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 640100-126/2020-00244 | 发布日期: | 2020-07-28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综合科 |
名 称: | 防控发展两不误 服务业复苏向好 ——上半年银川市服务业运行分析 |
上半年,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各项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持续推进,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加快复苏。全市服务业触底反弹,八成行业降幅收窄,重点领域贡献突出,但部分行业复苏缓慢,下阶段需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服务业稳中提速,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一、全市服务业运行特点
(一)支撑拉动作用较强。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5.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4%,由负转正,增速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0.3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2.9个百分点,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五地市中居第四位。从占比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41.9:56.1,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比重14.2个百分点。从拉动看,服务业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在服务业强劲带动下,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负转正,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二)重点领域贡献突出。上半年,在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带动下,全市服务业七大行业中,有三大行业增加值保持正增长。其中,金融业同比增长3.2%;房地产业同比增长6.6%;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4.3%。上述三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服务业的比重达49.8%,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2.1个百分点。
(三)八成行业回升明显。上半年,全市服务业七大行业中,有六大行业明显回升。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较一季度提升12.7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一季度提升0.2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9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1.0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4个百分点。
(四)商品房销售市场加快复苏。上半年,在各项扶持政策和开发商多项购房优惠活动的影响下,新一波购房热潮来袭,被疫情抑制的购房需求得到释放,商品房销售市场加快复苏。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7.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9%,由负转正,较一季度提升59.1个百分点,比1-5月提升14.6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看,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3%,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0.6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投资支撑明显。上半年,全市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强势崛起。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0.7倍,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坚力量。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占全市投资比重达56.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4倍,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0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1.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0倍,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部分行业企稳回升慢。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公务和商务会议、婚宴、聚会聚餐、旅游人数等大幅减少,对全市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等行业冲击巨大 。上半年,虽然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住宿餐饮业增加值降幅均明显收窄,但仍呈现两位数下降。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2%,拉低服务业增速1.1个百分点。从核算用基础数据看,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速分别同比下降10.9%和8.4%,比去年同期回落5.9和19.8个百分点。从限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类值看,占批发业销售额49.9%的石油及制品类增速同比下降31.0%,比去年同期回落35.6个百分点;占零售业销售额37.2%的汽车类增速同比下降17.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8.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5%,拉低服务业增速0.6个百分点。从核算用基础数据看,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速分别同比下降45.5%和20.6%,比去年同期回落57.0和33.5个百分点。
(二)非营利性服务业拉动作用弱。按照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方案,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指标由财政八项支出改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增速。从占比看,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31.6%,在服务业七大行业中占比最大。上半年,上述4个行业的工资总额增速虽有所提升,但是提升幅度较小,尤其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仍为下降(-2.2%),非营利性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的贡献有限,拉低服务业增速0.02个百分点。
(三)规模以上服务业恢复进度慢。受疫情影响,规模以上服务业部分行业恢复较慢。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24户,完成营业收入64.42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4个百分点。从门类看,10个行业门类中,仅3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且2个门类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6.4%、3.9%和3.4%。从大类看,27个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大类营业收入下降,12个行业大类降幅在20%以上。
(四)县(市)区服务业发展差异大。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不同等影响,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程度不一。从占比看,上半年,兴庆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最高(45.3%),其他县区由高到低依次是金凤区(23.1%)、西夏区(10.9%)、贺兰县(7.9%)、灵武市(6.9%)和永宁县(5.9%)。从增速看,上半年,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三升三降”。其中,贺兰县、永宁县和兴庆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同比增长4.1%、2.9%和0.9%;金凤区、西夏区、灵武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同比下降0.5%、0.7%和4.0%。增速最高的贺兰县比最低的灵武市高出8.1个百分点,县(市)区发展差异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发展虽整体向好,但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看,疫情影响仍然存在,不少复工企业受订单较少、成本增加、融资困难、原材料供应受限等影响,复工不达产、不达效的情况比较突出,部分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下阶段需采取一揽子强有力措施推动服务业稳中提速,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一)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一是在战略层面保持定力,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协调、配合有力,向着全年既定目标持续发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全面实施后,服务业核算用基础数据与发改、人社、工信、商务、金融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各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推动全市服务业全面企稳回升。二是在战术层面上,各职能部门要对标对表全年目标任务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加强调查研究、深刻分析增长动力不足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追赶方案,把握工作节奏,精准施策,紧盯短板弱项持续发力。
(二)深挖潜力,激发活力。一是在优势行业深挖潜力。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在葡萄酒产业、休闲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深挖潜力。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棘手问题,发扬“店小二”精神,当好企业发展的“服务员”、“保育员”,确保各项惠企稳企政策直达企业、落地见效。二是在复苏缓慢行业激发活力。受疫情影响,全市复苏缓慢的行业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具有人口集聚特征的服务行业上,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市民如惊弓之鸟而大幅减少相关需求和消费预期,即使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一段时期内,对此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很难快速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建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疫情防控的监督管理工作,增强市民对此类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信心,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从而有效激发复苏缓慢行业的发展活力。同时,此类行业集聚了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行业本身存在着资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企业规模小等特征。但这些行业就业门槛低,人员需求多,是吸纳低技能失业者的中坚力量,是“保就业”的重要载体。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开展服务业企业的复工复产管理工作,持续落实好税费优惠、纳规奖补及临时性和差别化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加大解难纡困扶持政策的落地见效工作力度,帮助企业快速恢复运营、减少生存压力,降低破产风险,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
(三)举措得力,增强动力。一是推动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我市服务业内部发展结构,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当下要集中精力,紧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抢抓新机遇,抢占新市场,激发服务业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我市服务业转型步伐,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监管力度,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推动现有服务业单位转型升级,特别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将有发展潜质企业纳规入库,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夯实我市服务业整体实力。二是全面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积极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商贸、金融、物流、医疗、教育、娱乐、文化、旅游、居住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力促服务业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壮大。从上半年服务业核算七大行业看,占全市服务业比重7.6%、占营利性服务业比重44%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69亿元,同比增长14.7%,是服务业核算19个大类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行业大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行各业面临一场大考,能抵御风险、逆境前行的产业,充分体现了该类产业自身的发展优势。建议相关部门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疫情而催生的网络直播、网络带货、马路经济、地摊经济等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让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断发展壮大我市服务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