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科学技术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工作总结

索 引 号:640100-104/2018-91083 发布日期:2017-12-11
发布机构: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科技局
名 称:关于报送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关于报送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市政府办公厅:

按照《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上报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我局对2017年重点工作,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下一年工作计划进行梳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全社会R&D投入为19.32亿元,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即:R&D投入占GDP比重)为1.19%,较2015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2.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已达到6.21件,较去年同期提高1.38件,超额完成2017年目标任务。

3.2017年争取自治区及国家项目资金1.6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争项目争资金任务。

4.全年共实施市级科技创新项目99项,项目资金共计4400多万元,已拨付1776万元。其中针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29项,安排资金总计3800多万元。解决了我市以往科技项目资金“小、散”问题,形成集中资金做大项目、好项目的工作模式。

5.建立健全“金字塔”型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加强在项目资金支持、孵化培育、政策引导方面的工作力度,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平台构建上有新突破。201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73家,分别占全区的70%以上和50%以上。新增自治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认定9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已推荐国家众创空间6家。新认定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

6.2017年我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实施一系列创新性举措,被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为国家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科技部已完成初审)。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使得引进科技强省和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有“壳”可依,年底前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行。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银川科技板”,帮助科技型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畅通融资渠道。设立“研发贷”基金,推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过建设银川市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仿真设计中心、“银科创”服务平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和银川市科技创新券的流程再造,着力推进网上审批和不见面审批,畅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间信息,降低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成本。知识产权方面加大执法维权力度,探索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思路,强化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2016年度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

(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1、启动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今年7月,市委、市人民政府以两办正式印发《银川市“科技强市”战略实施意见》(简称“科技强市”17条)。这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后五个地级市第一个出台的贯彻落实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性文件,践行了“走在前,做表率”的银川速度和银川效率。“科技强市”战略是我市继“兴工强市”、“金融强市”战略之后又一全市性的顶层设计。“科技强市”战略出台后,我局对各部门、单位和县(市)区、园区2017年的20余项任务和2018年及以后年度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责任、确定节点。近日我局联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有关部门、单位和县(市)区、园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促进“科技强市”战略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2、以编制宁夏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契机,推动两个园区创新发展8月我局正式将《银川市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报送自治区,并获批。目前正从空间布局、主要任务、改革举措、进度安排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推进改革试验工作。2017年我市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涉及11个主要任务指标,目前已全部完成。

3、依托“6+4”合作机制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各类创新要素。

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进科技资源。今年我局提出建设银川产业技术研究作为“壳单位”和资产持有单位,引进科研院所在银川市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为我市创新发展集聚创新资源的工作思路。目前已与中科院植物所、上海交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分别在产研院共建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年底前挂牌运营。现阶段正着手准备研究院挂牌仪式和建设运营方案的编撰。

以东西部合作项目为抓手汇集科技资源。我局抢抓“科技支宁”机遇,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领域,以“6+4”省市科技合作为抓手,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10余所高校,中国电子科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环境中心等相关所(中心)以及北京启迪科技孵化器、北京软件交易所、京东和百度创新中心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交流,大力引进这些机构在银川市建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为银川市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形成东西部企业、单位联合攻关和东部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的联动机制。通过招才引智,有力推进东西部“6+4”合作项目落地银川,在8月自治区“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首批项目签约会上,银川市共签约落地项目67项,占全区签约项目104项的64%。现已落地项目12项,下达项目资金2700多万元。同时今年还与苏州、吴江等地就建立“离岸孵化器”事宜进行对接交流,现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在选址占地、运营模式、人员选配、考核指标等事项达成共识。

4、实施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科技扶贫项目,推动“三大战略”实施。

强化财政科技资金保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2017年,我局以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全年共实施科技创新项目99项,今年采取立项后拨付40%资金、验收后拨付剩余60%资金的管理方式,既能有效管住钱,又能有效提高企业做好项目的积极性。2017年首次拨付资金1776万元。同时近期还兑现自治区后补助项目市级配套资金406.11万元;兑现专利申请奖励资金197万元;兑现众创空间认定奖励资金60万元;兑现科技创新券55.7万元;拨付软科学结题项目资金16万元,全年共列支市级科技项目资金2500多万元。

立足科技创新专项,推动生态立区战略实施。今年我市实施的29个重点项目中,涉及生态和民生领域的项目就达7个,安排资金总额750万元,占全部资金近20%。其中泰瑞制药实施的“生物发酵制药异味污染控制集成技术与系统优化研究项目”,由企业委托中国科学院环境中心进行,是我市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解决异味排放问题的一项具体举措,对未来我市贯彻生态立区战略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现阶段已完成异味污染特征解析和治理措施现状评估,年内将完善异味控制技术规程与评价标准、帮助企业完善异味治理技术方法,实现达标排放,出台符合新时代环保需求的行业和地方标准,为我市环保督察工作提供更科学依据。

创新科技扶贫模式,推进脱贫富民战略实施。我局探索“科技创新项目+龙头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科技扶贫模式,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所在村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并将部分项目资金“让渡”给村集体,使村集体成为龙头企业的股东,以企业分红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双轮驱动”,大幅提高村集体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中的能力和作用,实现产业“造血”模式下的精准扶贫。今年共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个,安排项目资金200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00多户,贫困人口4000多人。项目实施期内每年给村集体(农户)增加现金收入16万元。项目结束后,企业“让渡”给村集体的资金80万元。目前科技扶贫项目第一笔红利已于今年10月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兑现,每户获分红4000元,切实解决了建档立卡户的实际困难。

5、增加科技金融结合的有效供给,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在西北地区率先设立“科技板”。今年7月,我局与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设立为全局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区域性股权交易板块“科技板”。通过设立“银川科技板”,重点展示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前景,引导资本与科技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聚拢相关资源助推科技企业发展。目前挂牌企业已经达到24家,已有8家提出了融资申请,其中涉及股权质押融资6家,申请总金额约1500万元,股权投资融资1家,应收账款保理业务1家。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推动我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我局出台《银川市科技研究与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银川市“研发基金”作为风险补偿金,通过“政府+银行”、“政府+银行+保险机构”和“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种模式,按照10倍杠杆放大。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以银川研发基金为风险补偿的抵质押融资,发明专利或版权价值占总抵质押物价值的比重不低于30%。目前,“研发贷”贷款余额800多万元。

6、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

2017年,我局通过建设银川市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仿真设计中心、“银科创”服务平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和银川市科技创新券的流程再造,着力推进网上审批和不见面审批,畅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间信息,降低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成本。

年初启动了科技创新券流程再造工作,实现了创新券从纸质券全面升级为电子券,创新券的领用、支付和兑现实现了全流程“在线服务”。扩大了创新券使用范围,实现科技服务机构兑现资金与创新券管理和运营机构的“不见面”办理。截至目前,共发放科技创新券2815万元,实现订单112项,已完成14项,正在开展服务的74项,其余正在洽谈中。

认定了3家市级众创空间,在孵创客300多个。通过支持这类准公益性机构进一步降低创客和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本。

银川市科技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仿真设计中心的建设已经启动,计划年内挂牌运行,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成套技术等综合服务,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协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举措还不明显,导致各部门“独自为政,营造大众创新意识氛围和创新生态效果不佳。

2、全市财政科技资金没有统筹使用,资金分散,没有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领作用,导致R&D投入强度增速不明显。

3、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63家,开展R&D活动的企业仅有106家,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有72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创新能力薄弱和创新平台匮乏的问题改善不大。

三、201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及举措

(一)全力完成“科技强市”战略年度各项任务。

2018年,全市R&D强度将达到2.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保7件争8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实施重点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0个,重点支持银川中关村科技园、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园区、研究院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确认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金字塔”型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新增科技型企业400家;开展市级科技创新基地确认工作,确认市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不少于30家。

(二)科技和人才改革试验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8年,在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上,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开展“一园多区”试验等改革,以年度考核、季度督查等方式推动银川经开区、银川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改革试验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在银川市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建设上,坚持域外引才与本土育才、政策制定与环境优化、机制建设与体制创新“三个并重”的原则,通过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领、优秀人才开发、后备人才成长、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等“四大人才工程”,进一步提高人才活动服务创新驱动保障能力。

(三)科技资源汇聚工作取得实际性效果。

东西部合作项目方面,加大对已经签约合作项目支持力度,确保我局推荐的项目在2018年都能启动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方面,生态环境等产业研究院的组建工作,各产业研究院确定的重点或重大专项不少于10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不少于20项。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孵化器的在孵企业(含创客和团队,下同)不少于50个;银川中关村双创科技园创新中心达到投入使用(10万平方米左右)条件,集聚企业不少于50家;离岸孵化器方面,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建设银川离岸孵化器2-3家,在科技创新资源汇集城市就近开展科技型企业孵化,以政策、项目和感情促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我市,入驻离岸孵化器的企业不少于100家。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2017年12月8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