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通知公告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2023-11-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决策部署,同时提出“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宁夏全境海拔超过1000米,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黄土高原夏秋冷凉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冬季设施农业生产优势区,银川更是全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银川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以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市场供给为总体目标,狠抓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但对标国内外发达水平,尚有不少短板和差距。

一、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够。一是全市现有设施温室建设年限较长,部分日光温室的墙体结构及保温材料出现质量问题,生产能力降低,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生产端批发市场及预冷设施较少,远距离运输损耗率高,保鲜及运输成本较高。三是设施生产环节仍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仅为38%,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等设备尚处于引进、探索和起步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二三产水平亟待提升。一是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小,大型龙头企业缺乏,设施产品主要以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7.6%,转化增值能力弱。二是农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整体规划滞后、资源挖掘不深、融合层次较低、多元模式不佳、特色彰显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缺少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高新技术跟踪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等,未能有效满足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品牌营销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品牌知名度仍需提高,全市冷凉蔬菜企业品牌较多,但认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少,叫得响、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品牌更少,除“宁夏菜心”“银川番茄”等特色品牌市场认知度较高外,其他蔬菜品牌在全国影响力较低。二是产销衔接机制不够顺畅,对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发布不能满足销售需求,市场信息分析研判平台缺乏,产销信息不对称、不畅通,无法有效引导科学生产。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主要依靠外销,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易出现“菜贱伤农”现象,受市场风险制约,难以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

二、意见建议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数字化水平。一是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抓好老旧设施改造及提档升级,积极改善设施设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机械化高效农业生产。推广设施环境自动调控、智能物流运输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现代技术装备,重点突破设施种植传感器、自动作业、精准作业和智能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二是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需求和农业需要为导向,通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技术培训、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带动等方式,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力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三是加强基础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农业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农业引领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推动数字农业技术成果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完善。四是加强设施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生产全过程监测与质量追溯系统、投入品管理大数据系统等大数据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集约化种苗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和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加快设施农业数字化进程。

(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设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联合科研院所引进和培育设施蔬菜新品种,扶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种苗生产。加强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水准、创新基础设施运营模式。二是大力提升设施产品加工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产品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提升产品转化增值空间,促进资源梯次、高效、高值利用,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三是完善设施产品流通及销售渠道,支持建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提高冷凉蔬菜冷藏运输能力,延长蔬菜供应期,实现错峰销售。积极引进新零售企业和平台,运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平台营销。搭建地产蔬菜综合交易系统,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菜园子”产销新模式。四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集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仓储流通、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等多环节一体的县级蔬菜生产服务主体。探索建立“服务组织+村集体+小农户”的整村托管、“公司+合作社+村级组织+小农户”等服务模式,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强质量品牌宣传,推进品牌认证与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推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对接目标市场质量要求,以绿色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制定生产管理、采收分级、分拣包装、品牌标识、冷链运输、产品质量追溯全产业链一体化标准,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推广应用,保障主要设施产品全程有标可依。二是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以市级检测机构为支撑,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为主体、监测信息平台为补充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各县(市)区将本地设施农业生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生产、加工、经营等全产业链信息动态更新和监管,加强对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监管。三是擦亮“银字号”设施蔬菜品牌,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与地理标志品牌注册,培育有影响力的市域公用品牌,鼓励各类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企业品牌,大力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提升行动,加快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四是全面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出台认证管理办法,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农产品“两品一标”质量认证工作,加快良好农业规范、绿色有机蔬菜认证基地建设。制定优质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信用征集实施办法,建设信用评价平台,强化“互联网+”在信用监管领域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