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教育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640100-103/2020-00536 发布日期:2020-09-03
发布机构: 银川市教育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教育局
名 称: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40号提案《关于构建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40号提案《关于构建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陈卫军、杨兴保、齐文胜、杜曼九等委员:
    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你们提出的《关于构建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经银川市教育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总体上看,所提提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我市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具有实际推动意义。从当前实际看,由于各县(市、区)区域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仍然存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破解。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认真研究各地已实行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制定有效的指导方案。
    一、银川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
    为深入推进银川市“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进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城乡教师合理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9号)、《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4号)和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宁教人〔2015〕233号)等文件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开展优质教育扩面提升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覆盖面。在优质教育扩面提升工程开展的基础上,2019年又新组建一批“学校发展共同体(集团化办学)”“校际发展合作体”,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以“优质学校+新校”“优质学校+弱校”的方式,采取“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机制,新组建阅海小学、北民大附中、宁大附中、银川一中、二十一小、一幼、银川九中、银川六中、银川二十四中等9个学校发展共同体(集团化办学)。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片区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采取“校际联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方式,新组建1个幼儿园、7个小学、4个初中、3个普通高中、1个职业学校、6个都市圈学校等22个校际发展合作体。逐步完善优化“城市+乡村”集团化办学模式,将所有乡村薄弱学校全部纳入城市学校教育集团,采取学校结对帮扶、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科研协作、校园文化引领、“互联网+教育”合作和师生交流互访等形式,通过理念、资源、方法、品牌的共享,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二是以“三名工作室”为载体,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引领提升。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化“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212个,其中“银川市名校长工作室”8个、“银川市学科名师工作室”20个、“银川市名班主任工作室”20个、“凤城名师工作室”145个、“塞上名师工作室”11个、“教育部领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8个。形成国家、区、市、县级梯级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体系,通过聘任导师、选拔培养对象、结对指导的方式对近2000名农村、薄弱学校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培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力缩小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
    三是开展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通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采取定时支教、送教下乡、师徒结对、跟班学习、教学交流、资源共享等措施,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引导薄弱学校(幼儿园)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幼儿园)实际的改革之路和发展模式。制定印发《加快提升闽宁镇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方案》,选派二十一小、实验小学、唐徕回中、银川一幼等7所城市学校(幼儿园)与闽宁镇13所移民学校(幼儿园)结对发展,按照“一校一案”的制定结对办学方案,加大对闽宁镇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带动力度,输出银川市优质学校的管理模式、师资、文化、科研,增强对成员学校的带动力、辐射力,促进闽宁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位均衡发展。
    四是加大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按照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超过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超过交流总数的20%的比例,采取“骨干教师定向服务交流、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交流、校际间的教师对口交流”形式,以“县区域内以城镇和农村之间、城市优质学校和乡镇薄弱学校交流为主”的教师轮岗交流模式,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内教师、管理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仅2019-2020学年银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安排教师、校长交流轮岗1307名(其中兴庆区376名、金凤区134名、西夏区184名、永宁县103名、贺兰县194名、灵武市208名、市属义务教育学校108名)城市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通过交流轮岗,进一步发挥城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帮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区域内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引领示范、促进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二、各县市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基本情况
    依据自治区《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县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遵循“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制定《银川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金凤区在全区率先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出台《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施办法(试行)》,为了保证整体教育质量稳步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快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并制定了《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管理改革方案》,不断增强校长交流轮岗的力度。西夏区坚持以改革现行教师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师均衡为目标,建立“区管校聘”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关于加强西夏区中小学城乡支教交流管理与考核的有关规定》(银西教发〔2015〕59号),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长期交流任教,并规定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交流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积极参与交流学校的教研活动,每周听课2节,每月至少上1次公开课,在农村(薄弱)学校带1-2名徒弟,签订师徒帮扶协议;农村学校交流到城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周听课3节,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每月上1次公开课等,为加快西夏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兴庆区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制定《兴庆区轮岗交流教师管理办法》、《兴庆区选派城市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和《兴庆区教育系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支教轮岗交流方案》。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定向服务交流。建立“自治区级、银川市级、兴庆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人才库,每年组建“骨干教师服务团”,统筹安排到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服务;二是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共同体学校间教师轮岗交流。安排各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共同体学校中城市学校在编教师人数的5%必须进行为期一年轮岗交流,并规定城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的,必须具有到捆绑发展共同体农村学校任教1年的经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竞聘高一等级岗位,必须在农村学校开展指导教学、组织教研、代培教师、送课下乡等活动,否则不予晋级;三是教师校际间轮岗交流。坚持工作需要和学校编制相结合、学校建议和教育局考核审批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坚持“保证重点、全面兼顾、面向农村”的原则对在一所学校任教育满3年以上教师进行轮岗交流。通过大批城市教师到农村开展交流服务,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委托培训,为兴庆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贺兰县在乡镇小学教育管理中,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既需要优秀教师支援薄弱学校,也需要给薄弱学校教师学习的机会,主要实行山区学校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轮岗制度。一方面是采取“教师申请、量化打分、校内公示、择优选派”的程序,选派有支教意愿或需要优秀教师到山区学校、薄弱学校支教。另一方面是结合各乡镇的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实行“末位调岗制”,把教学质量连续处于末位的教师轮换到更合适的岗位进行学习锻炼。灵武市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公开规范、循序渐进、促进发展”的原则,制定《灵武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实施办法》,采取分期、分区域(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交流方式实现县域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一是轮岗交流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利用城区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从师资、管理、教研、质量监测等方面加强合作互动,使城区优质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实现协作互进的目标。促进了城区、农村各校协同发展,实现了城乡学校、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川区学校与山区学校的合作共赢、共同成长。二是提升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轮岗交流使城乡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推动作用。利于农村开展一对一教学指导、城乡教师的“同课异构”活动,使农村青年教师知道了自己与城区骨干教师的差距及努力方向,能够切身感受、学习、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随着交流轮岗制度的建立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校长资源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推进了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化、专业化。通过交流力争使每所学校都拥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具有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校长教师队伍。永宁县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印发《永宁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以城乡教师交流、乡镇小学内部交流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且当年完成循环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轮岗交流;每年从县城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对口帮扶的农村学校,采取送课下乡、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指导交流;从农村学校选调教师到县城中小学跟岗交流;从县城中小学一线教师中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帮扶支教交流,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当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部分学校教师紧缺情况。
    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取得的成效
    一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积极实行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县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既弱化教师的校籍,让不同学校间的教师流动起来,打破条件较好的学校对教师资源的垄断,又让更多的学生分享到好的教育资源。
    二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激活了教师的持续发展。为了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顺利实施,既对校长教师参加交流轮岗提出明确要求,又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培训学习、评先推优等方面制定激励优惠政策,保障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教师调岗制度”中增强激励保障机制进行政策引导,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职务(职称)晋升需要的教师为了能顺利拿到交流轮岗名额,开始自我充电;教学水平较弱的教师为了能胜任好的教学岗位,开始自我加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让校长、教师消除了职业倦怠,重新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找到职业专业成长的舞台,实现了促进教育均衡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薄弱学校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校长的成长。
    三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了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互动,激活各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带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内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今后做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措施
    一是增加岗位编制,保证轮岗运转。我们会同市委编办积极向自治区编委争取核增我市教职工编制总量,以保证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补足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加大城镇学校编制标准,逐步统筹轮岗教师编制,减少支教教师身兼多职给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带来不畅的影响。
    二是加强师资培训,保证轮岗质量。自治区《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提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不仅是政策的要求,更是保证轮岗质量的需要。我们将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和师德师风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教师业务培训。并制定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培训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将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各地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突出以人为本,优化轮岗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校长教师自觉自愿参与交流,交流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取得实效。统筹各类学校发展需要与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政策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将交流与培养及队伍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将交流轮岗的要求贯穿于校长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使交流成为校长教师的内在需求。多给校长教师一些人文关怀,多做一些暖人心的工作,让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经济上得到实惠、精神上得到鼓励、地位上得到提高、事业上得到发展,使校长教师真正愿意流动、主动参与流动。
    四是广泛深入地宣传解读交流政策,增进广大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交流制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着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再次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


银川市教育局
2020年9月3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