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工作
索 引 号: | 640100-117/2018-29819 | 发布日期: | 2018-05-31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农牧局 |
名 称: | 银川市农业“三减”行动技术指导方案 |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农业“三减”(减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行动,推动生态优势向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优势转变。根据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银川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银川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银政办发【2018】47号)文件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8〜2020年全市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亩均施用量每年分别同比下降20%、15%、10%。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38%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施药机械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推广耕地质量提升集成技术面积达到130万亩,有机肥施用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优势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0.3个百分点。力争用3年时间,初步建立起“三减”行动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三减”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三减”行动的长效机制,使农产品品质和土壤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2018〜2020年“三减”核心示范区实现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施用量下降22%、17%、12%。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60%以上,施药机械标准化率达到10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5%以上,农产品品质和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二、生产要求
要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重点在新产品、新机具和集成技术的推广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一)生产管理
1、各县(市)区农牧局制定各自辖区“三减”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三减”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具体技术内容、技术人员、实施进度、管理要求等。
2、安全生产宣传: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安全、农机安全等知识,并发放农业安全宣传资料,提高广大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
3、种子品种具体参照农牧厅《2018年全区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肥料、农药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2010)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 1276-2007),及其他最新修订的相关具体标准,如:《尿素》(GB/T2440-2017)、《硝酸铵》(GB/T2945-2017)、《农业用硫酸钾》(GB/T20406-2017)、《过磷酸钙》(GB/T20413-2017)、《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分类》(GB/T32741-2016)、《肥料增效剂 双氰胺含量的测定》(NY/T2877-2015)、《水溶肥料 钴、钛含量测定》(NY/T2879-2015)等。
4、示范区标识:标明具体“三减”技术措施、规模、地点、实施主体、技术负责人等。
5、建立“三减”示范区档案:
(1)田间档案,配备专门管理员负责农事操作记载工作,应真实、完整,并由技术员签字,并及时做好整理归档。档案妥善保存,以备核查。
①施肥记录主要包括:肥料名称、登记证号、类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间等。
②用药记录主要包括:农药名称,包括通用名、登记证号、剂型、防治对象、时间、施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相关助剂等。
③除草记录主要包括:若人工除草,作好人员工资发放表;生物除草剂的发票及使用台账,具体到种类、剂量、使用时间。
④农机作业记录主要包括:种植和施肥机械、施药机械、除草机械,注明各类机械型号、作业量等;说明农业机械是自有或租用,附租用合同。
⑤做好种植、施肥、灌溉、用药、采收等各类农事操作记载,做好各批次产品采收情况、检测结果及销售去向记载工作。
⑥开展的与面源污染相关的其他工作,如:回收农药和肥料包装物、农膜等。
(2)影像资料,主要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及其包装的照片;田间作业重要技术环节的照片或摄像。
(3)肥料、农药等物资的汇款单、正式发票及出入库台账。
(4)土壤、植株的养分检测报告,及土壤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5)项目实施结束时,形成技术报告和项目总结及项目绩效报告,要反映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应用减量情况,及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农机作业情况等。
(二)生产方式
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生产方式,并积极探索、梳理创新模式。
1、减量化模式
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肥料机械深施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型肥料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集成推广“有机肥+一次性施肥”模式、“有机肥+配方肥(水溶肥)+水肥一体化”模式、“有机肥+配方肥”模式;并规范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2、种养循环模式
种养结合、以养促种,提高作物、养殖动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互惠双赢。主要有“稻鸭共生”、“稻鱼共生”、“稻田养蟹”、“玉米养鸡或鹅”等种养结合模式,及“稻-鳅(鱼)混养”、“稻鳅蛙和谐共生”、“稻、鳅、鱼、虾生态健康混养”等高效种养结合的新模式。
三、主推关键技术
(一)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综合作物布局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示范地点,结合自治区耕地质量提升和有机肥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和有机肥应用示范片,围绕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集中展示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
1、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鼓励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好氧发酵等技术的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逐步扩大商品有机肥料应用范围和替代数量,发展绿色农业;主要农作物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构建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
依据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印发宁夏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行动计划方案的通知》(宁农(牧)发〔2018〕1号)文件,施用粮食作物商品有机肥;依据《宁夏农作物配方施肥建议手册》,施用蔬菜商品有机肥。
“三减”示范区:必须施用符合标准NY525-2012的商品有机肥,并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试验”,具体参照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2018年有机肥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2、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巩固和深化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加大园艺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力争2018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引导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以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和小型配肥站为抓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测土到田、因土配方、按方配肥服务,推广个性化配肥技术;推广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积极发挥“宁夏农作物施肥决策专家智能化系统”的“PC端”和“触摸屏端”和“手机APP”作用,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银川市科学施肥管理大数据信息平台,以项目区25家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和25台智能配肥机为抓手,进行“互联网+智能配肥”,加快减量化施肥技术推广,推进科学施肥到田,加快化肥供给侧改革,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进一步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更新施肥配方和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发展。
3、推广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替代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智能水肥一体化等设备,选用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促进水肥一体下地,同时注意把握肥液浓度和施肥时间,并少量多次、现配现用、避免雨天喷施,滴灌先滴清水充满滴管再滴肥,以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附加值较高、用肥量较大的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开展试验示范,形成不同区域不同蔬菜、果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逐步向大田作物拓展。具体参照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2018年宁夏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实施方案》。
在蔬菜连作区推广应用含微生物、氨基酸、腐植酸等功能性增值肥料,克服连作障碍,如:锌腐酸复合肥、海藻酸增效剂及海藻酸尿素和禾谷素增效剂及禾谷素尿素等。能够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增强作物养分吸收;提高氮肥的稳定性,改变肥料在土壤中的释放、转化和移动过程,减少氨挥发损失和硝态氮淋失;改变肥料的结构性,延缓肥料的释放和转化速度。针对不同区域的菜地、果园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状况,选择推广适宜配方的复合中微肥。鼓励在粮食作物上推广应用无人机叶面施肥技术。
4、秸秆粉碎还田技术。重点推进示范区耕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建设,因地制宜推广以水稻秸秆留茬还田、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秸秆还田技术。涉及作物有玉米、水稻。
水稻采取机械收获,留茬高度在不超过40cm,配合撒施秸秆腐熟剂,及时进行秸秆灭茬粉碎;玉米采取机械收获粉碎,秸秆粉碎长度通常不超过5cm,秸秆在地表均匀覆盖,配施秸秆腐熟剂;及时机械深翻,翻深不低于25cm;深翻后及时灌溉。
蔬菜作物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具体参照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规程》。
5、绿肥种植技术。利用秋闲田光热和土地资源,推荐冬牧70复种翻田技术:适时收割前茬作物,进行精细化整地,9月上旬-10月上旬种植冬牧70黑麦,4月上中旬早灌第一水,5月初收获粉碎翻压入田,之后复种移栽水稻,中熟籽粒玉米、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或马铃薯。
6、土壤调理剂应用
水稻田在灌头水(灌水三分之一或一半)时将调理剂随水滴入田中;或将调理剂用水稀释15-20倍,在水稻播种前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土表,然后灌水。春播玉米田在玉米播种前将调理剂稀释15-20倍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土表,或将调理剂拌沙土均匀撒于土表,及时整地(旋耕为宜)。用量:盐碱较轻的田块每亩用1-2公斤;盐碱较重的田块每亩用2-3公斤。亩减少追施化肥1公斤以上。
7、肥料机械深施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
(二)病虫害“减药”技术
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综合服务站作用,加大统防统治力度,综合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减药增效
1、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坚决淘汰在当地对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病害表现出明显感病的品种,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同时,科学轮作,科学合理施肥、灌水及控制栽植密度,加强健身栽培,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减轻病虫害发生。
2、加强监测预报。各县(市)区在“三减”核心示范区,建立监测点,确定田间调查员,做好监测调查技术培训,开展规范调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田间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发生,指导适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出现盲目打药造成的农药浪费或防治不及时药效防效不好引起的用药量增加等情况发生。
3、大力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针对不同种类病虫害,积极采取耕翻、清除杂草和销毁秸秆等物理和农业措施,减少病虫源量。优先使用生物源、矿物源药剂及性诱剂、趋避剂、诱食剂等绿色防控药剂。
4、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病虫防治应杜绝使用克百威等高毒农药。针对不同病虫害的防治,优先选择特效、高效药剂,做到对症用药,以减少农药用量;对已产生抗药性需加大用量方能达到满意防效的药剂,要坚决淘汰,更换使用新药剂;指导对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延缓产生抗药性。
5、推广使用先进药械施药方法。病虫害防治应使用标准的悬挂式喷杆喷雾机及标准的喷头和喷头体,并按照作业标准喷雾防治,减少跑冒滴漏和喷雾不均。
6、严格遵照防治指标进行防治。各县(市)区根据“三减”核心示范区生产情况,结合当地药械、人工和所用农药等投入情况,科学制定防治指标,并指导合作社或农户严格遵照执行,坚决杜绝打“太平药”等过度防治现象。
(三)“减除草剂”主要技术意见
1、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施药机械。减除草剂最重要的措施是淘汰农户自制的不合格的落后喷杆喷雾机。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查看现有喷药设备情况,如不符合标准,建议更换符合国家标准认证的喷杆喷雾机。药械更换后的用除草剂用量要较常规用量减少20%左右。
2、更换使用标准喷头和喷头体。对暂时整机更换标准喷雾机有困难的合作组织或农户要更换使用高标准的喷头和喷头体。淘汰用铁丝、铁钉等通透过的喷头以及圆锥型喷头,喷杆式喷雾机必须使用扇型喷头。同车作业喷头要整批更换,必须保证新旧程度、流量标准、出产厂家一致。同时,喷雾机要安装压力表、三级过滤网和射流搅拌装置,提升施药水平。喷头更换后的用药量要较当地常规用药量减少10%以上。
3、实施科学合理的轮换制。各县(市)区应根据试验示范制定3~5套除草剂配方方案(主要除草剂成分应在杀草机理类型上有显著区别),在年季间轮换使用。示范区应建立除草剂轮换使用制度。
4、改进除草技术。(1)机械人工除草。对有机作物生产田,采取人工除草、机械铲趟除草,水田可采用纸膜覆盖除草。(2)全田施药改为苗带施药。玉米等旱田作物,可结合中耕,按垄距65cm,可采取苗带施药30~35cm。(3)科学合理选择使用除草剂及使用量。针对田间草相、土壤肥力、整地等情况,宣传推广使用安全、低用量、效果好的除草剂,科学制定除草剂配方,做到适时、适量用药,控制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把当地常规防治过量使用的农药减下来。(4)使用环保剂型除草剂。首选剂型为水剂、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5)采取苗后化学除草。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并保证除草效果的前提下,积极宣传指导采用苗后除草替代苗前土壤封闭除草。(6)水稻苗床推广使用新基质育苗,解决苗床除草问题。
四、成立银川市农业“三减”行动工作技术小组
在银川市农业三减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银川市农业“三减”行动工作技术小组。
组 长:王 丽 银川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副主任
副组长: 王翰霖 银川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成 员:侯小宁 银川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赵智明 银川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季 文 灵武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李广成 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生明 永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丁增伟 西夏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秦淑芳 兴庆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陈 斌 金凤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技术组职能:监督指导各县(市)区开展三减示范区创建开展工作,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土壤监测工作,确保银川市“三减”行动顺利实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