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6004H/2025-00148 | 发布日期: | 2025-07-21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工业科 |
名 称: | 全市工业经济承压前行 稳中提质向好 ——2025年上半年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压实“挑大梁”责任。在各县(市)区、园区有力支撑,重点行业引领带动,新增企业同步发力的协同共进下,全市工业经济在“稳”的基础上加速“进”,呈现“总体平稳、结构优化、动能聚集”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阶段性目标,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总体运行态势:稳字托底,主要指标稳中提质
(一)生产增速稳,工业大盘持续加固。从月度增速看,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较5月份大幅加快12.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当月增速较5月份加快12.8个百分点。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较1-5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与全区8.2%的增速差距较1-5月份缩小1.3个百分点。三大门类均实现增长。采矿业增长(10.6%)、制造业(8.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3%)均实现增长,其中制造业作为工业“压舱石”,贡献了全市60.5%的增加值,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各经济类型企业稳步发展。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股份制企业增长11.6%,非公有工业企业增长13.9%。
(二)行业增长平稳,多数行业回升向好。1-6月份,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15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46.9%。累计增加值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7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2.5%)、通用设备制造业(2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3.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6.4%)增长较快,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个百分点。与5月份相比,22个行业当月增速回升或降幅收窄,占68.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加快90.3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加快44.5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加快14.5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加快16.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加快4.8个百分点。
(三)产品增产稳,重点领域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列统的95种产品中41种产量呈增长态势,增长面43.2%。装备制造领域中减变速机产量增长1.1倍、变压器增长66.5%、滚动轴承增长38.9%、工业机器人增长36.6%;民生领域中大米增长20.4%、味精(谷氨酸钠)增长5.4%、乳制品增长4.4%。能源供给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3.0%;原煤产量降幅较1-5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降幅与上期持平。
(四)区域协同稳增长,各县(市)区多点发力。县区中除西夏区受光伏行业市场需求不足、重点企业减产影响,增加值同比下降1.4%外,其余县区均实现增长,其中灵武市增长12.2%,贺兰县增长7.1%,金凤区增长6.5%,永宁县增长5.2%,兴庆区由负转正,增长0.5%。与1-5月份相比,灵武市加快1.2个百分点,贺兰县加快2.3个百分点,金凤区加快1.9个百分点,兴庆区加快5.0个百分点,西夏区降幅收窄3.6个百分点;永宁县回落2.1个百分点。
二、积极变化:政策助力,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一)大中型与小微企业协同增长,工业基石“牢”。大中型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增加值同比增长8.5%,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虽增速略低(6.6%),但仍保持稳定增长,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共同支撑工业经济底盘稳固。
(二)政策赋能与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动能“新”。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0.7%,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74.2%)、通用设备制造业(26.1%)增速亮眼。产业向“新”转型态势愈发坚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3%,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
(三)民营和新增企业活力迸发,增长引擎“活”。民营工业企业延续强劲增长势头,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快于全市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快于国有控股企业12.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1.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2024年度和2025年月度,全市共申报入统企业44家,合计实现产值31.58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个百分点。
三、矛盾挑战:进中有忧,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一)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产能释放。市场需求疲软仍然是当前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从预期看,尽管6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5月份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达到49.7%,但整体仍位于荣枯线以下,反映出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生产经营景气问卷进一步显示,近半数(47.5%)企业本季度产能利用率低于70%,超六成(67.6%)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一季度下降或持平,企业因需求疲软主动收缩生产的谨慎心态显著。从价格看,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跌8.8%,降幅较5月份进一步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超过1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降幅超过5.0%,企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从产销情况看,6月份产销率为91.8%,较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1-6月份为93.8%,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二)行业分化加剧稳增长压力。1-6月份,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累计增加值同比下降,与1-5月相比,8个行业增速放缓或降幅扩大,占25.0%。受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4.0%,下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下降3.6%,下拉0.4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34.2%,下拉0.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业同比下降51.6%,下拉0.1个百分点。
(三)企业经营困境依然严峻。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2.1%,降幅较1-4月份扩大11.1个百分点,降幅分别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41.0和16.3个百分点。利润规模较大的煤炭、化工、石油等重点行业分别下降26.8%、68.4%和34.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亏损状态。从成本费用看,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92.37元,同比增加2.28元,进一步挤压企业盈利空间,营业收入利润率下降4.53%,同比减少2.82个百分点。5月末,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7.5天,同比增加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61.3天,同比增加6.9天,企业资金周转愈发紧张。
四、对策举措:实字为要,全力巩固向好态势
(一)锚定“稳增长”,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抓重点企业保运行。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针对产值超十亿元的前30户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定期协调解决用地、用能、融资等共性问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引领作用;积极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破除区域壁垒,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与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共享、产能对接等方式带动中小配套企业集群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产业链协同生态。抓减停产企业促复产。对上半年减产、停产企业开展“一对一”诊断,分类施策,对因市场需求不足减停产的企业,通过政策补贴、市场拓展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对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的企业,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过桥贷款”“应急转贷”支持;对因环保不达标减停产的企业,指导加快技改升级、尽快达标复产。抓新增企业强支撑。强化“小升规”企业培育,建立“临规企业库”,对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月度跟踪、季度辅导”,落实税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政策,推动企业尽快达规入库。
(二)着力“降成本”,提升企业经营质态。加强运行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及产销率等指标,对于利润持续下滑、库存周转不畅的企业,建立“重点帮扶清单”,主动介入以解决订单和资金问题,坚定经营信心。强化政策引导。利用设备更新补贴、产业创新基金等惠企政策,引导资源投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优化惠企服务。全面落实税费优惠、金融支持以及审批简化等政策,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推广信用贷款并倾斜支持创新型企业,压缩高频审批事项的处理时限,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强风险防控。针对煤炭、化工、医药、纺织等负债较高的行业,实施“红黄绿”分级预警机制,对高风险企业推动实施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策略。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努力,切实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聚力“扩投资”,激活经济增量新动力。以项目梯次推进为核心抓手,畅通投资循环、培育长效动能。实施“项目管家”全流程服务,破除审批梗阻、打通执行堵点,实现项目“落地提速、建设提效、达效提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精准撬动社会资本与民间投资活力,提升外资配置效能,加速形成“项目转化—效益释放”的高效闭环。通过系统施策优化环境,构筑可持续支撑体系,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增长动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