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11640100MB17282123/2023-00468 发布日期:2023-11-01
发布机构: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部门: 信息中心
名 称: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13号“关于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和推广”提案的答复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13号“关于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和推广”提案的答复

一、智慧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银川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领,科技示范带动,让数字赋能农业生产现代化,依托物联网技术推动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改变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实实在在的源动力。其中畜牧养殖业中,得益于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的投入和带动,奶产业智慧化程度最高,覆盖面可达90%,肉牛滩羊产业的数字化则主要体现在销售端;在水产养殖领域,主要有自动投喂、水质检测传感器、自动鱼病检测等,智慧化覆盖可达60%;种植领域,智慧化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土壤监测、自动控温控湿、虫情监测等技术,智慧化程度达70%以上,大地种植主要是卫星定位、无人机植保、统防统治,智慧化覆盖率超过15%。

目前,全市智慧农业发展已经涵盖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多领域,在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制定了农产品价格监测工作的指导原则、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方法步骤、具体措施等。加强了银川市价格监测系统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功能,通过“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银川市农业农村局”部门网站、“银川市农业农村局”部门手机网站、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发布,向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为宏观调控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地区新建5G基站163处基站,兴庆区茂盛村二队、西夏区兴泾镇、贺兰县洪广镇、金凤区丰登安置房、永宁县木兰村、灵武市兴旺一队等地均实现 5G覆盖。

二、主要措施

银川市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信息化产、加、销于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专家服务体系,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提供远程、在线、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一)坚持统一领导,加快建立田长责任制度体系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统一安排开展了耕地保护六级责任制工作,银川市依据该体系落实了市、县、乡、村和村民小组五级责任体系,不再单独开展六级“田长制”责任制度体系。各县 (市)区在宁夏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中上报了责任人信息并上图入库,基本确立了耕地保护六级责任制框架,明确了各级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在各县(市)区乡镇 (街道、农林场 )、行政村 (居委会)设立了耕地保护标识牌,明确标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位置、分布、耕地质量等信息,公开耕地保护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在耕地保护监管范围内设立二维码警示桩,可以扫码查询地类、违法举报和查询政策信息。同时自治区每月通过“六级”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平台下发耕地变化图斑,各级监管责任人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下发的耕地变化图斑进行分析研判、核实举证和具体整改。目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正在安排对该项工作开展业务培训,我市继续按要求做好各项落实工作。

(二)坚持高效生态发展,加快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产能

银川市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1.88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100.4%,总产量68.24万吨,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2023年自治区下达银川市粮食面积121.4万亩,截止目前,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4.72万亩,其中,小麦12.52万亩,水稻12.26万亩,玉米99.94万亩。自治区下达我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5,小麦套种大豆种植任务4,现已分别完成5.69万亩和4.34万亩,已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重点银川市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信息化产、加、销于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专家服务体系,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提供远程、在线、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三)坚持一体化发展,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银川市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信息化产、加、销于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专家服务体系,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提供远程、在线、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采取园区自选先建、项目资金后补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银川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全市19个国家级、26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部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实施电脑端、手机端远程视频监控控制生产管理,并及时采集、上传、储存实时数据。在种植、畜牧、渔业生产基地分别应用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实施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检测、精准饲喂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信息技术和装备;推广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循环水装备控制和水产类病害监控预警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各大园区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使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全方位掌握农情信息、进行农产品销售,有力推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农业加速传统农业提档升级。

(四)坚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我市以农资质量监测管理为抓手,采取农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农资产品备案制度,利用产品码和溯源码,实现农资产品的全程质量监管,为农资质量监管部门、县级下属监管部门、农资经销店和涉农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民等提供多元“云+端(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农资质量信息服务。截至目前,银川市农业投入品在线追溯管理系统已备案农资经销店信息466条、农药信息10407条、种子信息1760条、化肥信息1239条、兽药信息879条、饲料及添加剂信息136条、农机农具信息4条,记录农资销售信息443684条。

充分利用各县市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农残快速检测站点分地区、分品种、分时段监测上传的检测数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监测数据也同步上传到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行“检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管理办法,增加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备案登记功能,打印电子证384328、带证上市农产品10526吨、69个品种, 筑牢市、县、生产主体三级检测体系,提升了基层监管的针对性,促进了产管衔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锦绣丝路、悦丰、凯盛等多个瓜菜设施生产园区实现了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的普及应用,50%以上的规模化健康养殖场应用了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检测、精准饲喂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信息技术和装备,60%的水产精养池塘推广了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循环水装备控制和水产类病害监控预警等信息技术和装备,80%以上种养殖园区、基地实施生产管理视频监控和手机端远程控制,有力推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生产智能化管理。

“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全市承包地累计确权面积133.5万亩、确权率超过97%,承包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4.52万亩、流转率63.3%,居全区首位(全国27-28%,全区18.5%左右)。灵武市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自治区级试点任务有序推进,崔渠口村承包地信息摸排、公示等工作稳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主体数量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93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634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各类主体流转土地84.52万亩,占全市流转总面积的96.8%,流转用于粮食作物面积54.35万亩。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作用凸显。2020年—2022年累计争取自治区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资金3204万元、托管面积47.75万亩,近5.42万小农户直接受益。截至2022年底,全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达到475家,服务对象12.46万户、托管面积298.18万亩次、营收达到2.78亿元。

(五)坚持规划引导,加快打造“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科技与人才的支持,银川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领,科技示范带动,让数字赋能农业生产现代化,依托物联网技术推动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改变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实实在在的源动力。渔业通过安装水质远程在线监测系统、无线传感技术,实现水质实时监测、远程增氧,手机遥控饲喂等,有效提升水产品品质,节约劳动成本。畜禽养殖和设施园艺建设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繁育、生产全方位监控、指导,提高奶牛肉牛滩羊等畜禽繁殖效率。设施园艺在大棚内部安装信息采集传感器,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根据检测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并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2022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抢抓大学生毕业季人才招引窗口期,联合市委人才局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校园招聘,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引才的方式,已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7名(博士研究生1名);公开招聘事业干部5人(硕士研究生2名),2023年拟引进的18名高层次人才已进入体检环节,涉及畜牧、兽医、蔬菜种植等领域,通过精心组织、靶向施策和创新服务“三轮驱动”的措施,人才集聚成效明显。先后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员朱建国博士、浙江省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海水蟹(青蟹)淡化及养殖技术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奶牛种业创新团队等专业技术团队4个,硕博研究生23人,在西夏区、贺兰县、灵武市等地开展设施蔬菜LED光环境调控技术指导、动物两病(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防控、南美白对虾套养青蟹养殖技术、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三、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加强统筹谋划

强化整体设计,在智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上,突出地方优势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努力使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小农户都能享受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红利。在管理服务信息化上,强化建设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统筹规划思路,整合资源,协同共享,将冷冰冰的数据变成赋能产业的工具,更好的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相关功能一体化,切实方便农民群众。

(二)加大科技赋能力度

加快建设市场化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系,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推动力。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宣传推广,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粮—菜”、“粮—饲”等麦后复种新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通过前茬稳粮、后茬增效,持续增加亩产效益。

(三)继续强化资源整合

进一步推进数据资源系统整合,继续加大银川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长效运营,综合统筹管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休闲农业、土地流转、农村资产及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业市场信息、农业金融服务等数据,在此基础上挖掘数据内涵,强化资源应用,将大数据应用成果与智能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指导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优化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提质增效。

(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加快健全粮食种植投入保障机制和保护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益保险试点,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在落实好中央、自治区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市本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逐步提高种粮比较效益,鼓励农民种好粮、多产粮,实现丰产又增收。

(五)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继续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扶持力度。建议增加财政投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手段推进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同时继续加强银川数字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功能优化完善,理顺运营管理机制,极大凸显平台应用服务功能,同时进一步深化各个模块功能,重点突出“六特产业” 在特色产业智能化、规模农业智能化、 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标准化、数字乡村治理规范化、数据赋能产业化等的投入和保障。

(六)推进 5G 网络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快推进居住小区、园区、农业示范点、主要道路、文化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 5G 网络深度覆盖,稳步推进行政村人口聚居区、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区域5G网络覆盖。力争 2024年底5G网络城区、乡镇驻地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全覆盖。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28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