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11640100MB1853128N/2023-00128 发布日期:2023-09-05
发布机构: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名 称: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23号关于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助推乡村振兴大发展提案的答复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23号关于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助推乡村振兴大发展提案的答复

民建银川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助推乡村振兴大发展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承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在接到贵单位的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提案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417日召开2023年银川市文化旅游系统承办区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产业发展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821日电话沟通了委员,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副市长陈艳菊和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少志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进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特色优势,发挥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突出农文旅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旅游产业促共富”的新路子,推动了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是不断创新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为了让文旅产业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从乡村民宿到非遗工坊,再到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文旅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培育激发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引导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贺兰山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先后打造了稻渔空间、金贵牡丹花乡、岩画古村、利思田园密语、山上人家等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康养、休闲、研学等业态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新样板,增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后劲。

二是持续打响乡村微度假品牌。近年来,为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文旅部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督促指导提高乡村整体运营能力,切实打造乡村微度假特色品牌。如,兴庆区司家桥村全面盘活村内闲置农宅,采取“支部企业园区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大胆探索并成功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与农事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田园未来村”项目。西夏区昊苑村以“合作社企业”、村民自办、社会资本介入等形式,鼓励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民宿,西村海棠、昊然山居、黄庐民宿等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宿受到市民热捧。贺兰县金山村采用多种经营合作,打造“金山羊肉”等品牌,构建集观光、采摘、住宿、餐饮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旅游效益。为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有效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旅部门结合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会同县区政府和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交通、市场、市政等部门,持续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示范点,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宁夏特色旅游村26个、星级乡村旅游点69个、星级旅游民宿12个,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带动就业5万余人。今年1-7月,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共接待游客142.98万人次,同比增长48.85%,营业收入6727.35万元,同比增长50.61%。

四是努力扩大品牌示范引领。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持续聚焦品牌创建,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以节会为媒介,推动融合发展。近年来,市县区同步打造了乡村文化旅游节品牌活动,一体推进乡村旅游大发展。今年以来,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马术邀请赛暨银川市乡村文化旅游节、兴庆区踏青郊游节、“夏游西夏区诗画田园情”乡村旅游节,“逛永宁·品味美食”美食文化音乐节、“稻渔空间梦幻灯光冰雪主题乐园”活动、贺兰县2023年“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暨第三届“牡丹花”乡村文化旅游节、乡村春晚等品牌节会和活动,吸引游客在家门口体验诗和远方,为广大游客提供地域特色的多元化体验和全方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五是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以元旦、春节、中秋、端午、重阳、国庆等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出,创作推出《情系贺兰》《山河人家》等乡村振兴题材优秀作品,年均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演出1000余场,上半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452场,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涵养文明乡风。深入推进“结对子、种文化”工作,建立文化干部村级联系点,形成城乡人才联动帮扶机制。创建“党旗飘扬文化润心”党员先锋服务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等品牌文艺志愿服务50余场,服务群众近1万人次,切实提升文化惠民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乡村非遗传承,实施传统工艺品牌扶持计划,全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62个,县级传承人232人。其中,兴庆区滨河四村、西夏区同阳新村建立非遗就业工坊,采取“公司传承人农户”模式,拉动贫困村农民就业,带动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的创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典范,宁夏麻编工艺成功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夏区德林村广泛吸纳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糖画、编织扎制、木作漆艺、工艺绘画、贺兰石刻等传统技艺,开发成为旅游商品,以旅游发展带动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六是健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乡村剧场、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特色农家书屋建设,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每年改(扩)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20个,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年服务133万人次,阵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实施“百村千画·乡村美化工程”,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特色旅游村及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乡村墙体绘画美化,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传播文化特色,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厕所革命”成果向乡村旅游延伸,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厕所全覆盖,持续改善乡村旅游供电、供水、通信、公路等条件,统筹乡村旅游停车场布局,推进乡村旅游直通车建设,全市26个特色旅游村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提升。

二、下一步措施

(一)完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乡村规划体系,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审定村庄规划过程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发展机制,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保护好村庄特色风貌,探索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机制,避免“千村一面”。

(二)深挖文化资源。注重对现有麻编、金丝沙画、芦苇画、民间面塑、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推进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中心点和传习所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特色,用好乡土建设材料,留住乡愁记忆。重视村志村史编纂,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的精髓,增强乡土情结,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基因”。

(三)加强项目建设。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支持纳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库。用好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乡村文化振兴类项目进行扶持。继续落实支持扩大文化旅游消费政策措施,对当年新评定为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特色旅游民宿和特色房车露营基地的,给予2-50万元扶持奖补,用于设施完善和服务质量提升。

(四)提升运营服务。支持乡村旅游旅游示范点、特色民宿、露营基地、景区景点等组团规模发展,互相推送客源。指导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等运营组织模式,提高乡村旅游抗风险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重点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行动,制定完善乡村旅游各领域、各环节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五)加强人才培育。制定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项目支持计划,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育工程,与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打造文化旅游专家智库、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观摩等方式,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联系人及电话:李昱颉0951-6889031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3829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