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乡村振兴>工作信息
索 引 号: | 11640100MB17282123/2022-00099 | 发布日期: | 2022-02-22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名 称: | 突出“六个强化” 积极探索乡村治理银川路径 |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固本强基的有力抓手,紧抓自治区开展国家乡村治理整省域示范创建重大机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移下沉,积极探索乡村善治银川样本,银川市经验做法被列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基层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序。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跑出具有银川特色的乡村治理“加速度”。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落实自治区基层治理“1+6”政策体系安排部署,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组织、宣传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治理工作协调机制,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责任体系压紧压实。制定印发《关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关于银川市开展国家乡村治理整省域示范创建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乡村治理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做到全程跟踪督办,全力抓好任务落实。典型示范成效明显。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探索出了“跑长制”“五微力量”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模式。我市《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 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被中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治理动态》刊载,闽宁镇等“一镇五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基础更加坚实。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持续深化“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高质量完成26个乡镇党委和274个村换届工作,新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00人,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300余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850余名,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一肩挑”比例实现“一降两升”。干部素质全面提升。免费开办村(社区)干部业余大专班,908人实现能力学习“双提升”。扎实开展导师帮带、乡镇领导班子强基工程等,采取“乡带村、老带新、强带弱”等方式,470余名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得到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采取“党支部+‘一带三变’+农户”发展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市27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243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乡村治理机制加快建立。全面落实资源要素下沉乡村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乡镇一级职责不清、力量不足、薪资偏低等突出问题。事权改革扎实开展。编制印发《乡镇 (街道) 权力清单 》《乡镇 (街道)赋权目录清单 》等“五张清单”,推动乡镇权责对等、财权事权匹配,为乡镇赋权增能。执法改革圆满完成。高质量完成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整合设置为5办4中心,全市下沉乡镇(街道)人员487名,编制总量达到2418,较改革前增幅27.26%,基层人员力量更加充实。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全面落实乡镇干部工资待遇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干部20%要求,人均年增资近1.1万元;将村民小组长、村监会成员补贴纳入财政统筹安排,人均年补贴达到1.8万元,有效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强化为民服务,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聚焦农民所急所忧所想所盼,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新(续)建乡村中小学校幼儿园24个,改善33所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完成学前教育“5080”目标任务,资助困难学生27859人2636.56万元。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全面排查,辍学学生持续动态清零。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乡镇卫生院36家,村卫生室213所,积极开展千名医生下基层服务活动,有效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中心20个,开展“文化惠民•四送六进”活动,完成送戏下乡、广场文化演出2000千场次,举办“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活动138场次,赠送图书10万册次,惠及群众超100万人次。基层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拓展农业农村服务功能,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成乡村治理中心信息化平台1个、乡村治理中心7个、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7个。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123项便民服务事项可在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办理,提升农民群众“就近办”体验感。
强化产业支撑,乡村治理动能持续增强。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标扩面、提质增效。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形成了“1+2+4”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沿典农河水系适水产业等“五大产业带”,把优势做优、强项做强、特色做特。产业发展高质高效。全力推进枸杞、葡萄酒、奶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晓鸣禽业成功上市新三板。全区2/3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银川,打造全区乡村产业区域增长极和产业高地。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充分挖掘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打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培育休闲农业经营点167家,接待游客43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让好山好水“淌金流银”。
强化“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合力有效凝聚。通过自治“内消矛盾”,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走好乡村善治这盘大棋。民主自治有序。深入推进村民代表会议“55124”模式,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民主协商,不断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水平。法治保障有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5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567个,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开展法律明白人工程,培养法律明白人12000余人。昊苑村、原隆村、广荣村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德治有效。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53个、实践站519个,在全区率先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移风易俗知晓率达100%。全面推行积分超市“3116”模式,建立积分超市322个,累计兑换积分超200万分,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