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园林管理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部门文件
索 引 号: | 640100-127/2014-01986 | 效力状态: | 有效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园林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14-11-26 |
责任部门: | 林业局林业科 | 发布日期: | 2014-11-26 |
名 称: | 银川市林业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 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情况的报告 |
市政府:
“十一五”、“十二五”以来,银川市按照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经过长期艰苦建设特别是近五年以来的加倍努力,银川市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一代林网被砍伐后的4%提高到2014年的16%,增长了12个百分点。全市已累计完成合格造林面积180万亩,其中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74.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3.7万亩,现保存5.8万亩;累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145.97万亩。
截止2014年底,银川市林业用地面积473.98万亩,其中:有林地138.2万亩,疏林地6.47万亩,灌木林地70.2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73.9万亩,苗圃地2.66万亩,宜林地213.14万亩。现有四旁零星树木4479.9万株,折合面积2.66万亩,林木蓄积80.3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全市累计完成草原围栏440.5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由2004年的平均40%提高到2014年的56%以上。
一、防沙治沙工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本着封造并举、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共完成以灵武市和兴庆区为主的治沙造林面积113.46万亩,包括人工治沙造林67.6万亩(营造生态治沙片林48.57万亩,发展沙区生态经济林13.97万亩,沙区绿色通道建设4.5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2万亩,封山(沙)育林40.2万亩。累计完成沙化草原围栏440.5万亩(含草原补种改良100万亩,各类优质牧草种植7.4万亩,草原无鼠害示范区10万亩。)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趋势,增强了群众的生态观念,加快了治沙造林、恢复植被的步伐,改善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沙化,实现了沙退人进的目标。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出效益”的退耕还林致富思路,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实施条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坚持科学规划到位、政策宣传到位、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位、组织领导到位,依靠科技支撑,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检查和验收,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前十年不懈努力的基础上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3.7万亩,后来因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和各县区的城市建设占用了退耕还林的林地,截止2014年现已保存5.8万亩,为改善银川市大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工程,致力于山沙区植被恢复和大环境的改善,十年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面积145.97万亩,使一片片荒漠沙丘披上了绿装,有效遏制住了生态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实现了绿进沙退的良好局面,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银川湿地地处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宁夏平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市域范围湿地总面积5.3万公顷(2010年湿地普查数据)。主要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渠沟等人工湿地4个类型。现有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湿地共有380多块,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近20处。
银川市现有四处国家级湿地公园暨银川湿地公园(鸣翠湖园区和阅海园区)、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鹤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银川宝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近年来,银川湿地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
2010-2013年,《银川湿地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建设项目》在黄沙古渡、鸣翠湖、梧桐湖、黄河湿地、阅海和鹤泉湖六处重点湖泊湿地实施,建设内容主要有湿地保护、湿地恢复以及湿地能力建设等,总投资2455万元。项目保护与恢复内容完成,能力建设正在实施中。
2012年,完成《亚行贷款宁夏生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银川湿地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1498万元(其中:海宝湖455万元,宝湖520万元,鸣翠湖523万元)。主要完成建设内容包括:宝湖清淤25万立方米,种植荷花1.7万平米,移栽芦苇1.6万平米,种植湖滨植物带0.5万平米,修建引水渠350米;鸣翠湖科普教育馆的装饰布展,南湖清淤及整修边坡7.2万立方米,完成110平米管理房及70平米监测站建设,供水供暖管道埋设1.84千米;海宝湖完成管理房工程建设,1.2公里巡护道路及4400平米停车场的铺装;种植湖滨植物带5.1万平米。
2013年《亚行贷款宁夏生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银川湿地项目》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3855万元(其中,海宝湖703万元,宝湖1940万元,鸣翠湖121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生植物种植、亲水木栈道、湖岸景观石护坡、巡护道路铺设、景观照明、湖滨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和湖泊清淤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及亚行贷款项目银川湿地货物采购总投资1118万元、亚行贷款项目银川湿地实施机构能力培训投资126万元。
“唐来公园五期宝湖景观办公区工程”项目建设批复相关手续及前期招投标准备工作已于2012年底完成。办公区总占地面积12亩,其中,办公楼占地面积1692.5m2,绿地面积992 m2,苗圃区面积2000m2,硬地铺装908.6m2 ,项目总投资2238.21万元。
(二)从高视角进行湿地规划。
银川市湿地办组织编制了《银川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2006-2010)》及《银川市湿地保护规划(2007-2020)》,按照“城内湖泊以治理保护为主、城边湖泊湿地以恢复保护为主、城市远郊湿地以自然保护为主”的规划,对城市市区内和城市周边的湖泊湿地进行重点治理、恢复与保护。
2011年《银川市生态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将湖泊湿地恢复与保护列入生态体系建设重要内容。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建成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湿地保护体系。启动银川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加快黄河金岸湿地恢复与保护、湿地植被恢复、湿地公园建设、鸟类栖息地修复、湖泊利用等项目建设,建立黄河金岸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旅游点5处。全市规划重点建设银川黄河金岸湿地区、银川中南部及中北部湿地区、贺兰北部湿地区和银西湿地区,修复和建设连通主要湖泊的水系3条,建设湿地公园6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处。建成银川湿地科研检测和鸟类救治中心1处,建成阅海银川湿地博物馆、鸣翠湖湿地宣教培训馆、宝湖湿地科普基地及银川湿地鸟类环志网络。启动银川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加强科技支撑,继续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平衡及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课题研究,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加快城市东南部水系、永宁县鹤泉湖、珍珠湖,贺兰县月亮湖生态绿化进度,探索湿地种植的最优模式,引进选育湿地植物,提升湿地绿化水平。启动城市西北水系生态环境建设。
2013年为了做好银川市湖泊湿地恢复与保护,打造黄河金额岸,组织编制了《银川市2013年部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银川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推进银川湿地资源普查顺利开展。
2012—2013年组织委托专业部门进行市域范围湿地资源普查,内容包括湿地分布、类型、植被、鸟类资源。
目前,植物普查正进行标本、图片采集阶段;鸟类普查查明鸟类243种,新增宁夏鸟类记录3种。《银川的鸟》、《银川鸟类识别手册》已进入定稿出版阶段。
(四)禽流感防控。
按照自治区林业局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通知精神,编制了《银川湿地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做好禽流感监测及预防工作,把工作落实到各湿地点,落实到人。开展疫源疫病网络直报工作,及时上报了湿地鸟类禽流感监测信息。完成银川阅海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设备进行了招标采购,配置监测设备。
(五)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
考虑冬春季节留鸟食物短缺,制定实施《银川湿地冬季鸟类投食方案》,对三区两县林业局管辖范围内的21个相关责任单位,108个投食点,投放鸟食1万公斤,并要求各单位每周至少2次投放鸟食,努力为鸟类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六)增殖放流。
为加强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再生资源的保护,重点在黄河湿地公园、鹤泉湖等6家湖泊湿地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投放鱼苗总计五百万尾。
(七)银川湿地管理技术人员培训。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外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亚行贷款宁夏生态与农业综合开发—银川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实施机构能力培训工作的批复精神,由我办牵头邀请上海园林科研所、复旦大学、宁夏大学等地的湿地专家,于2012年5月16—17日、2012年8月16-17日举办了两期以湿地资源保护等内容为主的能力培训班,培训全市各湿地管理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20人次,并邀请学员到鸣翠湖、宝湖等湿地公园进行现场观摩、实践。
(八)开展湿地宣传活动。
“世界湿地日”、“3.12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分别在银川光明广场、宁园开展宣传活动, “世界环境日”,与宁夏环保志愿者子开展“手绘绿地图”志愿者活动。
在自治区第31届“爱鸟周”活动期间,筹划组织银川大地杯“美丽银川 让鸟儿自由飞翔”摄影作品大赛,活动共收集各类作品320余幅,评选出优秀作品近100幅在光明广场、行政中心、学校进行了集中展出,并在《银川晚报》陆续刊登,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晚报联合举办“爱鸟、护鸟,亲子活动”,得到市民的积极参与,反响很好。
五、全市林业建设成效
首先以营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主的林业建设工作遏止了我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效能。
“十一五”、“十二五”以来,随着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大规模建设,银西防护林、防沙治沙、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绿化、庄点绿化、宁东基地绿化、黄河金岸生态防护林、东南部水系绿化等工程相继启动,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对保持水土,改善环境,防风阻沙,庇护农田草场,净化空气,降尘除尘,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基因库和物种多样性,以及涵养水源等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增加了林草植被资源,提高了生态抵御能力,也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效降低了风沙危害,并随着绿色通道、沿黄及水系等骨干林带的形成,沙化和荒漠化土地表层林草植被盖度的增大,植被种类数量的增加,明显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同时林冠、地被物、根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土壤侵蚀模数降低,有效地促进了水分渗透,减少了地表径流,保持了水土,使输入黄河及其它水系的泥沙量减少,起到节省清淤费用和维持土壤氮、磷、钾等有机质含量的作用,降低了灾害损失;另一方面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土壤生产能力改善,土地承载能力将明显提高,为高效、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林业生态建设极大的保护了生物基因库和物种多样性,明显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为现有生物创造和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使现有种类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通过营造景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为森林和湿地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和沙化、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改善了传统生产生活和经营方式,增加了林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强了群众的生态观念产业发展后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上个世纪末以来,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林业工作以营建生态效益明显的防护林为主,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庇护农田草场,群众通过获取薪柴、饲草料、种子等各类林副产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业收入,具有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入新世纪,特别在“十一五”、“十二五”以来,大规模的沙化、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有效的遏制了生态恶化对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的危害,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林副产品种类和数量,并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劳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林业体系优势真正得以发挥,同时因林草植被恢复,气候逐渐改变,人类和各类生物的生产和憩息环境逐渐良性循环,野生生物资源进一步增加,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增强,从而加强了群众的生态观念,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进一步坚定,为进一步加大治理工作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资源基础。
在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我市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大力发展以红枣、葡萄、枸杞、苹果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和以地方特色优势果品设施园艺等沙产业,探索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林产业致富相结合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步伐已经迈出,通过努力增强营造林工作自身“造血”功能,使从事林业产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直接经济效益,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合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品牌,加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今后我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按照各县区资源优势,永宁县以葡萄、杂果及设施果树为主,贺兰县、西夏区以葡萄、枸杞为主,兴庆区以设施花卉为主,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建设规模,种植模式科学、合理,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从根本上增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后劲。
银川市林业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