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11640100MB17282123/2024-00328 发布日期:2024-09-18
发布机构: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部门: 乡村产业与市场科
名 称: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32号“关于培育扶持农商领域‘链主’企业的提案”的答复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32号“关于培育扶持农商领域‘链主’企业的提案”的答复

张建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培育扶持农商领域“链主”企业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农业农村局承办(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联合办理)。市农业农村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5月27日召开农业农村局专题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乡村产业与市场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一)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一是调动银行机构支农工作积极性,强化金融机构对农产业信贷投放,引导地方法人银行与中小担等政策性担保公司开展存量农户贷款批量授信、集中审批业务,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二是安排市本级资金3700万元支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三是聚焦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在全市率先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确权颁证和抵押融资贷款试点,指导灵武市向13家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农业设施产权证,为大绿叶家庭农场等7家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190万元。四是指导西夏区、贺兰县等举办政银企对接会,面向辖区企业征集融资需求,深入企业面对面开展政策解读,扩大政策知晓率和惠及面。

(二)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坚持把培育和壮大农商领域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积极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银川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组织企业填报“全国农业产业化调查系统”,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星级家庭农场创建,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三是根据区市推出的一系列龙头企业技改、质量认证、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督促企业积极争取自治区、银川市扶持政策,助力企业进行项目申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鼓励创新和拓展市场。一是鼓励创新科技赋能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兴农e贷”“裕农快贷”等涉农信用贷款线上产品,提高农户获贷便利度,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分别推出“牛劲贷”“牧业贷”等动物活体质押贷款产品,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及各农商行探索开展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二是支持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大力推进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下乡村,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采直供等经营方式。三是发展壮大宁羴源、福兴神农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支持建设电商销售基地、营销店、旗舰店,通过线上线下示范带动全市电商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一是推动全市14家技工院校中的9家开设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和网络营销与电商直播等专业46个,与近3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将互联网营销师、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和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3个电商创业领域职业(工程)纳入《宁夏急需紧缺职业(工程)名录》,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上浮20%,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专业共建发展新格局。二是支持银川综保区与河南保税集团、北方民族大学合作成立跨境电商研究院和银川综保区电商学院(实训基地),鼓励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与北方民族大学联合成立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学院和实践教学就业基地,加速培养和精准输送宁夏地区跨境电商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实现招人、育人和用人“一体化”发展。三是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引育人才,支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引导实施“鸿雁工程”等,与高校科研院所“攀亲结缘”, 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助力企业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做好环境优化、政策引导、项目资金扶持,支持全市重点企业扩大规模,成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孵化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电商骨干企业,引进培育一批电商平台企业,打造产业链互补、上下游融合的产业共同体。以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示范园区(基地)企业为引领,推进各县(市)区聚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服务支撑强、功能业态全的电子商务聚集区。

(二)深化电商融合应用。推动电商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探索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营销渠道、拓展服务功能,健全完善电商产业链、生态圈,打造一批数字转型样板,推进智慧农业、制造业柔性生产线等。发展“数字+生活服务”,大力拓展文旅教育、健康医疗、家政养老等便捷化线上服务应用,促进模式融合创新和智能化升级,精准匹配需求。

(三)创新业态发展模式。推进数字消费、电商新场景、消费新业态等创新融合应用。大力发展“直播电商+”,鼓励各县(市)区加强直播电商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孵化一批网红达人、培育一批品牌直播间、建设一批直播电商基地。支持各县(市)区发展直播经济,发展多元化电商应用场景,开展“网红探店”“店长分享”“摊主展播”等消费直播,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线上消费供给。鼓励企业做大直播电商业务,提高我市特色优势产品线上销售规模。

(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进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运用大数据开展数字化营销、精准服务和定制服务,创新“到店”与“到家”双向服务模式,做精做深体验消费、场景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的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城市智慧商圈,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引进新业态、展示老字号、拓展新消费,引领推动消费升级。大力开展电商消费促进活动,聚人气增流量,培育消费新热点。

(五)持续发展数商兴农。扎实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供销”,支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企业下沉供应链,推动农产品基地直供、消费品厂店直达,促进农商互联电商化。提升农村电商服务效能,延伸涉农电商产业链,提升农村特色产业电商应用水平,促进乡村优质农产品外销全国。培育壮大农产品网货品牌,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和规模,促进农村优势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势。

附件:建议清单表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银川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32号提案“答复清单”

序号

清单式建议

补充说明

答复清单

当年已完成事项

正在推动事项

下一步落实事项

1

建立认定和培育管理办法。目前,农商领域尚未建立针对“链主”企业和整合产业链企业的认定和培育管理办法,一些企业整合从种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品牌运营、线上线下销售、宣传推广等全流程环节,并进行全产业链延伸,这些为三农企业提供多维度的供应链服务的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参考工业系统“链主”企业认定培育管理办法,建立农商领域“链主”企业的认定和培育管理办法,通过制定认定标准、支持政策等措施,推动这些整合农业全产业链条的企业发展。

一是根据《银川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各县区积极组织企业填报“全国农业产业化调查系统”,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星级家庭农场创建,充分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三是根据区市推出的一系列龙头企业技改、质量认证、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督促企业积极争取自治区、银川市扶持政策,助力企业进行项目申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积极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鼓励银川市辖区内企业积极申报链主企业。二是坚持把培育和壮大农商领域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出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

2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农商领域“链主”企业和整合产业链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调动银行机构支农积极性,强化金融机构对农产业信贷投放,引导地方法人银行与中小担等政策性担保公司开展存量农户贷款批量授信、集中审批业务。二是安排市本级资金3700万元支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等。三是在全市率先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确权颁证和抵押融资贷款试点,指导灵武市向13家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农业设施产权证,为大绿叶家庭农场等7家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190万元,推动农业设施权能延展。


一是积极发挥自治区、银川市产业招商各类优惠政策作用,构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体系。二是推行“链长制+链主”双带动机制,通过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供应链“标杆”企业认定,推动产业高端化升级。三是聚焦各链发展突破口,锁定靶向企业,分批开展精准招商。

3

鼓励创新和拓展市场。鼓励农商领域“链主”企业和整合产业链企业在业务模式、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尝试和突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通过举办农产品展览展销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创新经营合作模式,借鉴社交电商裂变模式,改变单一门店销售模式,助推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造升级,助力农产品品牌化,帮助农户增收创收。

一是鼓励创新科技赋能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兴农e贷”“裕农快贷”等涉农信用贷款线上产品,提高农户获贷便利度,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二是银川市支持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大力推进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下乡村,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采直供等经营方式。三是发展壮大了宁羴源、福兴神农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大力培育“福兴神农”“宁羴源”企业自主品牌,支持建设电商销售基地、营销店、旗舰店等。

建设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分别推出“牛劲贷”“牧业贷”等动物活体质押贷款产品,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及各农商行探索开展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

支持百瑞源、兴源达等具备足够技术、人才储备与资本条件的科技型骨干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4

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农商领域“链主”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规经营。同时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农商领域“链主”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开披露以促进其诚信经营。


坚持“绿色化”生产,依托智慧农业发展平台和追溯系统,重点围绕生产基地、蔬菜加工企业、蔬菜合作社厂区、加工车间,加大对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各个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产品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等环节可溯,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农产品口碑。



5

促进行业自律和合作。鼓励农商领域“链主”和整合产业链企业加强自律和合作,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联盟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政府引导组织与其他地区同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本地区农商领域的发展。


一是指导西夏区与宁夏大学农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西夏区农业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二是指导永宁县引导经营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垦集团等国有企业、产业龙头,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培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头部龙头企业。三是围绕“六特”产业,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促进集聚发展。


支持骏华等企业牵头建立奶产业发展联盟,开展乳制品代加工项目建设等,实现奶牛养殖公司多渠道及不同层次的牛奶销售而创收。

6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为农商领域“链主”企业和整合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为这些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推动全市14家技工院校中的9家开设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和网络营销与电商直播等专业46个,与近3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将互联网营销师、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和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3个电商创业领域职业(工程)纳入《宁夏急需紧缺职业(工程)名录》,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上浮20%,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专业共建发展新格局。二是支持银川综保区与河南保税集团、北方民族大学合作成立跨境电商研究院和银川综保区电商学院(实训基地),鼓励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与北方民族大学联合成立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学院和实践教学就业基地,加速培养和精准输送宁夏地区跨境电商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实现招人、育人和用人“一体化”发展。三是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引育人才,支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引导实施“鸿雁工程”等,与高校科研院所“攀亲结缘”, 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助力企业发展。

高端人才引进“一人一策”落实还有差距,受职称评审等因素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来、留不住。企业“招不到人”和毕业生“就不到业”矛盾并存。

依托宁夏大学、宁夏高等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教资源优势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快组建集粮食种业、长红枣选育等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围绕打造葡萄酒之都、高端奶和枸杞精深加工基地,聚焦良种奶牛胚胎产业化应用、采摘机器人等领域,实施一批创新链与产业链“两链”融合示范项目。发挥科教新城人才资源优势,指导市域院校优化学科设置配置,订单培养一批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农业青年人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