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 640100-126/2021-00279 | 发布日期: | 2021-07-26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工业科 |
名 称: | 步步为营 拾级而上 奋力推进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上半年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二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锐意改革,矢志创新,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延续一季度“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新兴动能稳步增强,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一、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工业增速稳中趋缓。上半年,受上年同期基数抬高的影响,工业经济增速略有减缓,但仍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比2019年1-6月份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6.1%。上半年累计增速高于全区(11.7%)0.6个百分点,在全区五地市中居第二位(石嘴山市19.9%、吴忠市10.2%、固原市-9.7%、中卫市1.6%)。其中银川不含宁东同比增长24.2%,比2019年1-6月份增长21.1%,两年平均增长10.0%。制造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比2019年1-6月份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9.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2.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7.0%和11.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5%和5.7%,轻、重工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5:92.5调整到7.7:92.3,结构进一步优化。私营企业持续快增。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9%,两年平均增长21.7%,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4.6和15.6个百分点。多数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25个行业增加值呈现增长态势,占75.8%。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2.0倍、93.3%和38.3%。产品增长面保持稳定。全市88种产品中64种呈增长态势,增长面72.7%。其中工业仪表、化学药品原药、精甲醇分别增长1.5倍、42.8%和31.6%。县区增速“四高两低”。上半年,西夏区、金凤区、永宁县、贺兰县同比分别增长18.3%、30.8%、30.3%和17.4%,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0、18.5、18.0和5.1个百分点,兴庆区、灵武市同比分别增长11.8%和6.5,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5和5.8个百分点。
(二)产销同步加快,带动企业盈利明显增加。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工业产品产销较去年同期明显加快。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7.8%,产销率97.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销售增速的快速提升为企业打开了盈利空间。1-5月份,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32.29亿元,同比增长3.1倍,两年平均增长60.1%。32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行业增长面达68.8%。企业亏损面进一步缩小,亏损额大幅下降。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34.9%,同比缩小6.0个百分点,比4月末缩小2.7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17亿元,同比减少63.2%。
二、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装备制造业加速扩张,高耗能行业规模缩减。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同期的12.3%提升至17.2%;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同期的62.7%下降至60.7%。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71.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9%,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三是研发费用持续高增长态势,高技术产品表现突出。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3.8%,增速比营业收入高3.7个百分点,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5%。上半年,高技术产品中集成电路圆片累计生产90.92万片,同比增长36.7%;电子元件累计生产11.6万致,同比增长6.7倍。
(二)民营、小微企业活力释放,工业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金融保障力度和精准服务力度,有力促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恢复生产和渡过难关。民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生产经营活力逐步释放。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7.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两年平均增长14.1%,比规模以上工业高8.0个百分点,比国有控股企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高15.1和5.4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4.1个百分点,也高于大中型企业17.4(9.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5%,高于大中型企业3.2(5.3%)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总体态势已基本恢复正常,发展协调性、均衡性进一步提升。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中的风险、困难和问题,清醒看到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复杂严峻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
(一)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发展基础仍需巩固。当前,虽然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全面向好,实现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但工业增长基础仍需稳固。减停产企业影响逐步扩大。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29户,累计减少产值4.68亿元;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累计同比减产106户(不含停产企业),累计减少产值17.69亿元,停减产面35.1%,比1-5月份扩大了1.3个百分点。停减产企业累计减产额22.37亿元,影响全市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新建投产企业数量不多。截止6月末,全市新建投产纳规工业企业仅3户,新增动能不足,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有限。工业基数渐高。去年上半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经济主体经营活动逐步恢复,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全市工业经济恢复持续加快,基数逐月提高,将对全年工业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二)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下游行业成本压力增加。6月份,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7.1%,涨幅比5月份扩大1.0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原材料、加工工业环比分别上涨4.0%、0.3%、3.1%,同比分别上涨18.7%、18.7%和18.3%。工业生产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1.3%,涨幅比5月份扩大1.2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涨幅超过出厂价格4.2个百分点,延续了价格剪刀差逐月扩大趋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
(三)行业恢复态势渐趋分化。上半年,全市33个行业中23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为正,占比为69.7%,但仍有10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仍呈下降态势,恢复进度相对缓慢。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两年平均分别下降23.3%、14.9%、11.6%和8.1%。
(四)企业生产经营存在实际困难。营业成本上涨过快。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面临成本持续上涨、招工稳岗难度加大、订单情况不理想等实际困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1%而营业成本同比增长了35.7%,增幅仅低于营业收入4.4个百分点。企业面临实际困难。上半年景气调查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季度综合生产成本较上季度持平或走高,其中,“原材料成本”(79.3%)、“用工成本”(54.3%)、“能耗成本”(29.7%)是企业集中反映的压力来源;接近30%的企业反映“员工工资上涨压力较大”,超过30%的企业认为本季度“招工难”,接近40%的企业反映“员工流失率较高”;另有30%的企业反映资金周转紧张,16%的企业反映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畅,15.6%的企业本季度接到的产品订货量低于正常水平。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要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行业、企业增长不均衡现象仍较突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下游行业影响加大,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依然存在,全市工业经济稳定恢复、保持平稳增长仍有不小压力。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着力畅通经济循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