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2022-00756 | 发布日期: | 2022-09-16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名 称: |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64号“关于深化我市高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
薛蕊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我市高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工信局主办,市发改委、金融局、财政局、商务局协办。市工信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指定由产业发展规划科副科长马媛负责办理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银川市高端装备发展主要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贺兰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围绕智能铸造、数控机床、精密轴承、仪器仪表、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抓好机器人、铸造用3D打印设备、高端轴承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以经开区为主,贺兰、永宁为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全市现有高端装备制造规上企业5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2021年实现产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2.97亿元,同比增长12.6%,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4.5%,利润占比19.7%。
二、提案办理情况
建议一:提升制造业要素保障水平。从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能源保障及降低能源价格、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给予政策帮扶,缩小与外部的成本差距,提升竞争能力。
办理情况:一是全面摸清底数。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开展银川市工业要素竞争力研究,全面梳理银川市在土地、能源、用水、物流、人才等要素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与周边省市的对比,可视化展现银川市要素比较优势,为产业发展和顶层设计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导。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印发《银川市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银川市工业企业转贷基金管理办法》,对高端制造业企业发放贷款较多的银行给予财政资金支持,着力发挥基金撬动作用,激发银行放贷动力,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坚定工业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促进企业融资增量、扩面。组织召开2022年一季度项目集中签约暨银政企对接会,有效消除银企不对称,进一步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三是着力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保费补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全市平均担保费率已降至1%以下;开展制造业企业购买大宗商品原材料贷款贴息申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上半年水电气费用予以20%减免,免除2020年以来因疫情影响导致停业歇业期间垃圾处理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近1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5341.57万元,惠及职工17.92万人;为参保企业降低社保费5.74亿元,缓缴社保费493.2万元,惠及企业2.7万户。大力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及时挑选优质制造业企业纳入上市后备库,一对一开展上市助推。
建议二:加大力度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继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设备、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对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平台建设等加大支持力度。发展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软件、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开展面向重点行业、企业的智能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复制、可移植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区内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办理情况: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及时掌握企业技术改造意愿,深挖技术改造项目,指导县(市)区、园区及企业加大技改项目储备、准确备案技改项目并及时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2022年实施技改项目61个,年度计划投资34.7亿元,1-7月完成技改投资13.8亿元,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支持隆基宁光智能能源计量仪表数字化工厂提升项目等6个项目为工业计划项目,已拨付项目前引导资金720.3万元。完成2021 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补助兑现工作,补助13个项目资金330.7万元。二是深化智能化诊断和智能改造。在2020年诊断100家基础上,2022年完成118家规上工业企业诊断服务工作,两批智能诊断企业共计218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61.1%。下发《关于申报企业智能改造项目的通知》,对已完成诊断制定智能改造解决方案并在8月31日完成智能化改造的项目按照软硬件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三是加大项目引进扶持。2022年,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引进扶持了一批高创新性、高关联性、高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在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套圈、绿色节能型变压器、智能化环保装备等领域完成18个重大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投资,投资总金额近20万元,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建议三:突出产业链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培育“头部企业”:鼓励各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强市立市)重点企业,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推进壮大,不断带动产业集群的内在质量和产业链的快速延伸。扶持“潜力企业”:对于优势企业及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给予更多关注、服务、帮扶。给予企业研发创新、引领发展、扩大规模等方面专项支持,鼓励和推进企业做强做大,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办理情况:一是筛选确定链主企业。绘制完成重点产业细分领域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销售链“四链图”,引导县市区、园区、企业在招商引资、布局产业、集链成群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局。牢牢抓住链主和龙头企业“牛鼻子”,深入细致梳理企业供应商体系,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筛选确定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等30户链主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切实发挥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带动中小企业“齐步走”。二是严格落实资金政策兑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启动2022年2批次银川市供应链配套补助项目申报,走访银川怡祥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夏高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配套企业,为企业家们一对一解读供应链配套补助等系列政策。三是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实施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455家。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61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795家。组织“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训班”等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10余期,累计培养企业家500余人次,努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四是加大企业服务力度。结合“中小企业服务月”“一起益企”“送政策、解难题、促投资、保增长”专项行动等,深入走访253家工业企业,协调自治区厅局及相关部门为企业解决用水、用电、用工等30个问题,力促企业增量扩产。出台“项目长”包抓机制,做到项目抓细抓实、责任到岗到人,紧盯40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开工、进度、入库、投资、达产等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协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双创载体,借助“线上+线下”模式,积极向中小微企业宣传解读《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维权意识,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总体数量不多,缺少具有引领产业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企业;产业链缺失环节较多,园区内企业多集中于整机制造环节,在上游设计研发、中游配套生产、下游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多个环节缺失相关企业支撑,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二是企业资源不协同。园区内各种产业相互交叉,未形成单个产业的集聚;企业同质化相对严重,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低端产业等企业占比较高,企业间业务联系不强,难以产生联动。
三是人才资源贫乏。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科研载体建设和创新环境打造仍有较大不足,导致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的降低、培育孵化的企业难以在本地落地,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留用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进一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强区计划、加快“六新”产业发展的要求,推动装备制造业继续向高端化迈进、集群化发展,促进全市制造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力争“十四五”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建设。以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整合力度,推动机床、轴承、铸造等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园区集中,增强规模集聚效应;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加强园区内产业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在西北地区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加大研发和生产投入力度。发展附加值高、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断提升制造工艺和精度,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并在自主设计能力方面有所突破。智能铸造重点提升3D打印设备、精密模具等铸件能力,数控机床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基础部件技术,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精密轴承加强核心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在进口产品替代上取得新突破,仪器仪表瞄准专用特种高端市场,提升行业竞争优势,新能源装备发电机组、风电减速器等研发制造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三是强力推进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学习借鉴浙江省嘉兴市等地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有效机制和推动措施,推动形成装备制造工程师资源汇聚、技能人才双向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储备的有效平台,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有序、技艺精湛的技术骨干力量。
联系人及电话:马媛 6888331
附件:建议清单表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9月13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