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川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大力发展牛奶产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谋划布局了“两都五基地”。牛奶产业作为“拳头”产业,从精准服务、科技赋能、标准养殖、精深加工方面“四曲联弹”,呈现了扩规上档、集约集群、提质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奏响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牧歌。
一是弹好精准服务“协奏曲”,包抓机制实现了从部门主抓向多方联动转变。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奶产业,建立市级领导包抓机制,成立牛奶产业专班,推动奶产业从“行业部门视角”转为“市委、市政府视角”,驶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亲自推动,多次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指导,包抓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把脉产业方向。专班聚焦用地、用水、道路、金融保险、风险管控等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制定《银川市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银川市高端奶产业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银川市奶产业贷款贴息项目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市直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同心攻坚,市委人才工作局精准招才引智,先后引进创新团队3个、硕博研究生23人;市金融局创新设立“奶企担”“青贮贷”“养殖贷”等金融产品;市教育局大力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支持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县(市)区对标对表成立包抓机制和牛奶业专班,上下协同、多方联动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服务保障,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是弹好科技赋能“变奏曲”,生产能力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奶牛存栏量、生鲜乳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全市奶牛存栏27.96万头,同比增长19.9%,占全区39.83%;生鲜乳产量118.53万吨,同比增长35.7%,占全区42.26%。单产水平和乳品品质跻身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梯队,成母牛单产达到9200公斤(高出全国水平800公斤),生鲜乳平均乳脂率3.9%( 高出国标0.8%),乳蛋白率3.3%(高出国标0.35%),体细胞数低于20万/毫升(国标为低于100万/毫升),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100%,质量达到欧美标准。以数字化赋能奶产业,建成奶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个、5G智慧牧场1个。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实施的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批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实现批量繁育。
三是弹好标准养殖“进行曲”,养殖水平实现了从规模化养殖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近年来,我市聚焦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智能化,通过外引内培,全市建有“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116家,规模养殖场(存栏200头以上)114家,规模化率达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其中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99家,占比85.3%。现有白土岗、月牙湖、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集团(平吉堡)和中地生态牧场(贺兰)4个2万头以上的养殖基地,2022年建成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家,自治区级13家。大力推广良种繁育、高效繁殖、精准饲喂、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规模养殖场奶牛良种化率、机械化挤奶率、青贮饲喂率、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均达到100%。
四是弹好精深加工“交响曲”,加工方式实现了从初级乳制品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我市将精深加工作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积极推进奶产业从单一、低附加值的初加工向系列化、精深加工的转变。蒙牛4500吨高端乳制品加工项目落户灵武,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单体加工厂之一。亿美乳业700吨稀奶油、燕麦奶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金河塞尚乳业300吨厚乳、稀奶油等特色乳制品加工提升改造项目建成投产。我市乳制品加工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蒙牛为引领,塞尚金河、北方乳业等8家银字号企业为基础的高端奶产业发展新格局。蒙牛特仑苏、纯甄等畅销国内外高附加值的高端奶制品占总加工能力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