力抓好产业发展提升增收动能

1.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从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出发,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主体对增收、对就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优先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培育主业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打造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以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收入稳增。降就业创业门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个转企过程中办理划转土地、房屋、设备权属,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免征契税、免收交易手续费,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建立重大政策、重大投资对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推动就业岗位与人力资源开发有效衔接。(责任单位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发改委、审批服务局、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局、税务局,各县〔市〕区各园区

2.优化升级产业园区。着力深化我市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园区内部机构、人事等方面制度改革,激发园区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园区教育、医疗、住房、商贸等功能配套,力促园区经济指标增长更快、带动就业更加充分。(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商务局、金融局,各县〔市〕区,各园区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最大容纳器”作用,营造激励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文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社会服务、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鼓励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以服务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比较优势,调整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体系健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为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十四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旅局、金融局,各县〔市〕区,各园区

(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打牢增收基础

4.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各级政府每年要将就业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就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出台就业工作问责约谈办法。完善重点就业群体实名制动态管理机制和分类援助机制。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培育和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纳入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范畴,对区内跨县(市)就业的每人给予200跨省(区)就业的每人给予800元一次性交通补贴。在政府投资建设的涉农重大项目中,优先吸纳不少于15%的岗位用于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提供就业实习见习岗位不少于3000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不少于500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大于85%每年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发改委、教育局、工信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乡村振兴局、金融局,残联,各县〔市〕区各园区

5.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双创载体,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强化融资服务功能,以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完善税收、金融、信贷、人才等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专项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初创实体场地支持、设施提供、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个人、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将自主创业农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培育或改造升级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不少于5,争创自治区级不少于2每年培育农村领军创业人才200人以上更好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办好创意创新在银”等活动,精心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创业推进活动。(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委人才局、发改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金融局,残联各县〔市〕区)

6.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银川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力争培育人力资源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行业知名企业30家以上,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精准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确保60%以上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技能教育培训。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建立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清单,将个体工商户用工、民办非企业用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培训补贴(含生活费)范围“以需定产、按需下单、精准培训”,实现培训与需求匹配、人才与岗位匹配“十四五”期间,每年提供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培训城乡各类职业技能人才10万人次,其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例90%以上。积极搭建“校地企”平台和通道,着力打造信息化、网络化就业服务平台,优化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培育新兴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建设全方位、多梯次、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金融局,乡村振兴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税务局,县〔市〕区)

(三)创新投资融资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7.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完善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和合作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信托投资、证券经纪、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设计开发个性化信贷产品。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和城乡居民增收渠道。(责任单位:市金融局、财政局县〔市〕区

8.鼓励居民合理投资支持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变,着力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出资入股、联合投资建设经营风险小、预期回报好的经营项目。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支持居民盘活闲置资产,提高不动产收益水平。严厉打击理财市场欺骗储户、不实宣传、监管套利等违规行为以及非法集资犯罪活动、非法经营金融业务,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公安局、住建局,县〔市〕区

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山林等资源的占用、使用、收益等权利及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拓宽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占比。充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积极推进农村闲置校舍、厂房、仓库等集体资产盘活利用,通过资源开发、生产服务、村庄建设等途径,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效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各县〔市〕区)

(四)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优化增收机制

10.深化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积极开展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指导企业形成向一线职工倾斜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监测协调机制,及时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定期发布行业工资市场指导价位,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各县〔市〕

11.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探索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各类单位自主制定科研成果收益权分配办法,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办法,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的激励,保障技术成果在分配中的应得份额。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体现知识价值的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或一次性奖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人社局,县〔市〕区,各园区

12.落实收入增长政策。实行向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倾斜政策,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乡镇卫生院医生补贴,进一步完善基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的薪酬分配政策,合理提高医务人员待遇。落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待遇政策,核增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落实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工资水平联动调整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好政策规定,跟进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教育、财政局、人社局、卫健委各县〔市〕区)

13.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岗位统筹管理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政策。鼓励各类企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按照技能等级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对企业受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按照有关规定比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健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差别化激励办法,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依法规范做好职工福利保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民政财政局国资委、总工会县〔市〕区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享增收成果

1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增加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加快发展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高效种养业,统筹粮经饲发展,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1.1万亩、产量68.6万吨以上。打造银川番茄、西兰花、灵武上滩韭菜、夏能蜜瓜、贺兰丁北西芹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动瓜菜产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确保蔬菜面积稳定在60万亩,瓜菜总产量达到153万吨以上。打造灵武市白土岗、兴庆区月牙湖乡两大高质量养殖基地,“十四五”期间,奶牛存栏达28.5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28.4万头,滩羊饲养量达到195万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水务局各县〔市〕区)

15.有效提升农业效益。推动城乡融合、资源互补、需求匹配,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村、发展互补。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一二三产融合核心示范区20产业强镇10个,示范村(点)50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立足现有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产业集聚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收购、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电商服务站功能,大力发展直销配送、农超对接、产地直销、网上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让农民既丰产、又丰收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文旅局,各县〔市〕区)

16.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土地权、山林权等“四权”改革,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流转制度,利用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用地,探索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及服务体制机制,依法有序规范流转农地,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引导农村各类产权入场规范交易。推动示范社四级联创,新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20家。创新“公司+村集体+农户+基地”利益联结模式,完善“村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监委会”的管理运营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以项目实施盘活村级存量资产,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县〔市〕区)

(六)严格落实兜底政策守住增收底线

17.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覆盖面,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健全医保制度体系,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完善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障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5万人、68万人、83.5万人、42.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责任单位:市人社局、财政局、医保局,各县〔市〕区)

18.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强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群众住房、医疗、就业等基本生活救助,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于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深入摸排、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提供“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十四五”期间,市本级每年购买公益性岗位不少于1000个,各县(市)区每年购买公益性岗位不少于100个,安置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发展壮大慈善组织,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责任单位:民政人社局财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交通局水务局、乡村振兴局、残联、医保局,各县〔市〕区

19.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体系,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欠薪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实施根治欠薪执法专项行动。畅通工资争议调处绿色通道,加强裁审衔接。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家政服务人员、劳务派遣人员获取劳动报酬权益维护。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将有欠薪失信行为的用人单位按规定列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发改委、工信、国资委、商务、住建、交通水务局、市场监管局,总工会各县〔市〕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6—20218月)。制定出台《银川市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银川市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责任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年度工作台账和考核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工作调研,分析研究领域内的工作指标和工作任务,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和责任清单,确保专项工作扎实有序高效开展。

(二)实施阶段(20219—20259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示范、树典型,点面结合、整体推进,适时总结好经验做法。定期组织督导检查,掌握工作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每年对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的成果进行评估考核,确保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评估阶段(202510—202512月)。20259月底前,各县(市)区在自查评估的基础上,由市人社局会同发改、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等部门(单位)统一组织评估验收,督促整改,做好提升行动终期评估,迎接自治区对提升行动的全面验收。根据验收情况,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工作的措施,努力提升全市人民群众对发展和改革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实现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推进体制市发改委成立指标体系专班,统筹做好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指标的分析制定、任务分解工作;市人社局成立城镇居民工作专班,负责做好城镇居民收入提升工作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农业农村局成立农村居民工作专班,负责做好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各县(市)区、各责任部门(单位)成立相应的专班,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对照总体目标及年度任务,主动扛责任、领任务、提效能、抓落实,在政策设计、工作推动、财政投入、统计调查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开展。

(二)加强监测分析。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创新收入监测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居民收入信息监测水平。统计、调查部门(单位)要加强电子化居民收入调查统计,提高记账户电子记账质量。各县(市)区要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加强考核督查。制定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考核激励办法,将居民收入指标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范围。各县(市)区、各责任部门(单位)要建立监测与考核督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逐月监测、分季度汇总分析。通过经常性监测、不定期督查与年度综合考评相结合,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各责任部门(单位)要积极宣传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努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收入提升的政策环境,大力弘扬勤劳致富、创业开拓精神,要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发展致富产业、推进创业就业的经验做法,凝聚人民群众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