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6004H/2022-00348 | 发布日期: | 2022-07-22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综合科 |
名 称: | 经济运行稳中加固 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 ——2022年1-6月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疫情频发影响,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以及区、市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和自治区开展“大干40天奋战200日”行动的要求,先后出台“四稳两保一促32条”、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20条”、支持扩大消费“2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半年,全市生产供给持续向好,市场需求稳定恢复,质量效益逐步提升,新兴动能不断增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恢复有力、动能增强的较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9.13亿元,同比增长4.8%。
(二)规模以上工业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7.3%。全市不含宁东同比增长7.1%。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银川市(不含宁东)增长5.4%。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68亿元,同比增长1.5%。
(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据市财政局统计,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11亿元,同比增长2.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7.4%。
(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统计,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2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9元,同比增长5.4%。
二、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发展总体稳定,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9.13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2.5%)2.3个百分点,低于全区(5.3%)0.5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三次产业全面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7亿元,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68.29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67亿元,同比增长2.6%。三次产业比重为2.1:47.8:50.1。二产贡献较为突出。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8%,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5%,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上半年,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把稳保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抓紧落实落细各项惠企帮扶政策,统筹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3.9、2.5、2.2和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速高于全国14.1个百分点。
(二)生产供给持续向好,新兴动能不断增强
1.农业供给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92亿元,同比增长7.9%,比一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总体稳定。猪牛羊禽肉产量3.04万吨,同比下降2.8%,其中,猪肉增长13.1%,羊肉增长6.0%,牛肉下降8.6%。生猪存栏10.59万头,同比下降43.4%;牛存栏40.29万头,增长30.0%;羊存栏105.67万头,增长13.3%。奶产业发展势头稳中加快。上半年,全市奶牛存栏达26.0万头,同比增长35.5%;牛奶产量58.05万吨,增长46.1%。水产及特色种植业稳中有增。水产品总产量1.53万吨,同比增长6.3%。鲜切花产量1157.31万支,同比增长63.6%,盆栽观赏植物产量1596.90万盆,同比增长66.5%。
2.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一季度(5.0%)加快2.3个百分点。三大门类全面增长。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6%。近七成行业实现增长。全市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65.6%。重点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初级形态塑料同比增长33.7%、单晶硅增长84.6%、精甲醇增长21.6%、变压器增长99.6%、电工仪器仪表增长40.9%、碳化钙增长11.0%。能源供给有效保障。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603.64万吨,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51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增速今年首次由负转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油加工量209.26万吨,同比增长0.1%,增速由负转正。
3.服务业逐步恢复。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95.67亿元,同比增长2.6%,七大行业“四增三降”。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2.0%,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0%,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文化旅游业呈现复苏态势。上半年,我市旅游接待游客1124.76万人次,同比增长5.17%;实现旅游收入51.99亿元,同比增长0.95%,实现由负转正。
4.新兴动能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6%,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2和11.3个百分点。“三新”产业茁壮成长。全市(不含宁东)“三新”产业实现产值303.16亿元,同比增长23.2%,占全市(不含宁东)制造业产值比重48.3%。新业态快速成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2.4%,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3.8%,占比较2021年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1-6月份,银川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1%。
(三)三大需求持续恢复,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比1-5月提高(7.3%)1.4个百分点。全市不含宁东同比增长4.4%。三次产业投资“2增1降”。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9.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5%。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7.6%,拉动全市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明显。1-6月份,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3%,拉动全市投资增速4.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6月份,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市投资6.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保持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68亿元,同比增长1.5%,居五地市第一位。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6.8%,较1-5月份(3.3%)提高3.5个百分点。6月,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2.9%。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6%。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4.6%,日用品类增长29.7%,饮料类增长16.9%,烟酒类增长26.8%。汽车销售降幅收窄。1-6月份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2.6%,比1-5月份收窄6.9个百分点。绿色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5.2倍,占全市限上汽车类商品的比重为7.9%,较1-5月份(6.8%)和2021年(1.3%)分别提高1.1和6.6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7.95亿元,同比增长74.1%,增速高于全区(70.1%)4.0个百分点,占全区比重为55.4%。其中,出口55.72亿元,同比增长86.3%;进口12.22亿元,同比增长34.0%。贸易顺差43.50亿元。
4.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4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34.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5%。
(四)质量效益逐步提升,民生福祉继续改善
1.财政收入保持稳增。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1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0%,同比增长2.6%(同口径增长17.4%)。
2.企业盈利水平提升。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9.94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区11.9和1.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5%。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8.47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区(10.7%)1.4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据银川调查队统计,上半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7.2元,同比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2.0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9.3元,同比增长5.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33,比上年同期缩小0.03。
4.居民就业形势稳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3万人,农业转移就业7.3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720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4.1%、87.7%、58.5%和133.3%。
(五)要素供给保障有力,企业预期快速提升
1.金融存贷款增势稳定。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086.40亿元,同比增长8.6%;人民币贷款余额6341.29亿元,同比增长9.6%。
2.消费价格总体稳定。据宁夏调查总队统计,1-6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与1-5月份持平。八大类消费价格“七增一降”。
3.企业用电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187.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增速比1-5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3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加固、恢复有力、动能增强的发展态势来之不易,也为下半年经济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忧,纵向与全区比,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区0.5、1.2、和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全区0.4和1.5个百分点;横向与五地市比,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五地市第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五地市第4位,分别低于首位2.5、12.6、15.3和2.5个百分点。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同时面对产业结构转型任重道远、投资拉动边际效率递减等结构性困境,以及疫情不确定性导致的需求收缩、预期减弱以及房地产投资销售下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从农业看:一是蔬菜产量有所下降。上半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33万亩,同比下降7.7%,受种植面积减少影响,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6.29万吨,同比下降5.9%。二是家禽养殖规模下滑。上半年,全市家禽出栏同比下降55.2%,禽肉产量下降47.6%,禽蛋产量下降7.5%。
(二)从工业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上半年,全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92.2%,仅比去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增速低于低于轻工业2.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是占比较低,全市倚重倚能的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性改变。二是企业生产购进价格指数倒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6月份同比上涨24.6%,高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7.4个百分点,生产购进价格倒挂推升企业成本,增加资金占用。三是部分行业增长乏力。上半年,全市32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增速不及平均水平,11个行业呈下降态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下降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9.8%,分别下拉全市平均水平0.4和0.3个百分点。四是单位经营成本上升。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营业成本同比增长52.4%,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2.92元,同比增加4.27元。
(三)从服务业看:一是服务业贡献不足。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超50%,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2.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1%)0.5个百分点,低于一季度(3.9%)1.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仅为31.2%,低于一季度16.2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七大行业“四增三降”。受“4.06”“4.24”“5.21”输入性疫情影响,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7%,批发和零售业下降1.8%。三是房地产业降幅扩大。房地产业下降5.1%,降幅较一季度扩大(-4.4%)扩大0.7个百分点。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8.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0%,降幅较一季度(-25.7%)扩大2.3个百分点,商品房月度销售面积连续10个月下降。
(四)从投资看:一是新开工项目拉动力不足。1-6月份,全市有投资进度的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长10.1%,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下降57.2%。剔除宝丰昱能电池及储能集装系统项目后,有投资进度的新开工项目规模同比下降45.1%,反映出新开工大中型项目数量偏少、对投资增长的拉动力不明显。二是高耗能投资有所反弹。1-6月份,全市高耗能投资有所反弹,同比增长31.0%,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3.9%,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高耗能投资增长主要来自宁东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企业,该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6倍,占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的40.7%,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三是区域投资分化明显。上半年,六个县市区投资增速呈“4增2降”。除金凤区、贺兰县分别下降6.8%和4.0%以外,其他四个县区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兴庆区增长9.6%、西夏区增长17.7%、永宁县增长14.1%、灵武市增长23.0%。增速最高的灵武市与最低的金凤区相差29.8个百分点。
(五)从消费看:一是住宿行业降幅扩大。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全市客房收入6月份同比下降23.1%,1-6月份同比下降30.1%;全市餐费收入6月份同比下降33.6%,1-6月份同比下降25.6%,住宿业向好的局面依然不乐观。二是部分重点企业销售增长乏力。上半年,在各类消费券的有效刺激下,新百三大业态1-6月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4.5%,增速虽比1-5月份提高2.8个百分点,但仍比限上零售额增速低2.3个百分点。大型零售企业占比高、影响大,其增长乏力,拖累全市消费市场增长。
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下一步,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工作导向,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紧盯三季度稳中向好、四季度夺取全胜利目标任务,集中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动能、集合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好,推动下半年全市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紧盯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深入挖潜。一是狠抓农业稳增长。巩固夏播夏种成果,加强秋粮田间管理,细化抗旱保丰收、虫口夺粮等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夏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积极推广“粮—菜”、“粮—饲”等麦后复种新模式,稳定果蔬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土地亩产效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引导鼓励养殖户及时补栏、出栏,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二是狠抓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擦亮“枸杞之乡”“滩羊之乡”“高端奶之乡”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市场。
(二)紧盯加固工业增长基础深入挖潜。一是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持续加大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实,完善市级工业补充政策包,落实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对冲价格、成本和市场波动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推动政策效果尽早显现。二是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重点监测占比较大、产值较高的煤炭开采洗选、石油煤炭加工、化学原料行业以及骨干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全力推动重点新建工业项目年内投产,持续在减税降费、降本增效等方面用功用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围绕“六新”产业发展目标,加大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投资力度。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环50GW单晶硅等项目快速建设,隆基5GW单晶电池等20个项目年内投产,确保早开工、早投产、早入库。四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强化地区、行业、企业间协同联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中的瘀点和堵点。
(三)紧盯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挖潜。一是着力挖掘增长潜力。全力做好全区第三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投资实物量。协调加快建设项目资金拨付进度,着力推动投资项目依规按序入统。全力争取自治区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确保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应开尽开。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有针对性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对储备项目抓转化、前期项目抓报批、已批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是着力夯实增长后劲。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三新”产业,加快绘制产业图谱、招商地图,谋划引进一批增后劲、管长远、带全局、效益好、产业契合度高的产业项目。
(四)紧盯服务业提速回升深入挖潜。一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推动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20条”、支持扩大消费“20条”等一系列稳定服务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中小微企业纾困力度,加强奖补措施落实、物流保障、上下游衔接等方面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稳住市场主体。二是发挥消费券乘数效应。进一步在出资方式、商业连带、营销节点、宣传推广等方面挖潜增效,持续办好“爱上银川 湖城之夏”文化旅游消费季、“绿色银川 全程焕新”换购月、激情之夏消费促进季等系列促销活动,不间断发放各类惠民消费券,做好市场保供稳价,推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扩大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六优”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容扩量、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持续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扭转当前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双下降局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