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640100-117/2021-00293 | 发布日期: | 2021-09-06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名 称: |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06号提案《关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
民建银川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各县(市)区政府协办。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在接到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了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指定由乡村产业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8月30日与提案单位进行了电话沟通,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提案单位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提案单位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乡村产业发展科分管领导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银川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银川市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立足银川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首府地域优势,培育形成了优质粮食、畜牧产业、酿酒葡萄、蔬菜产业、花卉产业、适水产业、休闲农业的“1+2+4”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90%以上。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97亿元,增加值81.36亿元,同比均增长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8元,同比增长7.5%。先后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产业布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从供给端发力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90%以上。种植业规模化生产步伐进一步加快。深入实施粮食、蔬菜种植规模化发展工程,大力推动黄河沿岸优质粮食、贺兰县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1个,打造绿色增产示范园区15个,有机农业(水稻)示范基地37个,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稳定在93万亩左右,兴唐、稻裕丰等银川有机大米获得“中国十大有机大米金奖”,优质蔬菜达62万亩,5家生产基地成功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70%以上外销全国各大中城市,种植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畜牧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不断优化养殖空间布局,提升畜禽的规模化饲养程度,推动畜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推动畜禽“出户入园”项目,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以上,全市2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达110个,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8个,畜禽良种率、奶牛单产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适水产业综合种养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中心优势,不断加大水产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创建国家级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园区4个,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3个,水产品总产量增幅稳定在8%,南美白对虾、美国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新水产品占50%以上,适水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增强。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增强。积极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通过与全国各大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大力开展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绿色增产等技术集成创新,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全面进步。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发展农业专家团队9个,开展设施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等技术攻关20余项,全国首创陆基生态渔场养殖新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力推广北斗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的应用,全市农机总动力150万千瓦,三大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以上。先进技术示范全面推广。不断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新品种试验示范、农业物联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等8项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创建了贺兰县、永宁县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智慧农业全面发展。依托“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结合数字农业发展,着手研究制定数字农业实施方案。全市标准化设施园区、水产养殖基地、规模畜禽养殖场累计运用智能管理系统34家,初步实现农业生产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合。
(三)坚持高品质打造,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深挖农耕文化和黄河文化,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交叉融合,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紧密型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4家,农民合作社910个,家庭农场516个,“抱团”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质量兴农战略稳步实施。严格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了全程化安全追溯体系,全市“三品一标” 农产品达到254个,良好规范农业企业达到6家。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推进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作物秸秆源综合利用,打造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乡村田园生态系统,累计创建“三减”示范区27个,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施用总量同比分别下降20%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融合发展。不断扩大银川农业嘉年华品牌效应,积极组织举办农业嘉年华、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培育休闲农业经营点167个,2020年接待游客426.7万人次,同比增长24.2%,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57.2%,来自周边省区自驾游游客占全市总接待量的30%以上,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城市名片全面打响。
(四)坚持高频次推介,绿色品牌全面打响。积极参加各类推介推广宣传活动,大力推介银川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全国各大企业投资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同时向外推介银川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条逐步打通。按照初级加工区域化、精深加工集约化、工农联合一体化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装备改造、科技研发、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突出做强肉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提升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壮大了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创建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3个。绿色农业品牌全面打响。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宁字号”“银字号”农业品牌,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7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2个,打造了贺兰县设施蔬菜、永宁县设施水果、兴庆区设施花卉、灵武市长红枣等一批特色品牌,宁夏兴唐、昊王米业、金双禾粮油大米和上滩韭菜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中国十大最好吃大米”,不断把独具银川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营销能力进一步增强。瞄准市场需求,加大订单农业、线上营销、众筹营销、展会营销等方面的推进力度,全面推进线上线下销售,坚持每年参加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各类展会、推介活动,年均参加宁夏品质中国行、全国蔬菜厂商进宁夏等各类推介活动10余场次,年销售总额保持15%的增长速度,银川出品特色农产品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银川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农业经济产业链建设发展还不够完善,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发展不均衡,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配套,产业链竞争力不强,不能形成对周边区域的产业延伸对接与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品牌优势不突出,优质农产品少,生产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部分发展相对较好的企业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现代科技应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价值链发掘不足,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产业不多,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农业生产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业规模发展还不全面,尚未形成“高精尖”与高质量结合的产业体系。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较弱,在成果转化、产生实效落地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有效治理仍需增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行动。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聚焦自治区确定的重点特色产业,加快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发展格局。确保瓜菜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153万吨;奶牛存栏达到20.7万头,肉牛和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5.8万头和173.6万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实施三大重点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认真落实自治区“九大特色产业”布局,坚持优品类、提品质、打品牌,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奶产业,重点推进蒙牛乳业日产4500吨高端液态奶项目建设,打造百亿级高端奶制品生产基地,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97亿元。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肉牛、滩羊产业,实现肉牛全产业链产值51.6亿元,滩羊全产业链产值40亿元。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坚持绿色食品产业标准,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打造贺兰县设施蔬菜、永宁县设施水果、兴庆区设施花卉、灵武市长红枣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
(二)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提高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区外大型展会,利用全国各类展会搭建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产销合作,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特色产业布局农产品加工产能,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实现循环增值、梯次增值、全链增值。突出做强肉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提升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挥加工企业“接一产”“连三产”作用,形成一批规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通过整合和集约,利用产业园区资源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持续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通过土地入股、农业生产托管、股份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服务体系,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年内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各20家。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营销网络体系,发展具有银川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通过“农业嘉年华”“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的举办,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融合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三)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聚焦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的强筋春小麦,重点建设贺兰县、永宁县优质强筋春小麦生产基地;以黄河金岸水稻种植优势区为中心,发展30万亩优质粳稻,推动粮食生产优质高效。不断推进优质奶业放大产区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强化奶产业品牌经营、形成规模效应,肉牛和滩羊产业创新营销模式、扩营规模,加快“高端奶之乡” “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建设,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模式,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信息互联互通,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不断规范提升10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灵武市梧桐树、崇兴镇,贺兰县立岗镇等4个智慧农机示范园区,实施“互联网+农机”,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测土配方肥、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鼓励种植合作社建设绿色种植基地,推进农机农艺深入融合。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要抓手,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以耕地土壤质量类型划分结果为依据,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切实防止耕地“非粮化”。因地制宜确定乡村建设重点,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深化改革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地“长久不变”政策落地落实。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村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监委会”的“四位一体”管理运营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好中央和自治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年内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总覆盖率超过50%,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引导农村各类产权入场规范交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