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农情信息

夯实人才基础 厚植人才优势 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2022-03-10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扎实推进改进作风提升质效专项行动落实落细

按照市委提出的践行“五个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和“严细深实勤俭廉+工作作风,市农业农村局在开展“改进作风 提升质效”专项行动中,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夯实人才基础,厚植人才沃土,扎实做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加快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一、突出“严”和“细”,深入一线“摸”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底数清则情况明,切实摸清人才“家底”是当前做好人才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一是一线了解。人才理念的更新、人才标准的创新、人才结构的调整,准确把握人才现状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人一线了解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情况,对农业领域人才专业、性别、年龄、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分类汇总、登记造册,摸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目前,我市农业农村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626人,以便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具体培养政策及方案。二是企业调研。按照“五个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及时到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人才发展状况,沟通企业人才发展需求,掌握企业人才发展动态,从职称统计口径来看,我局牵头负责的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大产业中,全市共有1179名重点产业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各类人才,构建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储备库。三是基层摸排。深入一线,摸清农村实用人才底数,据初步摸排,全市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1万余人,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五大类型分类统计,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二、突出“深”和“实”,因材施教“育”人才。探索出“育、培、练、带”的全链条培养帮带模式,让有技能、有事干、有钱挣成为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底色”。一是在教学中培育。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素质提升,采取系统知识培训+跟踪指导服务、线上+线下、本地培训+异地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依托各类基地,建立“农广校+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近五年,共安排培训资金1200万余元,培训农民1.5万人次。二是在群众中培养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设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课程,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直播电商创业就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市新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3个,涌现出一大批“农老板”“土专家”“田秀才”“老把式”,激活了乡土人才“动力引擎”。三是在企业中帮带。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企业平台,把培训班办在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现场,打造了以农业高等院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依托的具有田间培训功能的“一主多元”市级农民培训教育实训基地11家四是在项目中历练,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以国际农发基金项目、三大重点产业项目等项目为依托,在项目中培养技术能人,提升劳务实践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全市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6家,带动农户4.14万户,产值超过35亿元。

三、突出“勤”和“快”,不拘一格“用”人才。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以产业拉动、科技推动、团队驱动“三轮联动”的形式,服务“三农”、发展“三农”。一是产业拉动人才回流。结合自治区确定的九大产业,按照“四调四化”工作要求,不断优化种养结构,牵头推动奶产业、肉牛和滩羊产业、绿色食品产业3大产业,分别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了银川市奶业协会,搭建了企业、政府和产业上下游的桥梁,蒙牛高端液态奶加工基地、白土岗奶牛养殖基地场、贺兰山牧业第二奶厂等重点项目提供了人才支撑。二是科技推动人才聚力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当好科技“红娘”,牵线科研部门和企业,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柔性引进科研人员45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17人,全国学科带头人4名)致力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农民,形成了“企业愿投入、技术能落地、人才留得住、产业得发展”的产业科技新模式。三是团队驱动人才赋能。推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1家单位入选银川市智库专家团队,成立了“优质乳工程研究生实践基地”“宁夏枸杞品种选育及功效研究院士工作站”“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奶牛健康养殖试验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专家)宁夏灵武工作站”等团队工作站,通过智库专家团队建设,共同致力于破解科技攻关、良种繁育、饲草饲料高效利用以及疾病防控等问题,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蓄势赋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