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5845Y/2022-00190 发布日期:2022-09-07
发布机构: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名 称: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6号“关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提案”的答复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6号“关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提案”的答复

张俊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承办。市工信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指定由雍艳惠(产业科科长)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8月16日约见了委员,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张源和市工信局局长潘玮璐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新材料产业基本情况介绍

近年来,银川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特别是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数字赋能、项目牵动、企业支撑“五大战略”,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项目建设作为根本抓手,产业园区作为主战场,新型材料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形成从单晶硅到光伏电池、从蓝宝石到智能终端应用、从半导体材料到关键部件、从正极材料到电池成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单晶硅棒,国内最大的工业蓝宝石制造基地,初具规模的半导体材料及部件配套基地。2021年,全市新型材料实现产值259亿元,同比增长92%,全市新型材料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光伏材料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聚集了隆基、中环、小牛自动化等一批国内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已形成拉晶、切片、电池产业链,以及炭炭、坩埚、串焊等较为齐全的配套产业。目前已具备95GW硅棒、23GW切片、10GW电池产能,单晶硅棒产能规模居全国第一,光伏材料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实现产值190亿元(不含电池),同比增长102%(占新材料产业比重为73%)。

工业蓝宝石产能居全国第一。依托天通银厦和鑫晶盛两个行业头部企业,已形成5500吨蓝宝石晶体、2160万片蓝宝石晶片生产能力,建成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全国领先的蓝宝石长晶技术。正在加快从长晶到切、磨、抛深加工及下游消费电子产品等智能终端应用的产业链布局。2021年实现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12%(占新型材料比重1.5%)。在建的鑫晶盛蓝宝石晶体项目,产能和设备规模居全国第一,建成后将新增产值80亿元。

半导体材料正在加快布局。依托中欣晶圆、盾源聚芯等重点企业,形成年产480万枚6英寸、540万枚8英寸、240万枚12英寸半导体硅片、4万只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的产能,大尺寸晶圆、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硅部件成为国内外芯片供应链上重要的配套产业,大尺寸硅片填补了国内空白。2021年实现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40%(占新型材料比重为2.8%)。正在建设中的中欣晶圆集成大硅片项目,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5亿元;创盛年产40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碳化硅衬底晶片(第三代半导体)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银川在全国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影响力,新增产值50亿元。

新能源电池发展势头良好。以宝丰昱能、汉尧科技、中钢石墨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磷酸铁锂、三元正极锂离子和钠盐电池等项目建设,已形成1.3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汉尧科技率先实现了无钴化正极材料的应用和量产,市场占有率超过90%。2021年新能源电池材料实现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384%(占新型材料比重为2.2%)。宝丰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贡献产值600亿元。

二、相关建议办理情况

建议一:深入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围绕新材料产业深入调研,研究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政策和实施方案,明确新材料产业重点细分领域、规划目标,合理布局,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办理情况: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造“两都五基地”的目标,我市新材料产业以光伏材料和半导体硅材料为主攻方向,着力夯实基础,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打造“中国新硅都”,确保新型材料实现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目前,经过广泛的开展调研,我们已经起草完成《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的决定》《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的若干政策》以及《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的实施方案》,代自治区起草完成《自治区关于支持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的若干政策》,明确硅材料发展的方向、目标及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目前四个文件已经提交分管市领导审定。

建议二:行业认定,发挥示范引领。认定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合作,推动跨区域的新材料产业资源整合,助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办理情况:为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主导和带动作用,推动新材料产业资源整合,集聚发展,主要开展3项工作。一是培育并确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从新材料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中各选树1-2家行业影响力大、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领先的大企业,培育发展成为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二是解决配套“卡脖子”问题。紧扣优势产业骨干龙头企业配套需求,强化对提升供应链配套的支持力度,对域内企业为提高对骨干龙头企业配套能力进行的软硬件投入给予配套支持,帮助企业提高配套水平、扩大配套规模。光伏硅和蓝宝石产业重点解决上游原材料、光伏玻璃以及长晶、切片过程节能节水等问题。三是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支持“链主”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重构产业供需关系,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链主”企业需求,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提高产品本土配套率,提升全产业链企业专业化能力,形成“链主”企业集聚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配套供应链的产业生态。

建议三:项目带动,实现提质增效。强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加速实现新材料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以企引企、以商招商,提升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力争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千亿元,将银川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办理情况:一是狠抓工业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产业为要,项目为王”工作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五比”活动,出台“项目长”包抓机制,做到项目抓细抓实、责任到岗到人,紧盯项目开工、进度、入库、投资、达产等关键环节,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协调企业解决企业项目开工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项目指导服务,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2022年共储备新材料产业项目22个,已开工18个,开工率82%,完成投资14.6亿元,宁夏鑫晶盛电子4月投产,贡献产值5000万元。二是扎实推进产业招商。全面梳理光伏硅、半导体硅、蓝宝石及新能源电池材料4条标志性主导产业链上下游各领域各环节,系统分析企业、产品、技术分布情况,分产业制定供需链、产业链、技术链、招商链等产业全景图谱,指导县市区、园区按图索骥定向招商,靶向对接产业链供应链项目。目前产业图谱正在建模阶段。

建议四:战略支持,构建产业体系。强力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工业强市,重点发展“三新”产业,努力打造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低碳示范园区。

办理情况:出台《银川市“三新”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产业三年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设立总规模5亿元,首期规模2亿元的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制定《银川市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用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三新”产业重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助推金融支持工业企业纾困发展。制定《银川市工业企业转贷基金管理办法》,设立总规模2亿元转贷基金,为还贷暂时困难的工业企业按期还贷提供短期周转的专项基金。

建议五:强化指导,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信息引导,制定银川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指导意见,并以新材料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式实施新材料创新“揭榜挂帅”专项行动,加快形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办理情况: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继续落实《关于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举措,深化创新“前引导+后补助+创新券”政策组合拳。制定《银川市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联合体创新举措,改革研发费用后补助、科技型企业奖补政策,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创新开展全市规上企业“三提升”行动,拓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覆盖面,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二是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聚焦银川市“三新”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资源,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确定一批重点技术攻关方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光伏硅、蓝宝石晶体加工制造等关键技术。2022年,初步征集新材料领域“揭榜挂帅”项目2个,探索建立与自治区科技厅“揭榜挂帅”联动机制,共同支持企业解决新材料领域一批卡脖子问题。区市新材料产业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预计达到40余项,隆基乐叶“高效单晶PERC电池-镀膜背钝化提升研究”项目将解决行业内镀膜段背面钝化效果不理想制约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

建议六:协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与黄河流域省份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用和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协同开展黄河沿岸新材料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扩链行动,共同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办理情况:一是引进更多创新资源。聚焦“三新产业”发展,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作用。建立健全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与东部及黄河流域省份市县、科技园区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以企业为主体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发达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项目、培养创新人才。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在园区、企业设立研发基地,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对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提出申请的科技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深化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突破,立足市场化运营,全力打造集战略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能力。注重新材料企业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构建新材料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引导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今年以来,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指导企业800余次,“线上+线下”开展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行动培训班10场次,共5000余人参加。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8月31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