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引导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四个共同”重要论述,深入理解“四个必然要求”,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以宣传教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凝聚最大共识,发挥最强效应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一、提神提气提思想,民族团结“宣教”日进。力抓实业,勤做宣传,厚育人才,将民族团结“金种子”播撒到“三农”兴旺“黑土地”。一是民族团结入脑入心。持续组织局系统全体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常学常新提素养。学习宣传推介“道中华”栏目,通过关注“道中华”公众号,以文化符号、民族交融、文学艺术、考古实证、文明互鉴五大板块为切入口,深入学习挖掘中华文化“基因密码”,在宣传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累计覆盖人群1000人次。二是农商活动助农促农。“清银兰”年货购季、银川市2023年冬季嘉年华热闹非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良农产品琳琅满目,全市各族群众共享鱼蟹肥美,同迎新春佳节。银川市农产品品牌创意大赛精选30余个特色农业品牌,授予为期一年的“妙选银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联名使用权,力求以声誉带动品牌,以品牌塑造价值,着力推进“银字号”农产品做大做强。三是学习观摩养才育才。组织局系统青年干部先后到灵武市梧桐树乡梧桐树村、宁夏沃福百瑞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金河塞尚乳业有限公司、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银川市雷锋纪念馆、贺兰县廉政警示教育基地、习岗镇新平园区、宁夏佳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镇北堡镇昊苑村等地开展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暨“青年干部微坛”4期,在观仰学习中将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血液。
二、学农学技学政策,民族团结“精神”月丰。通过培训教育,下乡服务,农技推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扎根一线、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政策理论,助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能力素养。一是多元培训增智识。举办全市“三农”系统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银川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2023年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集中培训全市“三农”系统干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人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共培训全市“三农”系统干部300多人,各业务专干500多人,高素质农民1030人,系统学习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财务管理、智慧农业应用与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等专项内容,不断提高基层技术干部政策理论和专业技术能力。二是联合联动推良技。依托良种繁育核心企业和专家院士工作站,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强强联合开展长枣、黄河特色经济鱼类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加快推动高产奶牛活体采卵一体外生产胚胎高效批量繁育、设施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转化应用,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到96%以上。三是深入一线讲政策。举办2023年宁夏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印发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普法宣传折页500多份,累计宣传覆盖1000人次。充分发挥 “云上智农”平台优势,开展线上宣传,直播浏览人数达到1.4万人次,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踊跃争先。
三、丰耕丰产丰口袋,民族团结“底力”季增。多措并举推动适水产业、牛奶产业、肉牛滩羊等产业稳中有升,切实做到各有实绩、各出实效。一是高效完成春耕春播任务。压紧压实“米袋子”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目标考核主体责任,加大小麦等粮食生产投入资金补贴力度,大力推广“粮—菜”、“粮—饲”、“粮—油”等种植新模式,抢抓农时不负春,奏响春耕进行曲,完成春小麦轮作休耕播种面积12.47万亩,达成任务目标124.7%,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10万亩春小麦种植任务。二是持续推动产业高速发展。2023年适水产业通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引进水产科技人才,争取项目资金,一季度渔业养殖面积达到9.7万亩,预计产量0.58万吨,较上年度增长7.2%。奶牛、肉牛、滩羊产业以强品牌引领、高标准饲养、多项目推动,一季度实现全市奶牛、肉牛、滩羊饲养量28.85万头、18.8万头、142.4万头,同比增长18.68%、11.2 %、12.6 %,生鲜乳产量32.91万吨,同比增长23.75%。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民新动力新增收,一季度,全市144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28.3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644.53万元,带动农户3421户,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三是力促涉农项目高效落实。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共70个(含新食品加工项目),概算总投资93.4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51亿元。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涉农项目8个,新食品加工项目4个。截至4月底,已开工建设项目44个(含新食品加工项目7个),开工率达62.8%,实现了时间过半、进度过半的目标任务,以高速高效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以实绩实效夯实民族团结“高擂台”。
四、美景美业美乡村,民族团结“靓景”年新。着力推动农业农村“双提双增”,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一是多措并举扮靓人居环境。起草印发《银川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3年工作任务清单》《关于开展2023年“美丽庭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银川市2023年村庄清洁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银川市2023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稳步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实行村庄清洁行动,截至目前,已整改问题农村户厕1025座,在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3个,累计拆危拆违121处,清理生产生活垃圾2.9万吨,整改农户问题厕所746户,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加快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评选命名2022年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20家。组织县(市)区积极开展2023年区、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作,年内争取新创建自治区级示范社11家、示范家庭农场8家,创建市级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各15家以上。三是强力保障助推乡村建设。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治理有效”为目标,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以奖代补资金820万元用于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整合资金资源,聚焦发展短板,组织实施县(市)区做好2023年度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以项目实施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项举措推动乡村换新颜,风景添新色,服务出新招,促使全市各族人民在“三农”大地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