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640100-117/2021-00294 发布日期:2021-09-01
发布机构: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11号提案《关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11号提案《关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案》的答复

贺佩等3名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案已收悉。该提案由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办理。我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党组会研究通过,指定由政策法规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通过与委员沟通,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人才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乡村“五个振兴”的要求之一,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一、银川市农民培育基本情况

2007年由机构改革前的市农牧局委托具备资质的培训学校,选定长期稳定在农村从事种养殖、年龄在25-45岁之间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进行连续3年、每年不少于15天的技术培训,截止2016年底每年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自2016年起,围绕我市优质粮食、优质蔬菜、设施蔬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长红枣、花卉种植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共开办了31期培训班,计2312人次。

二、具体措施

(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工作开展。银川市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自2007年起先后印发了《关于新型农民培训的意见》、《银川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和《银川市新型农民培训五年教学计划》等,明确将新型农民培育培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惠民实事的重要举措,每年划拨50-200万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农民培训。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培育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目标,分类型分产业制定了培育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及时召开启动培训会,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始终抓住重点对象,注重强化分类施教。以生产型、服务型、经营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培育对象,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分类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一是着力提升生产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依托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推广应用、农业职业技能提高为主要内容,采取课堂讲授、田间课堂演示、实践操作和参观交流等方法集中学员进行学习,并在方式上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生产性农民的务农能力和水平。二是着力提升经营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理念。围绕不同产业和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成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涉农创业者以及有志返乡创业的返乡青年与农民工等,由市县级农广校,开展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系统培训、实习实训和跟踪服务,强化双创理念,2016至2021年累计培训7821人,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创业致富带头人。

(三)不断完善培育机制,确保培育有序有效。全市已初步建立以农广校等专门机构为主体,涉农高职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多种市场资源积极参与,统筹协调、有序高效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培育资源信息库。建立培训师资库,将区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及高等院校中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等都纳入师资库,充实师资力量,为培训打好坚实基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源信息库,组织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教学专干深入当地进行调研,摸清农户的基本信息、种植情况以及培训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准确筛选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真正把农民培育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二是认定实训基地。结合银川市实际情况,经原农牧局党委研究,银川市于2017年9月出台了《银川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了11家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银川市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三注重实训效果。实训观摩培训根据每个班不同产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分为区外和区内进行观摩学习,区外观摩奔赴陕西西安和杨凌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区内观摩的培训班在银川市农广校自建的实训基地、兴庆区花溪谷休闲农业观光园以及锦绣丝路一、二、三产业融合体验园等基地开展学习交流,真正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创业热情。四是强化后期服务。培训结束后,组建农技人员跟踪服务队伍,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服务手册,做到学员人手一本,通过电话访谈、现场座谈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形式开展跟踪服务工作。同时我们在培训结束后,利用在微信、QQ中建立的班级群加强沟通交流,发布农业相关信息。

(四)积极创新内容模式,有效激发培育活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多方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是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设置了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现代营销、家庭农场经营、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等专题课程,强化设置了农业农村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拓展课程。二是强化培育模式创新。采取案例分析、创业典型示范、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等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组织深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基地,实地考察学习成功经验。组建专家团队,实行结对挂钩、技术帮扶、入户指导,对于进一步创业需求的培育对象,提供全程指导和后期跟踪服务。三是丰富培训形式。为了开拓农民眼界,更新生产经营理念,坚持“走出去,带回来”的原则,依托山东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习、浙江临海市羊岩山实训基地等区外培训力量,使学员们走出去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带回来了致富思路和创新理念。是强化激励培育。连续两年评选全市“十佳农民”20名,通过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全市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吸引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投身农业农村建设。

三、存在问题

(一)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局限性大。由于区广校培训任务要求,当前培训无法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仅限于集中时间采取“理论+实训”方式开展培训,无法针对农事季节安排培训,实践针对性不够强。由于宁夏自身发展限制,仅在区内观摩学习局限性较大,无法拓宽农民思维、开阔眼界。区外好的经验和技术无法有效引入,不能应用到当地生产实践中。

(二)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民培训基数下降。从农民主体看,近年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数量偏少,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更少,留在家里务农的人以妇女、老人,还有孩子居多,对培育、培训的需求少。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受农业项目投资成本大、周期长,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社会资本从事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培育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比较慢,这也影响了农民的培育培训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对农民培育培训进行统筹配置。由市级农广校统筹自治区农民培训任务和市本级培训任务,根据在推进农民培育培训的过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强化培育资源的市级统筹、合理配置,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师资分配、设施投入等方面更多地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农业县(区)倾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整市推进,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二)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根据目前乡村人才流失的客观现实,必须立足于当前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突出本土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从本地人力资源入手,依托成教中心、职业院校、大专院校等平台,对农业产业骨干、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本地人力资源进行职业教育,实现当地农民的职业化。二是突出外来人才引进。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社会力量投身到农业农村发展中来,加大农村创业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政策扶持力度,打破农村与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瓶颈,让农村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新天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三要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自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效整合土地、科技、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的形成。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体系。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建立培育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涉农院校及其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以独立实施、参与承担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同完成培育任务。充实全市教学资源库,选聘农业农经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技术与管理专家以及乡土人才、地方能人、创富典型等组建培训讲师团,实行动态考核,分级开展师资培训,建立开放共享的区市县“万人师资库”。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