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作为银川市农业的重点产业,在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老旧设施温棚逐渐出现结构老化、性能下降等问题,成为制约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银川市积极推进老旧设施温棚改造工作,经过一系列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双源驱动夯根基。银川市将资金筹措作为改造工作的“先手棋”,遵循“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原则,构建“中央资金扶持+市级财政投入”的双源驱动机制。2024年老旧温室改造提升项目获中央补贴资金7027万元,撬动总投资2.8亿元,通过3年时间,提升动改造2759栋日光温室;2025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建立“市级统筹、县区落实、乡镇改造”三级联动机制,实施改造500栋日光温室。
调研摸排定方向。坚持“先调研后施策、先规划后施工”的路径,组建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基层干部组成的调研专班,深入设施农业园区,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勘测+座谈研讨”三维调研法,全面掌握老旧温棚结构安全性、设施完备性、生产效益性等基础数据,建立老旧设施温棚“一棚一策”的改造台账。同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改造意愿和需求,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实际、农户满意。在此基础上,编制《银川市老旧温棚改造提升技术指导意见》,规范指导老旧温棚改造标准、改造模式,确保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模式创新增效益。秉持“典型引路、模式创新”原则,全市形成“三种改造范式”:一是结构加固模式:对老旧土墙进行砖砌加固,增强结构稳定性,更换钢架、棉被、棚膜等,提高作物产出率,如金凤区植物园村实施旧棚改造,提升棚内温度3℃以上,改造后每栋棚每年增加收入1.5万元左右;二是结构优化模式:增加跨度、高度,扩大生产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永宁县望洪镇西玉村实施“小改大、低改高、窄改宽”工程,单棚面积从0.8亩扩至1.5亩,平均每栋棚净利润提升2.2万元左右,实现“旧棚变新棚、低产变高产”的质变跨越;三是保温蓄热模式:拆除原有旧棚进行翻建。翻建日光温室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利用工业固废和相变材料建造墙体)替代土墙,墙体占地面积较改造前减少近80%,每栋温棚生产面积增加0.3亩以上,即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增加温棚使用年限、安全性、保温性。如宁夏某科技公司采用相变蓄热粉煤灰墙体,在室外零下20℃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温棚内温度在7℃以上,有效提升保温效果。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改造温棚968栋,改造投入达9570万元,改造后平均每栋棚综合效益增加1-2.5万元,较改造前效益显著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银川市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老旧设施温棚改造升级。同时,聚焦设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同步推进改造温棚智能化升级工作,通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水肥智能控制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实现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自动采集—智能分析—精准调控”全流程闭环管理,为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