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640100-126/2021-00476 发布日期:2021-11-16
发布机构: 银川市统计局 责任部门: 综合核算科
名 称:银川市2021年1-9月份经济运行分析——2021年1-3季度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银川市2021年1-9月份经济运行分析——2021年1-3季度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1-9月,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主要领域持续恢复,发展动能增强,质量效益提升,民生保障有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六增一降,六项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1.53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同期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4.7%,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1个百分点,居五地市第3位。

(二)规模以上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比2019年同期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4.8%,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高于全区2.0个百分点,居五地市第2位。全市(不含宁东)增长24.8%,比2019年同期增长17.2%,两年平均增长8.3%。

(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0%,比2019年同期下降9.5%,两年平均下降4.9%,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低于全区8.9个百分点,居五地市第5位。全(不含宁东)下降6.4%,2019年同期下降4.4%,两年平均下降2.2%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6.52亿元,同比增长8.0%,比2019年同期下降1.8%,两年平均下降0.9%,低于全国8.4个百分点,高于全区0.4个百分点,居五地市首位。

(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71元,同比增长9.5%,比2019年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6.3%,与全国持平,高于全区0.4个百分点,居五地市第4位。

(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9元,同比增长10.0%,比2019年增长15.5%,两年平均增长7.5%,低于全国1.6百分点,低于全区1.9个百分点,居五地市第5位。

(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62亿元,同比增长20.8%,比2019年同期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7.1%,高于全区2.2个百分点,居五地市第2位全市(不含宁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72亿元,增长16.9%,比2019年同期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4.3%

二、全市经济运行特点

(一)发展韧性持续提升,重点行业支撑有力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在支持农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78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区2.0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3.5%。占全市经济比重为3.8%,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足,蔬菜及食用菌播种产量106.69万吨,下降1.6%。猪牛羊禽肉产量4.59万吨,增长9.4%。其中,猪肉1.29万吨,增长12.9%;牛肉1.41万吨,增长1.5%;羊肉1.39万吨,增长13.3%。牛奶产量62.63吨,增长32.8%,禽蛋产量1.88万吨,下降6.8%。水产品产量5.5万吨,增长5.4%。畜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生猪、牛、羊分别存栏17.47万头、32.03万头、97.0万只,分别增长19.4%、19.5%和22.9%,存栏已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二是工业生产稳中提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聚焦构建先行区示范市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工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3.11亿元,同比增长9.4%,比2019年同期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4.0%。占全市经济比重为43.5%,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43.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11.8%)0.4个百分点,高于全区(10.2%)2.0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4.8%。轻重工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轻工业增长22.4%,重工业增长11.3%。三大门类全面增长,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4.4%、15.5%和6.6%,其中,制造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高达84.2%。规模以上工业34个行业大类中,25个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3.5%,其中,15个行业呈两位数以上增长。县(市)区全面增长,兴庆、金凤、西夏、永宁、贺兰、灵武分别增长6.4%、25.2%、27.5%、16.6%、12.4%和4.2%。园区(含宁东)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高达81.8%,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8.63亿元,同比增长7.9%,比2019年同期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4%。服务业占全市比重达52.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服务业贡献率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6%,分别高于一产、二产48.9和5.9个百分点。1-9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0.38亿元,同比增长19.0%,比2019年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8.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14.0%、103.0%、18.7%、12.6%和10.0%。

(二)内外需求协同拉动,双循环格局有序构建一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上限下同步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增长11.6%,限额以下单位增长6.0%。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19类主要商品中有10类保持增长。重点商品零售拉动强劲,占比28.6%的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0%,占比35.3%的汽车类增长11.5%,分别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5.0和4.0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增势明显,全市161家商品零售企业中,累计零售额超5亿元企业9家,其中,新华百货、马斯特实业、新华百货东桥家电、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增速超20%,拉动限上商品零售增速5.3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消费增势较好,金银珠宝、化妆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3.7%、10.4%和27.6%。二是重点领域投资稳定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47.27亿元,同比增长9.1%,拉动全市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66.1%,比去年同期提高3.89个百分点。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77.1%和3.6%,分别快于投资增速88.1和14.6个百分点,投资补短板成效明显。三是对外贸易增势良好。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7.04亿元,总量居全区首位,占全区比重达55.9%,同比增长51.7%,分别高于全国、全区29.0和16.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94亿元,增长65.2%;进口16.10亿元,增长20.3%。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44.9个百分点,贸易差额34.84亿元,贸易结构更趋优化。

(三)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是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坚定“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1.7%)比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44.2%和71.5%,分别快于规上工业增速32.0和59.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4.5和5.2个百分点。二是 “三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围绕产业链强化优势环节、补齐薄弱环节,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鑫晶盛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等重大项目投资陆续投产,对全市工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全市(不含宁东)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90.21、78.03和62.37亿元,分别增长130.9%、6.3%和18.7%,占全市(不含宁东)制造业产值比重达44.0%。是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截止9月底,新登记市场主体(4.40万户)增长39.7%,累计在册市场主体(33.19万户)增长20.0%。1-9月,民营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3%,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0.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达68.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2.5%,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是新业态快速成长。1-9月,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91.4%,快递业务收入增长38.4%,快递业务总量增长30.8%。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继续巩固。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2%,工业产销率97.6%,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8.2和0.3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3.5%,低于上年同期2.0个百分点。企业营收成本下降,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1.96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同比减少2.32元。

(四)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运行基础不断稳固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8%,增速连续8个月居全区首位。其中,税收收入96.48亿元,增长27.4%,高于非税收入增速23.8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2%,比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1.80亿元,同比增长3.1倍,2019同期增长1.1倍,两年平均增长46.5%。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9.4%,分别高于全国、全区2.4和1.1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213.4万元,分别高于全国、全区49.719.4万元三是金融市场运行稳健。9月末,全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9.2%,贷款余额增长8.6%,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8.5%,占贷款比重连续9个月70%,金融存贷比125.8%,金融对全市经济的提振保持高水平支撑势头。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发展稳固有力一是居民收入稳固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7元,增长9.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增长9.5%,农村居民增长10.0%。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5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2.15,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分四项构成看,城镇和农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全面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城镇、农村66.4%和49.1%,分别增长9.4%10.0%。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就业规模扩大,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截止9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低于4.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5.13万人,同比增长7.4%,已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和全市目标任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0万人,超额完成全市目标任务。3.01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6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是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其中,服务价格增长0.5%,消费品价格增长1.2%四是民生支出较快增长。严把预算支出关口,重点保障好民生领域支出,民生支出171.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达71.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民生领域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0.4%64.4%和24.6%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生产需求和新动能成长看,全市经济“进”的势头逐步显现,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忧,纵向与全国全区比,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国1.318.38.4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区8.9和1.9个百分点。横向与其他地市比,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连续三个季度居五地市末位。加之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煤炭、天然气、原油价格也屡创新高,国内电力和煤炭供应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部分地方出现了限电现象,我市明确了第一批21家执行错避峰生产用电清单,将对正常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一)工业持续稳定仍存多因素制约。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全市工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和供应,重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为92.5%,仅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0.2个百分点,低于轻工业10.2个百分点。以石油加工、煤炭、电力、化工等5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及能耗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高达77.0%和86.6%,工业结构倚重倚能问题长期存在。二是工业经济先行指标回落。9月份,受高耗能行业景气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5%,比8月份降幅扩大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下降10.1%、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1.6%、原煤产量同比下降8.5%。三是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经济恢复需求扩大以及部分产品供应偏紧等多重因素影响,1-9月,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比上半年扩大5.1个百分点,PPI和IPI涨幅整体呈扩大趋势,PPI同比上涨15.7%,比上半年扩大了5.6个百分点,IPI同比上涨16.1%,比上半年扩大了1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未来一段时间下游小微企业仍将承受较大的经营压力,需要宏观政策再扶一把,持续做好金融贷款、财政减税降费的措施。四是稳增长后劲不足。截止9月末,全市新建投产纳规工业企业仅7户,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拉动力有限。工业投资持续负增长,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8.6%。

(二)投资增长缺乏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全市投资增速呈现高开低走、逐月回落、降幅扩大的运行态势,1-9月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22.7和6.5个百分点。一是由负转正缺口较大。按全年转正测算,全市、全市(不含宁东)、宁东投资尚缺306.0、194.1和111.9亿元。县(市)区“三增三降”,其中,金凤区、西夏区、灵武市分别下降6.1%、30.4%和21.7%,转正尚缺67.4、68.9和125.7亿元。园区中“五增四降”,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下降49.9%,转正尚缺71.4亿元。二是投资结构仍需优化。全市投资靠房地产拉动的局面尚未改变,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4%,较上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3个百分同时,项目投资增速、比重均下降(增速下降22.4%),下拉投资增速14.3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投资表现乏力工业投资下降18.6%,未能扭转今年以来负增长态势,特别是制造业下降28.8%,占比下降5.9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下降59.4%和42.6%,将对全市实体经济恢复及产业调整转型产生较大的影响。四是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下降。由于重大基建项目收尾,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下降,1-9月下降47.0%,占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下降59.1%和52.9%。

(三)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整体偏低。一是从收入情况看,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946元)5475元;农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726元)473元,但增速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二是从消费支出情况看,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81元)886元,增速(10.5%)低于全国(14.2%)3.7个百分点;农村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79元)863元,增速(12.7%)低于全国(18.6%)5.9个百分点。三是从消费内部结构看,家庭刚性支出占比较大,食、住、行是生活消费的主力,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烟酒、居住和交通通信三项合计分别占消费支出的61.1%和65.0%。与此同时,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分别增长32.0%和9.6%,农村分别增长22.8%和19.8%,很大程度制约了居民消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意愿不强,消费支出增速偏缓慢,对全市消费持续复苏影响较大。

(四)消费市场复苏活力仍需激发。一是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恢复较慢。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住宿业下降14.4%,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85.6%。限上消费城镇慢于乡村、线下慢于线上。从销售区域看,城镇消费占限上比重高达97%,但两年平均增速下降0.1%,低于乡村增速1.5个百分点。从销售业态看,以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给线下实体商超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线下商品零售占限上比重高达97.3%,但增速低于网络零售增速82.4个百分点。二是限上零售增速逐步放缓。1-9月,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比一季度的30.9%回落19.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的25.7%回落14.2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下降0.2%,两年平均下降0.1%,消费市场呈现逐步放缓的态势。9月当月,限额以上单位有零售类别的19个商品大类中有11类零售额同比下降,下降面达57.9%。三是汽车消费增长后劲不足。汽车类零售是全市限上零售的第一大商品类别,占比高达35.5%,累计增速虽增长11.5%,但当月增速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9月下降16.7%,下拉全市9月限上商品零售增速6.7个百分点。同时受芯片供应不足,车企产能不足供应量减少,经销商库存出现结构性缺失,特别是豪华、合资品牌车辆供需矛盾持续加大,较大可能会继续下拉限上消费增速,对全市消费市场的支撑将会减弱。四是聚集型消费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今年前7个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8月受疫情影响,居民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减弱, 8月、9月分别下降26.8%和2.0%。且1-9月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回落48.8、和21.4个百分点。日,我市出现外省返银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传播扩散风险高,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宿餐饮等聚集型消费增长,且进入冬季病毒传播速度快,应持续巩固好疫情防控的成效,使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总的来看,1-9月份全市保持恢复态势, 经济以内生动力推动的复苏趋势仍在延续,主要经济指标在合理区间。不过随着近期疫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在去年同期基数抬高背景下,不少经济指标有所回落,四季度经济增面临压力有所加大。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十二次会议和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精神,对标“奋100,冲刺四季度”的行动,跟踪分析经济走势,精确研判面临的形势,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力推动各项经济指标赶超进位。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有效性从市情实际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密切关注煤炭价格快速上涨,大幅推高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对电力供应和冬季供暖产生不利影响,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抓好能源保供,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要在抓工业增后劲上持续用力,重点围检修减产企业复产、小升规、产能释放方面抓好各项工作,夯实工业经济稳增基础。要在实现投资由负转正上持续用力,找准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破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题,将项目建设与推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相结合。要从严从紧从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全面促进消费活力。要发扬细深实勤俭的工作作风,拿出精神、抢的姿态、跑的劲头,把各项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干在前,全力以赴冲刺四季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