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科学技术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部门文件

索 引 号:640100-104/2012-00022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2012-11-12
责任部门:银川市科技局 发布日期:2012-11-12
名 称:银川市科技局2012年工作总结暨2013年工作思路

银川市科技局2012年工作总结暨2013年工作思路

2012年,在中共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银川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银川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银川建设,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科技进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显著增强,有力的推动了我市“两宜”城市建设。现将今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科技进步

一是强化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银川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厅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科技进步责任制的通知》,开展2012年度银川市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银川市县(市)区农业科技进步考核及县(市)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目标责任的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我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化责任管理,切实将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新修订了《银川市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次修订,从奖项的设置和奖金额度都较过去有了新的调整。围绕调整后的《办法》,对2010年-2011年期间产生的98项科技成果和6家创新型企业开展了科技创新奖的评审,共评出科技创新特别奖3项,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在国内领先“精密高效数控珩磨机床的研究与开发”和“草鱼苗种设施化培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2项成果被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评出科技成果二等奖9项、三等奖14项。三是制定出台了《银川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银川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银川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政策支撑。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2年银川市安排科技经费1.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69%,有力推动了我市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创新载体的培育、扶持与管理,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围绕“2258”发展战略,强力推进银川科技园建设。2012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银川科技园规划、建设、招研引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借助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资源密集优势,通过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对外大力宣传银川科技园招研引技工作。分别在西安、成都举办了银川科技园“招研引技”推介会。二是围绕银川市重点企业技术需求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银川科技园建设情况,促进入驻科技园。三是积极推进已签署入园协议的“宝塔石化集团石油化工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银川高温大功率太阳能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流量仪表研发暨标定工程实验室”等三个项目建设进程。四是为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积极促成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宁夏机械研究院在银川合作共建“宁夏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五是与自治区科技厅达成共建银川科技园意向,共建方案已确定,近期双方将签署共建银川科技园协议。六是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农科院合作事宜。经过多次调研、反复研讨,与中国科学院在“银川科技园共建中国科学院育成中心”达成了共识,并编制了可行性方案(草案)。密切联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共商在银川科技园建立院士咨询服务中心和银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事宜。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012年银川市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 家;经自治区认定的创新团队13家。截至目前,国家、省部共建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共16家;国家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家,占全区37家的73%;自治区认定的创新团队47家。

三、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银川市工业“一强四优五新”、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需求,安排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1项,资金1745万元。其中,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奖励10项,资金230万元;实施工业科技项目32项,资金730万元;农业科技项目15项,资金245万元;知识产权专项2项,资金95万元;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53项,资金200万元;社会发展科技项目36项,资金209万元;软科学项目3项,资金36万元。二是立足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主动与国家、自治区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对接,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项目269项,争取资金7584万元。三是围绕科技管理工作做好科技服务。建成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银川科技基金首期注册资金7500万元,基金的规模将达到1亿元。同时,发挥银川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信息研究所公益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在科技项目验收工作中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经过不懈努力,银川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四、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领域,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再制造、生物发酵与制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组织实施了“数控珩磨机床智能化控制系统研发”、“矿热炉配电自动化节能装置”“节能型配电变压器的研制”等项目。二是支持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产业转变。组织实施了“远洋科考船、深水钻井船等大型高技术船舶推进系统关键部件铸件产业化”“活性炭生产工艺自动化应用项目的研制等项目。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2011年新认定的宁夏中联达生物有限公司、上海华源药业(宁夏)沙赛制药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每户奖励30万元,共计180万元。目前,市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7家,占全区总数的73%。

农业领域,一是组织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组织实施了玉米和灵武长枣等新品种选育,设施梨和功能性西瓜等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先科巨鲫等水产新品种引进及蝴蝶兰、金叶水蜡等花卉苗木品种引进及种苗繁育,灵武长枣旱作节水栽培、物联网技术在规模化养殖场的应用等项目。二是围绕生态移民新村主导产业,建立设施园艺生产技术示范基地、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灵武长枣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等6个移民新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示范基地培训科技特员、农业技术骨干及移民5389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3550余份,提高了移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移民尽快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提高食品的深加工力度和附加值。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大米产地和产品有机认证。银川育新枸杞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育新枸杞叶茶、枸杞芽茶、枸杞芽尖三款产品,均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社会发展与软科学领域,一是加大对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集成利用的支撑力度。组织实施了“烟气余热锅炉清灰系统改造与烟道保温装置研发应用”、“氨基酸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二是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结构及眼压改变”、“宁夏回汉族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及其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等重大常见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技术防治和临床研究,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残疾康复技术的开发等。三是围绕“两型社会”、“两宜”城市和创新型银川建设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软科学研究。启动了“3D技术在贺兰口岩画保护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应用”、“银川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及对策研究”等3个项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创新性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

五、加强科技成果的培育、推广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助推企业发展

一是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开展市级科技成果登记和认定工作,2012年验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登记成果33项。二继续加强科技特派员创业团队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银川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市科技特派员调整发展到800人。三是选派5科技干部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关村等科研院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挂职,巩固政产学研科技合作的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继续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推动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对2011年已录取并符合条件的53名学员发放学费补贴共计27.48万元。2012年组织报考工程硕士学员101,所报院校主要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报考专业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为主。

六、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积极推进我市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科技项目提供支撑。一是组织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银川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等企事业单位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我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研究与示范中高档设施花卉栽培关键技术,建造了中高档设施花卉专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成了设施花卉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加快和带动我市花卉产业化发展速度;与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合作,研究开发出了灵武长枣传热不传质预冷技术、冷库冰温改造技术等冰温气调系统技术,加强了农业科技储备,有效解决了优势特色农业关键重大共性技术问题。

七、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率先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启动知识产权托管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直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检索分析服务。2012年,确定具备创新条件、有一定知识产权工作基础的36家企业做为托管企业,分三批开展了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二是对银川市范围内的企业或个人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费给予75万元资助,进一步提高了单位或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银川市专利申请量822件,占全区申请量的63%。三是通过组织参加自治区召开知识产权培训和专利代理人培训、“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和“银川市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增强了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四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提升城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起草了《银川市贯彻落实自治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重新修订了《银川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13年工作思路

继续推进创新型银川建设。按照《银川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上,通过实施创新银川战略行动、产业创新促进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惠民创新普及行动、创新环境建设行动六大创新行动,推进创新型银川建设步伐。

继续做好银川科技园各项工作。一是加快中国科学院银川育成中心研发平台建设工作,做好项目的征集、储备及项目跟踪管理工作。二是继续做好“招研引技”工作,争取有更多的研究水平高、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入驻科技园。三是配合做好科技园基础工作,全力推进科技园建设步伐。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管理,多渠道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资金支持。一是编制2013年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结合银川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2013年科技计划项目的重点任务、重点目标和重点支持方向,为全面推进科技工作立标定向。二是做好项目储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科研及技术发展水平,努力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项目。三是做好计划项目的征集、筛选和论证工作。拓宽思路,尽一切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与资金。四是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围绕项目的研发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并认真组织年终考评和结题验收,确保计划项目实施按时及高质量完成。

大力推进重大专项与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与研发。围绕工业“一强四优五新”、“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银川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进一步突出重点,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组织实施重大专项,集中力量在专项领域组织一系列(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项目,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实施,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专项确定的目标。

支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及成果应用的主体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继续贯彻落实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面提升我市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继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的各项工作,继续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工作,扩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资助发明专利及其产业化,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量涌现;严厉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保护创新的原动力;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宣传周为契机,普及专利知识,营造环境。

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2013年,将以我市所需为主,重点围绕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项目实施,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提升对外科技合作层次水平,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利用外部科技资源,不断扩大东西部科技合作和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开展与台湾、韩国产业园的科技和人才合作,着力巩固和提升已开展的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层次与水平,为建设创新型银川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