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 640100-126/2020-00070 | 发布日期: | 2020-05-08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综合核算科 |
名 称: | 回升基础待夯实 化危为机需加力 —2020年一季度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执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同舟共济、快速行动,紧紧围绕“一高三化”目标要求,抢时间抢进度,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当前,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一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但下降态势尚未扭转,在化危为机中统筹实现双胜利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一、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5.18亿元,同比下降4.9%(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08.13亿元,同比下降2.8%,全国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1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163.28亿元,同比下降8.4%;第三产业增加值242.19亿元,同比下降2.5%。
——规模以上工业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同比下降3.6%(全区同比增长0.6%,全国同比下降8.4%)。
——固定资产投资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0.6%(全区同比下降11.7%,全国同比下降16.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2亿元,同比下降17.6%(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84亿元,同比下降16.5%,全国同比下降19.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据市财政局统计,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0亿元,同比下降23.7%,降幅比1-2月份扩大4.1个百分点(不含宁东24.26亿元,下降25.3%,降幅比1-2月份扩大9.0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统计,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5元,同比下降4.3%(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7元,同比下降5.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同比增长0.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统计,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4元,同比下降2.9%(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6元,同比下降2.9%;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同比增长0.9%)。
二、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特点
一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下滑,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从先行指标看,3月份,全区制造业PMI呈现“V”形反转,为57.3%,比上月回升26.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发用电量分别增长6.2%和3.4%,增幅较1-2月份提高2.4个和0.8个百分点。从初显积极变化的多项指标看:工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长19.2%,高于全市22.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逆势增长。一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中的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增长13.1%,高于全市16.7个百分点。其中单晶硅增长18.1%,集成电路圆片增长51.5%。经开区着力推进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主导产业发展,力争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一季度实现15.7%的高速增长。投资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消费中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当月增长高达29.1%,高于全市消费增速46.7个百分点。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呈以下特点:
——农业生产有序推进。春耕备耕物资储备充足。全市共储备主要粮食作物种子22万吨,各类化肥4.1万吨,投入各类农业机械2.8万台(套)。不误农时开展春耕春播。全市多措并举确保防疫、春耕两不误,适时根据防控情况量身定制春耕生产,确保疫情期间应播尽播,全市完成小麦播种面积 11.56万亩。农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全市供港(供外)蔬菜生产企业39家,基地52个。目前,37家供港蔬菜企业、49个生产基地已复工复产,复工率95%。
——工业运行初显好转。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通过落实惠企政策、调整工作机制、主动服务促复工复产,为全市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创造了条件。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降幅比1-2月收窄1.8个百分点,3月增加值环比增长23.7%。疫情之下,国有控股企业受影响程度小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全市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1%,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3%。全市行业增长面为37.5%。其中,重点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当月增加值降幅环比收窄49.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加值增长9.8%,比1-2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3月份,全市停产企业(39户)数量大幅下降,比2月份减少95户。产销衔接好于上月。一季度,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9%,高于1-2月2.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全市抢抓复工复产的关键节点,推进项目集中开工。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较1-2月份收窄4.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0.6%,3月环比增速2.6倍。其中:建设项目投资下降29.2%,降幅较1-2月份收窄7.9个百分点。房地产增速稳定,同比增长9.7%。基础设施投资由负转正,同比增长5.0%,比1-2月份提高30.1个百分点。中小项目量额双增。一季度,全市有工作量的亿元以下投资项目共218个,较去年同期增加59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43.1%,拉动全市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缓慢回升。零售额降幅收窄。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5.76亿元,同比下降22.7%,降幅比1-2月份收窄2.3个百分点,3月当月增速同比下降17.8%,降幅比1-2月份收窄7.2个百分点。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居民生活必需品快速增长。一季度,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0.7%。全市限额以上企业药品销售快速增长,增速高达21.6%。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连续破位下行和疫情抑制需求等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呈现出“零涨三跌三搁浅”特点,全市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同比下降16.1%。大宗耐用消费品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38.1%,建材下降73.9%,家具下降90.3%,家电下降46.3%。
——财政减收增支明显。疫情以来,全市巩固减税降费成效,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减收增支明显。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3.7%(不含宁东下降2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32.6%(不含宁东下降31.6%),此种情况下,全市保障重点领域力度不减,部分社会保障性支出大幅增长。其中,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同比增长1.7倍,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3%。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样是前所未有。虽然要客观看待一季度增速,不能和常规年份简单比较,但疫情之下暴露出支撑全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仍有欠缺,保持平稳增长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尤其在一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还比较突出,全市经济将迎来一个挑战趋多的发展阶段。当前,克服各种矛盾,防范各类风险隐患,着重关注巩固和保持经济增长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尤为迫切。
(一)指标优势不明显县区差异大。一季度,全市除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和城镇收入增速居全区五地市第一外,其他经济指标站位并不靠前。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四、投资增速、社消增速居第五,基础指标增速不高,对全市GDP形成负向拉动。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主要受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4.8%,同比下降0.3%)影响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受工业、建筑业负增长影响下降8.4%,下拉全市GDP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2.5%,下拉全市GDP1.4个百分点,三产中仅金融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增长。从县区看,西夏区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分别增长1.7%和5.0%);永宁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3.1%);金凤区和西夏区规上工业增速实现正增长(大口径分别增长9.6%和5.4%)。
(二)工业回升基础仍不稳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受市场需求不足、原材料短缺、开工率较低等因素影响,一季度,356户规上企业中129家企业产值实现累计增长,企业产值增长面较低,仅为36.2%。187户企业(不含停产)产值下降,累计减少产值59.39亿元;停产企业39户,累计减少产值13.65亿元,停减产面63.5%,停减产企业影响全市产值增速15.9个百分点。全市企业亏损面扩大。2月末,规上企业中亏损企业169户,亏损面47.5%,同比扩大1.7个百分点。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复工复产未恢复正常,但用工、折旧等成本刚性支出不减。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9.2元,同比增加1.23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45亿元,同比下降5.6%(同期增长14.3%)。PPI继续下行。工业生产供需两端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两个月下降(同比下降1.81%),降幅比1-2月扩大1.03个百分点。
(三)有效投资接续增长乏力。虽然一季度全市投资降幅收窄,但由于项目建设涉及的材料运输、务工人员返岗、以及施工现场防疫措施等必要条件仍然受到疫情管制措施影响,全市投资项目复工进展缓慢,不能形成有效投资量,和去年同期相比,降幅扩大8.2个百分点。产业行业投资困顿。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下降40.8%、25.7%和14.2%。占全市投资比重(49.0%)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5.7%,下拉全市投资增速13.5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投资支撑不足。一季度,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共124个,较去年同期减少34个,完成投资额同比下降35.3%,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8.5%。其中,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个数较去年同期减少8个,完成投资额较去年同期下降29.5%,占全市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为44.3%。基础设施投资有效带动不强。一季度,虽然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0%,但占比不高,为10.4%,拉动全市投资0.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小幅下降。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1.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1.6%,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难度较大。传统百货、卖场经营状况堪忧。受疫情影响,商业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等传统百货零售企业,人流不畅消费不旺。一季度,全市五家大型百货商场(新华百货、王府井百货、国芳百货、万达百货、王府井奥莱)一季度实现零售额下降50.5%,其中3月份实现零售额下降63.6%;全市三家大型电器销售企业(东桥家电、国美电器、苏宁易购)一季度实现零售额下降45.3%,其中3月份实现零售额下降50.1%。企业经营后续压力较大。表现在营业收入明显降低的情况下,企业各方面固定成本不降,资金周转压力明显,小微企业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消费预期需精准把握。虽然疫情之后可能出现消费补偿心理,或出现短期报复性消费,但反弹预计有限。同时,在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消费者刚性支出不减,一定程度上会压缩消费需求。此外,国际油价下跌直接导致国内原油价格及下游产品价格联动走低,全市成品油市场量增价降,重点商品汽车等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20.4个百分点,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稳定。
(五)稳就业增收入任务艰巨。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50人,同比下降36.0%,降幅比1-2月份扩大3.0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0万人,同比下降12.8%,降幅比1-2月份收窄71.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3%,比2月末增加0.04个百分点,全市就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收入增长面临困难,受提前发放2020年工资项目挤占今年增收空间、疫情导致从业时间减少、农产品销量下降等影响,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2.9%。构成核算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四个行业工资总额增速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两个行业分别下降3.5%和3.0%。
四、下一步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调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对策略的关键时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要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把可借之力、可乘之势用足用好,集中精力,把各项决策部署、举措落实落细,充分发挥政策在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的重要作用。下阶段,克服危机、化危为机,增强全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加大发展韧性,奋力赶超,弥补损失尤为紧迫。要全力抓好重点工作,抓紧抓实经济运行调度,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以更高站位、更大作为,奋力在全区各项事业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作好表率,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围绕经济指标增速提升,发挥部门县区支撑作用。一是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压实压牢责任,避免出现疫情之下大势如此的被动心态,破除经济总量大,增长不易的固有思维。做到每项工作计划都要有人严管,每个项目建设都要有人督查落实,要查漏补缺,力争二季度全市经济有更大上升空间。二是各县(市)区要增强创先争优的意识。银川市各项指标的优异表现要以各县(市)区的优异表现为基础,各县区要树立发挥“九牛爬坡,各个出力”的意识和精神,厉兵秣马再出发,不仅在总量上实现跨越,更要在速度上进位争先,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承载银川担当。
(二)围绕实体经济运行调度,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恢复企业生产秩序,千方百计稳定工业运行。紧盯复工不复产、复产不达产等问题,抓好各项支持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政策落实,积极为正常生产做好服务。二是聚焦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抓好达产增效。切实完善包抓举措,加强各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及时为企业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三是以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平台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以数字技术助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向数字化转型,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四是聚焦县(市)区、工业园区,抓好基本面稳定。加强县(市)区、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任务落实。充分发挥综合奖补、财政纾困等作用,支持县(市)区、工业园区优势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
(三)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发挥投资驾辕之马作用。一是继续发挥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包抓和工作专班机制作用。聚焦加快推动银川都市圈重点项目等工程,一项一策,一线跟进,力促项目早开工、快推进。二是把握新基建机遇释放新动能。加大数字新基建的建设的力度,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把重大民生等基础建设工程作为稳定全市投资的举措之一。积极谋划一批基础设施等补短板项目、民生保障重大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要素支持,在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同时稳定全市投资。四是压实责任,做好项目储备扩大有效投资。各县(市)区在谋项目、推项目、抓招商、优环境上要有新举措,要抓好中央资金谋划争取工作,抓好“十四五”项目谋划工作,加强项目储备,深度挖掘重大项目潜力。
(四)围绕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多措并举激发活力。一是积极推进落实自治区《2020年商务领域应对疫情影响扩大消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出台加快发展全市“夜经济”实施方案,创新和丰富夜间消费供给,使夜间经济成为激发全市消费升级的新增长点,推进全市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二是稳定大宗商品销售,拓展汽车消费空间。出台与我市实际相配套的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激发首购意愿,提升换购意向,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全市汽车消费。三是培育新型消费。针对疫情激发的云端消费,推进全市商超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发展,鼓励实体零售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普及应用。四是结合各县(市)区实际,综合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科学研判,面向特定群体、特定商品、特定领域推出各类消费券、购物券、优惠券,促进人气回升和消费回补。
(五)围绕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做好民生兜底保障。一是要做到减负政策提速,稳岗政策提标。二是要瞄准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保证农民工外出有序有力,留下有岗有业,扎根乡村创业的举措更有针对性。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三是兜牢底线,为困难失业群体保生活强援助。四是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以目标为基础,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重点关注发放节点,充分发挥内生动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提速增质。加大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扶持,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的扶持,多渠道保障和改善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高于社会平均增长水平,从而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