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6004H/2025-00017 发布日期:2025-02-06
发布机构: 银川市统计局 责任部门: 工业科
名 称: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支撑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干字当头奋发有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工业经济稳健前行,特别是“百日攻坚战”以来,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协同发力,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为全市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一、铸牢经济基石,“稳”的势头有效延续

(一)工业生产进一步提速。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是自6月份持续下行以来最高增速,走出一条坚韧向上的发展曲线。1-12月份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区(9.6%)0.5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二位(石嘴山市5.0%、吴忠市12.4%、固原市9.5%、中卫市8.1%)。其中银川(不含宁东)同比下降3.5%。轻、重工业“双增长”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10.3%,拉动增长9.6个百分点。制造业稳定支撑。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1%的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制造业当月同比增长15.3%,拉动制造业增长1.7个百分点。涉及的主要民生类产品供应充足,有效保障春节需求,小麦粉同比增长8.0%,大米增长18.6%,冻肉增长52.7%、鲜冷藏肉增长79.0%。采矿业同比增长1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5%。

(二)重点行业巩固基本盘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呈现增长态势,行业增长面59.4%。重点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8.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3.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20.3%,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长6.1倍,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0个百分点。半数以上产品保持增长。全市列统的94种产品中49种产品呈增长态势,增长面52.1%。其中互感器同比增长6.1倍,工业机器人增长39.7%,化学药品原药增长40.2%,硫酸(折100%)增长38.2%,铝材增长34.9%,滚动轴承增长20.6%,初级形态塑料增长20.3%,精甲醇增长12.4%。

(三)各类型企业竞相发展。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7.8%、股份制企业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2.5%;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9%,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引擎作用明显。全市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

(四)(市)区发展普遍好转。12月份,全市6个县(市)区中金凤区、灵武市、贺兰县、永宁县等4个县区增速较11月份均有所回升;1-12月份灵武市同比增长20.9%,兴庆区增长18.8%,贺兰县增长6.9%,永宁县增长2.6%,金凤区增长1.0%,西夏区下降13.4%。

二、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进”的步伐坚定有力

(一)企业信心恢复,市场预期有所改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位于扩张区间。12月份,宏观政策组合效应继续显现,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已连续3个月位于界点以上,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企业用电量保持增长。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441.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工业投资精准发力“强后劲”。工业投资靠前领跑,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后劲。1-12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1.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8.3%,拉动全市投资增速6.0个百分点。

(二)助企帮扶政策显效,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民营企业韧性较强。1-12月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8%,拉动增长5.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活力显现。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个百分点。从盈利水平看, 1-11月份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好于全市平均水平11.3和4.2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拉动明显。2024年全市月度共申报入库48户企业,占全区40%,位列全区首位。实现产值增量超过114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

三、正视问题,补齐短板实现更大突破

(一)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走低。12月份,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1%,环比由正转负,下降0.9%,比11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价格环比下降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4%、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6.3%。产销率下降。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0%,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1-11月份,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18.7%。

(二)重点行业增长乏力。建材行业未见明显好转。房地产市场预期仍然偏弱,建材产品价格低位波动,受此影响,相关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主要为水泥制造)增加值同比下降15.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26.6%,仍呈持续收缩态势。光伏行业终端供需不平衡局面难破。12月份,中环隆基光伏产品价格降幅超过20%,隆基乐业和硅材料尚复产,4户企业合计拉全市规上工业当月产值增长8.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行业继续走低。1-12月份,受市场需求不足,部分石油加工企业生产减缓,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同比减少92.8万吨,下降20.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2%,下拉全市工业增加值0.9个百分点。

(三)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产业结构不优。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13个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去年同期增加,8个行业减少;增加行业主要是以化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高耗能行业和以煤炭开采、食品制造为主的传统行业占比较多,减少的行业主要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气为主的新产业占比较多。传统行业和高耗能占比进一步加大,新产业比重不断萎缩,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备制造业同比下降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7%,较去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占比7.1%,回落5.6个百分点。研发投入不足。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1.0%,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尤其是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化学纤维制造等传统行业研发费用下降明显。

(四)企业经营承压明显。效益修复压力加大。1-11月份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9%,处于年内较低水平,分别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27.2个和7.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列统的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利润下降或亏损,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较快,合计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9.3个百分点。从企业看,28%的企业虽实现盈利但呈下降态势;35%的企业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超过60亿元。企业资金压力仍在上升。11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5.5天,同比增加3.3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54.7天,同比增加2.7天。

四、乘势而上,多并举推动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总的来看,2024年全市工业经济克服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等多重压力,顺利实现了全年预期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成绩实属不易。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继续做好工业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下阶段,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三都五基地”战略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业强市,持续推动工业“压舱石”作用,努力为全市经济做贡献、做支撑。

(一)聚焦助企纾困,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持续抓好各项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把促进工业平稳增长作为2025年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稳产达产,夯实发展后劲。探索建立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围绕产值前100户重点企业特别是降幅明显企业,通过部门协调联动,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指导和帮助企业有效获得专项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切实解决企业用工、用能、融资等难题。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鼓励重点产业,积极发展商业协会、发展联盟等社会组织,深入研判市场需求、生产要素、供需对接等,及时提供行业发展建议。建立产业链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促进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同时,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市场份额。

(二)调整产业结构,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制定传统产业换新升级具体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绿色化转型。加大技术改造和更新力度,以中石油宁夏石化汽油结构调整与质量升级、舜昌3万锭亚麻湿纺、4500万米纺织面料印染、富扬食品深加工等技改项目为契机,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纺织、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依托环欧35GW高纯单晶硅片、旭晶50GW光伏级石英器件等项目,延链发展光伏硅、工业蓝宝石等优势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努力使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力量,不断做强工业基础。

(三)争取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利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资金杠杆稳经济作用,引导企业不断创新研发,持续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资源推动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突破,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奖励政策,加大对高研发投入、多科研专利企业的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