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科学技术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00001434911640100010085853R/2025-00083 | 发布日期: | 2025-09-15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
名 称: |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2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
刘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培育概念验证中心“跨前一小步”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科技局承办,接到提案后,我局及时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6月9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成果转化与平台管理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7月中旬约见了贵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贵委员会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局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完善政策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
先后制定《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实施方案》《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聚焦“自治区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目标任务,持续实施创新强市“四项计划”(主体倍增计划、平台培优计划、人才雁阵计划、生态育林计划),重点开展“四大工程”(创新主体壮大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人才引育集聚工程,创新生态涵养工程),突出开放协同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立高水平成果转化机制,围绕强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平台、双创支撑平台,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洼地等,细化各项具体政策,对新设立的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资金奖补,布局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支持建设工业母机、高端装备制造中试基地、开放创新中心,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载体,对企业自建或共建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以科技成果专项形式给予资金支持。初步构建了覆盖企业全周期、科研全流程、人才全阶段、支撑全要素的“四全”科技政策体系,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高水平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同时,广泛宣传辅导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方案》《自治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认定管理办法》《自治区技术转移机构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为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持系统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支撑力量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连接科技和产业的关键,通过强化政策辅导和精准培育,助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提升”行动,制定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方案,出台36项具体举措,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首批认定“三个100”示范型企业155家(占全区48%),202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9家。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六盘山、贺兰山实验室建成产出,六盘山实验室历时4个月完成新场地建设,有序推进“高效固态储氢合金材料”等23个重点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建设各类创新平台559家。建立以中试熟化为支撑的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布局培育建设晓鸣农牧、康亚药业等10家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积极争取自治区认定,支持苏银产业园建设新质生产力中试及工程化孵化基地。强化项目引领作用,2024年以来市级立项科技计划项目超200项,争取中央、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超600项,上争资金5亿元。设置“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定向委托”等15个创新专项,以项目形式帮助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奶牛胚胎移植、原料药研制等领域开展研发攻关,有效推动HPBC2.0电池技术量产、碳化硅重结晶等50多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惠企支持力度。兑现2024年度创新型企业奖补及研发费用后补助3120.1万元,惠及企业294家。其中,奖补2024年度认定创新型标杆企业16家、瞪羚企业企业15家、雏鹰企业52家,奖补资金1321万元;兑现2024年度21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1799.1万元,政策覆盖范围有效提升。完善应用场景和创新产品“双促进”机制,发布银川市科技创新产品25个、应用场景25个,助力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三、畅通通道路径,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突破
有效整合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强化各方创新主体联动,完善“东中部研发+西部转化”机制,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力度,支持银川高新区组建首批自治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享装备等16家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对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争取共建分支机构、中心,打造高新区阅海湾科创港,聚力打造科创资源集聚区。持续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强化与沿黄流域省会城市科技合作、“一带一路”跨区域协同创新,鼓励区内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广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等34所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围绕“四新产业”及“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特色农业、信息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加强了我市与陕西、甘肃、福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推介路演、供需对接活动4场次,征集企业创新需求1003项,合作资源53项,促成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银川转化运用30余项,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高效运行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推动银利电器、君磁机电等14家企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实现资源高效流通。备案隆基宁光(杭州)、威力传动(上海)等自治区飞地研发中心4家,占全区100%,为解决人才招聘难、技术对接难、成果引进难提供全新路径。2025年立项实施区市两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区域协同创新专项、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项目100余项,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年均登记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300余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30亿元。
四、优化创新生态,聚力成果转化效能提升
持续优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创新机制,突出要素赋能,着力构建具有银川特色的创新生态。修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落实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努力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改革动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打造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为导向的科技金融新生态,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通过银行、保险、担保、补助等金融方式和服务,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模式。探索“财政+金融”联动支持机制,建立科技金融产品动态清单,发布宁夏银行等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15期,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样化信贷融资需求。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通过“宁科贷”发放贷款8笔1420万元,带动全市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2.4亿元。发挥“银川新星”科创基金作用,征集项目12项,总投入9700万元。建立“政策解读-申报辅导-跟踪服务”全链条服务机制,组织87家科技型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保险和金融补助,争取科技保险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1852.9万元。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点单式政策培训“进园区+云宣讲”双轨覆盖,精准对接各类创新主体需求,常态化开展科技政策培训,覆盖 千余家企业。入企沙龙“诊断式服务”破解创新共性难题,为3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企业科研创新全周期的科技服务。深入开展技术合同挖掘和认定登记,加强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下一步,银川市科技局持续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平台和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搭建以六盘山、贺兰山院士实验室为龙头、企业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平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东西部科技合作精准引进,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大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强化成果供需对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洼地,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附件: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清单式”答复表
联系人及电话:赵 璐 18095156855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9月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