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部门文件

索 引 号:1164010031779585XH/2022-00039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成文日期:2022-03-04
责任部门: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2-03-24
名 称: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银川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图文解读』 图解:银川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银川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银川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专题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3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银川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银川市市场监管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抓手,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根本,坚持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智慧监管、协同监管的基本原则,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守安全底线,优化营商环境,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有力推进银川市“一高三化”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健全

紧紧围绕银川市“一高三化”发展,抢抓发展机遇,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推进各项改革重点工作落实。《银川市电梯使用安全条例》率先在电梯安全监管中实现地方立法。《关于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银川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工作的意见》《银川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银川市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实施方案》《银川市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案》《银川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等28项相关政策实施落地,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安排部署的市场监管重点工作,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大监管格局日趋完善。

二、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创造数量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375件,占全区的6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36件,为全区平均水平的近一倍。商标注册量达3.66万件,占全区的58%。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强,查办知识产权侵权案件182件,罚没款238.86万元,有效地震慑了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三、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充分发挥

标准化试点项目全面推进,6家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27家企业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出《银川市传统小吃技术规范 羊杂碎》和《银川市传统小吃技术规范 八宝茶》《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家政服务 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规范》等8项团体标准,《餐饮安全明厨亮灶建设及评价规范》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551家企业通过自我声明方式,发布2084项标准,涵盖4356种产品。统筹谋划质量发展工作,组织实施“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树标杆发挥政府质量奖导向作用,实现1家企业提名中国质量奖、5家企业荣获省级政府质量奖、3家企业获得市级政府质量奖。民生计量服务不断扩大,集贸市场、乡镇医疗机构计量器具免费检定2.76万台(件)。全市检验检测机构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保持具备检验检测的能力。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监督管理。提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发挥能源计量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检查重点用能企业和单位87家次,在落实银川市“十三五”节能双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底线更加稳固

全市5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在482个社区(村)设立专职(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882人,监管网络更加健全。加大抽查力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1719批次,合格率达到98%;抽检农产品1.38万批次,合格率达到98.04%,食品检验总量达到5.4份/千人,超出规划任务1.4份。“你送我检”年度快检总量超2万批次,连续3年为民办实事和施政承诺如期兑现。调查处置27起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时有效,处置率100%。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创建支持率、知晓率和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98.48%、77.27%和76.56%,达到创建标准。先后安全保障了300余次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中55万人次安全就餐。建成明厨亮灶餐饮单位9537家、食品快速检验室92家,查办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共计716起,罚没款966.04万元,破获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共24起,刑事拘留25人。

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完成101家医疗机构“双规范”创建任务。实施零售药店分级分类管理,推进执业药师配备,加强用药指导,回收处置家庭过期药品26.55吨。创建医疗器械经营示范企业43家。开展重点整治工作68次,立案496起,罚没款396.38万元。抽检2611批次,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100%。落实行刑衔接工作,移送刑事案件15起。安全接种疫苗498.8万支。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测哨点66家,实施监测通报机制和激励机制,监测哨点作用充分发挥。

突出特种设备重点环节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安全隐患4300余处,连续5年未发生致人死亡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持续推广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全市2.5万台电梯纳入电梯动态救援体系,电梯应急救援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大幅度提高。建成银川市液化石油气钢瓶电子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全市16.2万只气瓶的一瓶一码一档管理,构建全过程、多方位、可追溯的气瓶电子监管系统。

五、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持续规范

强化产品质量抽查,实现产品质量监管广域覆盖,抽检重点产品4500余批次,全市生产领域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运用大数据开展广告监测,监测广告1.78万条次,发现违法线索211条。知识产权、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查处广告违法案件54件,收缴罚款329.464万元。网络定向监测3万余次,实地核查1499次,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部门协作共治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663件,罚没款4599万元。

六、“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

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改革落实落地,形成了政府负责、16个市场监管领域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抽查事项清单、抽查工作细则,形成跨部门联合抽查工作机制。科学实施年度双随机抽查计划,监管方式改革落实落地。推进市场主体公示年度信息,企业年报公示率达到90%以上。2.9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清理长期不经营企业1.5万家,强制退出市场经营,提升市场主体质量和活力。管理指导7500户失信企业移出异常名录,重塑信用信息。加强抽查结果运用和归集录入,开展部门失信联合惩戒,发挥了信用监管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的效应。

七、消费环境建设全面加强

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了“放心消费在银川”创建和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消费投诉平台整合融合,12315(工商)、12365(质监)、12331(食药)、12358(物价)、12330(知识产权)实现“五线合一”,消费者维权更加便捷高效。处理调解各类诉求32.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68.9余万元。在全市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92家,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应用于消费调解,消费维权赔付先行处理消费纠纷291起,赔付总金额59.68万元。市场消费信心明显提升,消费环境持续改观。

第二章  “十四五”市场监管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十四五”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抉择和银川市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背景下,市场监管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重要意义

(一)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保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理念下,构建“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市场监管格局、推进市场监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解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盲点”问题具有重要推动、支撑作用。加快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鼓励行业制定更高水平自律标准,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激发创新活力,为银川市两个先行区建设夯基垒台。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放”的措施和效应不断释放,有效的“管”迫切要求市场监管切实履行职责,以“管得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纵深推进以分类监管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依托、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监管机制,实现“管出公平、管出质量”的综合治理目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大市场”体系要求市场监管严格落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作用,持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市场主体质和量的高速发展。

(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内在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商品质量与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期盼。在消费升级的新阶段,消费已经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从模仿型、大众化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性消费,从线下实体店消费转向网上消费,从国内消费拓展到境外消费,假冒伪劣、误导宣传、消费欺诈、假冒伪劣严重影响消费者消费信心。

二、“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

(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维护。当前,市场竞争领域仍呈现竞争意识滞后,利用技术优势、行业优势进行恶意竞争、排他性竞争、虚假宣传等,侵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售假冒伪劣行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市场经营主体诚信理念尚需进一步强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守法经营意识不强,不能够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欺诈消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三)市场监管治理能力建设亟待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技术涌现,跨界经营、线上线下融合等特点突出,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需要,包容审慎监管、分类分级监管、“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等亟待市场监管手段、方式的现代化。

(四)全社会参与共治局面需要进一步打造。依靠市场监管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体系特征,需要打破政府单一责任主体的监管格局,通过模式创新和制度重建,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媒体、公众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市场监管,共同致力于维护市场有序运转,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第三章  银川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十四五”重大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大力优化银川市营商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维护市场秩序,坚守安全底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质量政策和技术体系、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美丽新宁夏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一)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全面清理产品和服务的歧视性规定和准入条件,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突出治理侵权假冒、违法广告等突出问题,做到重拳出击、整治到底、震慑到位,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二)打造全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落实两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银川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工作的意见》。到“十四五”末,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长12%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以上,商标有效注册量年均增长13%以上。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整体改观。

(三)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坚持把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在市场监管的重要位置,持续提升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经营主体及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格局,构建渠道畅通、反应快捷、运作高效的消费维权新机制,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形成,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高。

(四)建设公正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管创新,“互联网+监管”全面应用于市场监管事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充分发挥信用监管联合惩戒作用,增强监管的威慑力,提高市场违规成本,做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

民生、关注民情,通过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持依法监管。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于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依法依规实施公平公正监管,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三)坚持智慧监管。准确把握银川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主体发展规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市场监管手段,构建智慧监管网络,推动“互联网+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智能化水平。

(四)坚持协同监管。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推动传统监管方式向跨区域、全链条监管转变,加快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信息标准化,切实打通“信息孤岛”,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整体成效。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1.加强网络市场监管。依法开展网络市场监管,督促指导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原则,充分发挥网络交易监管技术应用,对网络交易平台及经营者进行日常监测与定向监测,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并及时发布消费预警。联合、协助相关部门适时开展网络市场及有关服务的执法检查工作,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组织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虚假促销等违法行为的治理,不断净化网络交易市场环境。

2.进一步提升广告监管效能。科学指导广告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广告产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展专业化的特色广告业务,不断提高中小微广告企业市场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公益广告服务。建设和完善公益广告作品库,促进公益广告作品资源和数据互通共享、监督管理高效便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广告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组织做好广告业统计调查,引导广告企业积极开展公益广告宣传;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骨干广告企业,年经营额超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广告经营单位每年新增4家,到2025年实现新增20家。加强广告监管维护竞争秩序。全面开展各类媒介广告发布情况监测,建立健全广告监测制度,完善监测措施;突出重点监管领域,加强药品、保健食品等广告的监督检查;强化广告协同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广告,维护广告宣传正确导向。

3.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履行技术把关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管责任,推动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持续开展特种设备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建立完善“常态化+双随机”监管模式,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设备检查频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增强信息化应用,督促指导企业利用“宁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建立设备管理电子档案,重点使用单位开户率100%。加快推进气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气瓶充装信息化平台(仅限易燃有毒气体充装)建设覆盖率100%。2个县(市)区开展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6个县(市)区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试点工作。大力推进电梯责任保险,推广电梯无纸化维保模式,逐步实现维保全过程数据化、无纸化、可追溯。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督促指导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电梯96333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推广“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督促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努力提升特种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4.加强价格监管执法。紧紧围绕社会反映强烈的价格收费热点问题,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大民生领域日常价格监管力度。以房地产销售、教育、医疗、经营性停车场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为监管重点,依法查处不明码标价、价格欺诈、在标价外加价或收取未予标明费用等的价格违法行为。及时处理群众投诉举报,价格举报投诉办结率95%以上。妥善应对处理舆论热点价格事件,通过门户网站或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提醒告诫书,扎实开展市场价格巡查检查,严厉查处和打击市场价格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重点领域市场价格监管力度。落实价格调控监管政策措施和降费减负政策,强化市场价费专项整治,组织开展涉企收费、公用事业价格、商品房、教育、医疗、机动车停放服务等领域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依法严查市场主体价格欺诈、串通定价、哄抬价格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5.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积极履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职责,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的部门协作与配合,突出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以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为重点,重点打击市场混淆、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集中力量查处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严格查处经营者有奖销售、价格促销、免费试用等促销行为中的违规行为,严格规范直销企业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以查处公用企业和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为重点,多渠道发现反不正当竞争案件线索,力争在不正当竞争案件查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加强供水、供电、供气等优势地位行业监管,查处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打击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等领域限制竞争行为,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加强跨部门执法联动和重大案件联办,加大对侵权假冒窝点和源头的打击和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两法”衔接机制,强化刑事打击和司法保护,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建立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侵权假冒违法线索发现、收集能力,对消费者投诉举报、社会舆情曝光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风险评估,确定打击侵权假冒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市场。深入开展对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互联网侵权假冒等区域治理,加大对侵权假冒案件多发市场及事关百姓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防疫用品等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对商标专用权、地理标志保护,加强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和打击假冒专利行为,切实阻断侵权假冒商品产供销利益链条。

7.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和计量认证的支撑作用。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框架下,建立适用银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引领规范作用。大力实施服务标准化品牌化行动,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完善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培育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持培训扶持与鼓励发展并进,拓展养老、物流等多领域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创建,树立行业标杆,带动行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力争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以上,自治区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5个以上。完善民生计量服务保障。开展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加强制造、销售和使用的计量器具监管,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维护市场计量秩序。配合节能主管部门推进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开展能源计量和能效标识监管,提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的证明作用。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认证,参与节能、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和质量、环境、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筑牢质量品牌提升基础。加强对认证机构、获证企业及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认证市场秩序。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推动检验检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8.努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在知识产权重点区域、领域和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严查严惩侵犯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强化民事司法保护,完善仲裁、人民调解及诉调对接机制。提高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的办案效率和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代理行为。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促进知识产权运用,鼓励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入股企业或创办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的财富价值。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开展质押融资,拓展融资渠道。持续开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枸杞、灵武长枣等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培育工作。继续推行知识产权扶助政策,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建设银川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逐步完善全市知识产权人才库,以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等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为重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人才支撑。畅通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投诉举报渠道。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和信息沟通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治理。

(二)加强消费环境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1.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修编市长质量管理奖评选制度,不断完善评选制度,促升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培养企业质量领军人才。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以九大产业为重点行业,以产业集聚区、专业特色小镇、专项产品园区等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文教体育用品、食品相关产品等产品专项检查和抽检,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强信用信息公示,实施联合惩戒。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证后监管,督促企业持续保持获证条件。突出重点消费品的监管,推动建立覆盖主要社区、乡镇和学校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系统采集产品风险和伤害信息,及时发布消费预警和风险通报,开展区域性质量问题集中整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降低产品安全风险。开展“全国质量强市(县)示范城市”和“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活动。

2.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拓展消费维权“五进”、绿色通道等基层维权网络,便利群众维权。严格落实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线上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制度。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维权服务点电子公示牌等多种形式公开投诉产品和服务信息。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曝光力度。抓好放心消费创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消费者维权制度建设,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消费争议和监督执法合作机制,构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广大消费者、企业主体共同参与的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以放心消费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围绕提升改善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努力发挥放心消费创建在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方面的作用促进全市 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3.严厉打击传销。坚持动态监管、严厉打击、有效遏制相统一,扎实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构建科学严密的传销防控体系。打击线上、线下传销活动。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和防范,强化防范传销宣传教育。加强对网络传销的查处,遏制网络传销蔓延势头。加强对新形势新业态下新型传销的研判,强化风险预警和指导防范。强化直销企业监管,创新直销监管方式,促进企业规范经营。

(三)推动执法体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情况,每年度开展权责清单动态调整;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工作;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普遍实行顾问律师制度,大力提升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取证率均保持在100%,法制核审人员达到或接近考核规定比例。深入持久开展“八五”普法。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修订完善“四清单一办法”工作制度,不断深化普法宣传“八进”活动,坚持“送法下乡”,扩大政务新媒体“互联网+普法”覆盖面。加大市场监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力度,执法人员参加庭审旁听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不断提高普法依治治理宣传效果,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信息公示强制力。落实公示信息责任主体,应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宁夏),增强企业自主年报意识,注重企业信用信息,市场主体年报数据质量和覆盖率稳步提高。优化企业信用信息约束机制,将企业失信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失信行为直接责任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加大企业信用信息抽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企业信用修复、长期不经营企业清理等工作力度,推动企业诚信经营。

3.深化监管方式及改革。构建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形成执法联动响应及失信约束的局面,达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建设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加强清单动态管理,跨部门联合抽查全覆盖抽查事项,抽查流程严格规范。科学制定抽查计划,合理确定抽查比例,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提高监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归集至企业名下,公开率和归集率达到100%。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针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强化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强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信用风险研判,有效推动监管关口从重事后处罚惩戒向重事前信用风险防范转变。推行市场监管业务智慧化应用,依托自治区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建设,主动融入“全区一张网”智慧监管。推行“互联网+监管”等信息化技术,促进联合监管和协同监管,推动实现整体协同监管。

4.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进我市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建立制定部门优化内部审查机制,严格履行审查程序,切实提高审查质量,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坚持存量清理与增量审查并重,在完善规则、优化机制、强化监督、提高能力上持续发力,为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业务培训,加强审查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定期工作交流制度,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提升审查工作能力和水平。

5.打造高素质市场监管队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面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市场监管干部队伍。坚持依法办事、秉公执法、严格执法,落实学法用法考评机制,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库,组织开展执法业务培训,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和监管能力。加强执法装备配备,合理保障基层装备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现代科技手段在执法办案过程的应用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市场监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和统筹,按年度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保障,确保各项目标落实到位。

(二)注重工作协调。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增强要素保障,形成工作合力,运用创新性思维、改革性举措,全面落实规划任务。

(三)强化督查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建立动态监测、总结评估制度,每年向市政府报送规划实施情况报告、总结规划实施进展、提出推进规划实施建议。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部署和绩效考核范畴,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