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640100-122/2019-00117 发布日期:2019-08-30
发布机构: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应急协调科
名 称: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146号《关于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146号《关于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提案的答复

杨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综合执法局及各县(市)区政府联合办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5月22日召开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度自治区银川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我局食品协调与抽检监测科负责主办,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科、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餐饮安全监管科负责协办。办理过程中,于8月30日与您电话沟通,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经马少红局长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监管执法力量薄弱。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在40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基础上,招录了26名食品专业人员,但面对全市27066家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数量与监管队伍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基层一线,加之监管人员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技术支撑手段缺乏,发现问题和隐患的能力不足,问题整改和隐患消除监督指导不够到位,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存在,已严重制约了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基础的稳固。

2.检验检测能力有限。银川市是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唯一没有本级食品专门检验检测机构的城市,市药品公共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食品检验检测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检验检测项目范围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监管和风险监测要求,确实制约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

3.追溯机制不够完善,外来食品安全准入存在漏洞。食品安全监管链条还不完整,在乡镇(街道)设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监管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食品追溯体系不完善,追溯系统分散、链条断层、覆盖面不够,离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要求相差甚远。

外来食品的市场准入上,把控不严。尤其是食用农产品,

由于受检验检测能力的限制,根本无法做到前置把关,后续处置措施和手段又不够硬,安全隐患和漏洞存在。

4.处罚力度不够,激励机制缺失。从事食品安全的监管人员权责不对等,晋升空间狭窄,责任重大,风险极大,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工作被动应付,隐患排查不深入,深层次问题发现不了,制约了监管基础的稳固。食品安全专业执法队伍不够稳定,专业水平不高,职业化检查员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法律法规掌握不够,自由裁量权约束机制不严谨,加之仍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还不够严,力度不够大,震慑力度警示度不够。

5.监管存在盲区。食用农产品是食品安全监管环节中最主要的风险隐患。目前,全区食用农产品监管还存在环节不清,职能交叉的现状,新的监管职能划转中又没有涉及。加之全区还没有建立食用农产品统一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各地要求不一,没有形成有效源头监管机制。以市级政府或部门出台食用农产品准入准出制度和政策,势必造成外省或外县市食用农产品进入本辖区市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涉及市场秩序和农业产业政策等。

6.学校周边食品安全令人堪忧。校园周边食品小商贩、小食杂店违法违规食品存在,食品经营环节安全制度落实时好时坏,尤其是“五毛”食品、辣条食品,来源不明,追溯台账制度不落实,安全隐患整改不彻底,消除不及时,影响了我市食

品安全满意度提升。

二、对策及效果

1.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按照政府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法律要求以及银川市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意见规定,2018年,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强化了市、县、乡(街道)三级政府协调监管机制,形成区、市、县、乡、村五级食品监管网络,实现城乡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

在全市共设立38个市场监管所,划分206个监管网格片区,并实行三级层级责任管理,各基层网格监管人员以“四定”原则对网格内食品安全工作履职尽责,实现了“监管责任网格化、监管执法痕迹化、层级管理规范化”的食品安全上下联动的监管模式。各县(市)区全部建立食安委及食安办,全市乡镇(街道)按要求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建立社区(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制度,目前,在全市247个社区居委会、281个村民委员会配备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882名,有效延伸了监管触角。

2.检验检测实现全覆盖。以靶向监管为要求,加大食品监督抽检力度,实现重点品种、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全覆盖。2018年,全市完成食品监督抽样检验12235批次,其中:国家抽检任务1091批次;自治区抽检任务1379批次;市级抽检任务6591批次;县级抽检任务3174批次。在市级抽检任务中,市市场监管局完成5532批次,市农业农村局完成1059批次,覆盖了全市食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餐饮环节、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合格率达到99.43%。全市食品检验量已经达到5.5份/千人,其中,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检验量达到3.4份/千人。

3.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台帐,落实主体责任。依托自治区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指挥中心,建设完成31家重要产品追溯示范企业,对全市肉菜追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实现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追溯。截至目前,已升级改造完成188个节点,其中批发市场5个、屠宰场3个、配送中心7个、超市38个、标准化菜市场7个、直销店58个、团体采购单位40个、生鲜流动直通车30个,全面实现轻资产、主体二维码追溯。

建立了溯源系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食品出厂检验、索证验票、购销台账记录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覆盖乡、村的监管链条体系,达到全市食品安全无盲区,监管无空白、无断层。“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查、责任可追究”的食品安全追溯责任链条体系已建立起来。

4.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2019年,市场监管系统重点推进了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建好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逐步在基层乡镇设立食品安全办公室,设立专管员,在村(社区)设立协管员。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将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同时坚持多渠道、多形式、重质量、求实效的教育培训,加快充实监管工作所需业务知识,不断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在党政同责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激励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有贡献的单位实施一定奖励政策,对从事监管工作的人员在职务、职级晋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宽泛的晋升空间和渠道,激励和稳定监管队伍。

5.统一全区食用农产品准入准出制度。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向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建议调整全区食用农产品监管部门职能(编办发文),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职责,解决监管衔接和责任落实上的问题;加快研究制定全区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统一监管模式,加强源头监管,严格管控农药兽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构建全区统一规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强化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监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2019年,先后印发了《关于校园周边相关商品专项检查的通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严惩处专项行动》,对学校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以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小商店为主要对象,以“三无”食品、“五毛食品”、辣条等儿童食品为重点,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

一是开展春季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以校园周边的小商店、食杂店、文具店、书店、音像店等各类经营主体为重点,严厉查处经销过期、变质和来源不明的食品。

二是集中清查“3·15”曝光的问题辣条。针对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辣条问题,我局以曝光的四家企业生产“虾扯蛋辣条”和“亲嘴板筋”产品为重点,以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销售店、各类食品批发户、商场超市、以及生产加工小作坊为重点区域,特别是对银川东环批发市场进行了多次检查,加大了源头排查力度。共下架封存问题辣条25公斤,下架其他品牌辣条786公斤,抽样送检7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三是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5月-6月,市市场监管局集中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严惩处专项行动》,检查食品经营者是否对照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行为“七个必须,七个严禁”,对自身食品经营行为进行自查;检查校园周边小食品经营店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超范围经营,全面清理无证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检查小食品经营店是否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查验记录等义务,是否建立进销货台账,是否按规定每月进行装订;检查食品经营户是否销售过期、变质、“山寨”、来源不明的“五毛”食品等,严厉打击制售“三无”劣质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开展食品安全进课堂活动。我局先后在银川市实验小学、唐徕小学、金凤区二十一小学等辖区学校开展食品安全“你送我检”进课堂活动,执法人员用课件图片的形式将假冒伪劣食品,尤其是3·15晚会曝光的问题辣条的制作加工过程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用实例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安全习惯,不到无证食品经营单位消费,自觉抵制校园周边出售的“五毛钱”“三无”等假冒伪劣食品,不断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扎实开展学校食堂检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学校660所,其中托幼机构347所、中小学293所、高等学校17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2019年,在学校食堂原有的视频厨房基础上,大力推进学校食堂4D厨房建设,力求实现所有学校食堂达到4D厨房标准。对735家证照齐全的校外学生托管机构(小饭桌)名单统一向社会各界进行公示,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持证的小饭桌就餐,倒逼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小饭桌自动关停倒闭。

六是规范校园周边食品流动摊贩。城管部门针对辖区学校分布情况和学生上下学时间段,安排城管执法人员在校园周边定点值守,对违规占道经营和兜售“三无”产品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或取缔。对“初犯者”进行引导教育,告知其行为的错误及危害,引导其到达指定经营地点经营售卖,对“老赖”等多次劝导教育无果的,对其经营工具进行暂扣和处罚。教育部门每年联合市场监管、卫计、城管、公安、文广等部门,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不少于两次的专项检查,有效维护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7.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管。一是统一规范。为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进一步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制定了《银川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监管重点区域。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五统一”:即统一了获证小作坊管理台账(原辅材料采购验收、使用台账,清洗消毒记录台帐,食品生产加工记录台帐、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食品批发销售记录、生产加工废弃物处置记录、不合格食品召回记录);统一了证照公示栏;统一了食品小作坊六项管理制度(生产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原辅料采购验收及索证索票制度、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和加工废弃物处置制度);统一了质量安全承诺书、统一了巡查、回访检查表。通过“五统一”的实施,督促小作坊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引导小作坊依法生产经营并做好相关记录,按照规定保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资料,确保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二是监督检查全覆盖。制定了《2019年度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检查计划》和《银川市生产加工小作坊小经营店登记管理和食品小摊点备案管理实施方案》,对银川市1338家食品加工小作坊明确了监管频次、监管时间及监管人员,确保监督检查无遗漏、有重点、全覆盖。三是典型带动。为推进食品加工小作坊集中区建设,我们从技术层面制定出台了《银川市传统小吃技术规范 羊杂碎》团体标准,积极指导灵武市、金凤区政府开展羊杂碎集中清洗加工集中区和金凤区小作坊集中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经过努力,目前灵武市羊杂碎集中区入住26户小作坊、金凤小作坊集中区入住13户。羊杂碎集中区小作坊通过整改,形成特色。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监管,而且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四是齐抓共管。针对一些无证照小作坊在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利用闲置民房等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卫生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制定了《食品生产领域存在突出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工作方案》,要求各县(市)局、各分局要积极发挥街道、社区、乡镇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作用,对摸排中发现无证、无照的“黑作坊”,及时向辖区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形成部门联动,联合查处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形势的好转。

随着银川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的深入推进(下称“双安双创”),我市按照“双安双创”的目标和措施要求,对标对表,通过夯实基础,完善链条,补齐短板,先后出台《关于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银川市食品安全约谈办法》,实施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期绩效评估,获得83.89分的好成绩。全市三区两县一市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进一步稳固,监管链条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830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