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11640100MB17282123/2022-00546 | 发布日期: | 2022-08-17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名 称: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36号“关于做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作用的提案”的答复 |
胡克俭、常洪斌、马少云、贺佩、马秀梅、岳文涛、刘晓天、杨丽芸、仇丽娜、王辉、苏洁、尚和峰、叶金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作用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农业农村局和金融工作局联合办理。农业农村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5月9日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政策法规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6月6日与胡克俭等委员进行电话联系,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农业农村局孟仿英局长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高点定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坚持高位谋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对表中央和自治区“一号文件”及“三农”领域相关政策要求,结合银川工作实际,制定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带动小农户发展成效明显的给与政策倾斜支持。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落实举措,为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力度
聚力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等“六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着力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一是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制定印发银川市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安排资金1500万元,用于支持兴庆区花卉产业、掌政镇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支持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蔬菜公园项目建设、金星村及植物园村设施农业改造提升、支持西夏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及兴泾镇十里铺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贺兰县立岗镇产业强镇建设(辣椒)、支持灵武市郝家桥镇产业强镇建设、白土岗养殖基地奶牛良种繁育等项目建设,不断扶持壮大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8.92亿元,同比增长7.9%。
目前,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5.2万亩,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酿酒葡萄产量7.5万吨,建成投产酒庄(企业)66个,其中列级酒庄37个,葡萄酒年产量4.8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枸杞种植面积达1.69万亩,涉及枸杞产业各类企业364家,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宁夏枸杞”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奶牛存栏达到26万头,同比增长35.5%,生鲜乳产量58.05万吨,同比增长46.1%;肉牛存栏14.2万头,同比增长20.3%;滩羊存栏105.6万只,同比增长13.3%。瓜菜播种面积达38.99万亩。二是突出政策的精准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多角度、全方位营造适合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制定印发《2022年银川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安排项目资金160万元,拟扶持新型经营主体20个,其中:农民合作社10个、每个扶持资金10万元,扶持家庭农场10个、每个扶持资金6万元;制定印发《2022年银川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企对接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安排项目资金共计30万元,拟打造“银邮惠农综合服务示范社”5家,每个奖补6万元,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三是注重政策的含金量。加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建5G基站515个,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690处,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16.2个,城镇以上城区实现全覆盖,5G用户占比达到50%以上。打造了白土岗5G智慧牧场、原隆村5G智慧大棚等一批5G示范场景。加速推动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有效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全市初步建成县级快递分拨中心3个,乡镇快递配送点27个,村级快递服务站268个,优化闽宁、掌政、永宁、金凤区、西夏区南北等物流线路10条,有效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9万亩,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为稳粮保产提供有力支撑,兴庆区被评为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三等奖。
三、紧扣高端智能绿色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与推广,不断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新品种试验示范、农业物联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等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加快转变绿色生产方式。一是打造高端价值链。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宁字号”“银字号”农业品牌,完成“宁夏菜心”、“银川鲤鱼”两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团体标准的编制和审定,建立“合格证+追溯码”等试点60个,新增“三品一标”14个。促进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组织近百家企业参加“宁夏名优特色农产品促消费”“闽宁线上行”“宁夏品质中国行”等活动,集中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销售额达170万元,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9个,签约金额达11.6亿元,推广运营“银川市原产地官方旗舰店”,上半年电商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促进优质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二是打造智能创新链。打造银川市数字化现代都市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农业物联网提升工程,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溯源,全市111家规模奶牛场、22家规模禽场以及56个千亩以上,15个300亩以上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三是打造绿色生态链。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持续调优种植结构,压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13万亩,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8.8万亩,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300亩以上规模化粮食种植基地363个、40.8万亩,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建立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应用系统,大力实施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累计建设农业“三减”示范区88个、21.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10万亩,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7.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79%以上。四是打造融合供应链。按照“农旅结合、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产业,开展休闲农庄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牡丹花乡、利思农业及市外淘园等地成为全市“近郊游”“乡村游”“微度假”热门打卡地,累计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7家,接待游客192.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带动农户4903户,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四、关于健全农业保险服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能力
不断创新金融模式,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企业,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畅通政银企沟通机制。截至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439.71亿元,占全区的51.59%,同比增长16.90%。紧紧围绕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滩羊等产业,积极开办新型农业主体贷款业务,增加首贷、信用贷。如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推广“黄河e贷”“兴农e贷”“富农贷”等产品,带动小农户发展农业产业链联合体;建设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分别推出“塞上奶牛贷”“牛劲贷”“牧业贷”融资专项产品,专项支持奶牛养殖行业的融资;农业发展银行推出“枸杞贷”,通过“动产浮动抵押方式”先行发放信用贷款,有效解决了枸杞生产企业担保、融资以及收购旺季大额资金需求三大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信用名录并给予信贷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的银行网点7家,推动建立信用乡7个,信用村57个,实现信用乡村全覆盖,信用农户近1.25万户,授信贷款余额超85亿元。积极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推出“奶企担”“农户担”等标准批量化产品,探索设计“红酒担”产品和运用“金融+产业+担保+营销”服务模式,有力助推涉农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金额达42.80亿元,平均担保费率不超过1%,涉及户数超过1000户。
五、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防范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
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职能,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督促检查。一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与等级管理。坚持市场化培育方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和管理,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星级家庭农场、星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站认定和评选,极大地调动各主体积极性,涌现了一批作用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5个、自治区级169个、市级270个;创建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18个、市级141个,众多农业典型、产业先锋脱颖而出。二是提升示范社和星级农场。扎实开展示范创建,开展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提升行动,评选命名2021年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2家、示范家庭农场20家。组织县(市)区开展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工作,推荐参评主体6家。组织县(市)区开展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工作,推荐参评主体6家。筹备开展2022年度银川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活动,年内拟评选市级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各20家。鼓励支持构建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形成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923家,成员49156个,实现销售农产品总值7.95亿元。家庭农场达到2653家,家庭农场经营土地442969亩,家庭农场销售农产品总值23.16亿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6个,联合体成员468个,其中:企业149个,合作社195个,家庭农场124个。联合体带动农户4.14万户,流转土地210863亩,联合体销售农产品总值超过35亿元。三是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全市各类主体流转土地60.89万亩,占全市流转总面积80.44万亩的75.7%,家庭承包地流转率达61.4%,居全区首位。加快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让专业化“田间管家”管田种地,加快推广北斗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应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市培育代耕代种及托管社会化综合服务合作社187家,服务种植户5.7万户,代耕代种及托管面积达288万亩次,覆盖率达85%以上,推广水稻精量穴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和测土配方施肥等20余项主推技术,粮食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6%,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四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力度。全市28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部实行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一村一户”的财务管理要求得到严格落实。全市已有25个村共计给“股东”分红4797.97万元,28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开设了独立的银行账户,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村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监委会”的“四位一体”新型管理运营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搭建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服务平台,印发了《银川市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规范》,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资产,要求全部进入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公开交易,切实规范集体经营性资产发包、租赁、转让等行为。上半年,全市已累积组织入场交易151宗、成交116宗,总成交金额达13673.1万元(其中土地流转13宗9348.78万元,营业房租赁57宗1497.49万元,物流园2宗1537.88万元,商务服务中心4宗408.92万元,集体建设用地1宗156.94万元,温棚11宗181.9万元,养殖场2宗100.7万元),使农村产权交易置于“阳光”下,有效防范化解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的违法腐败现象。
联系人:政策法规科沈海波 联系电话:6888992
附件:建议清单表
2022年8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