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11640100MB163606X7/2024-00163 | 发布日期: | 2024-11-13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名 称: | 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6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提案的答复 |
农工党银川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委社工部、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联合办理。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5月27日召开主任办公会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8月15日、9月10日电话向提案委员,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章玉明主任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委员长期以来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2018年11月下旬,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鼓励支持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参加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市政府积极申请,银川市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试点以来,我委积极发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协调作用,把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工作,通过“12345”工作法,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内容,实现源头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银川建设的重要抓手,织密织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力提升银川市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社会心理预警监测机制
市委政法委在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巩固和提升精防服务网络,定期对居民心理健康进行筛查评估,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健康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警预测,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重点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情况进行排查分析和风险评估,组织心理服务工作者,配合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加强社会心理风险预警与处理工作,消除公共安全隐患。
二、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充分利用综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
(一)政法系统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市委政法委在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重点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情况进行排查分析和风险评估,加强社会心理风险预警与处理工作,消除公共安全隐患。
(二)教育部门健全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教育系统建立完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心理教育体系,以辖区为主体,以学校为单元,积极与卫健委、社区等部门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确保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银川市共有中小学234所,专兼职心理教师463人,心理咨询室234间,建成国家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4个(银川市第九中学、银川唐徕中学、银川市中学、银川市第三中学)、自治区级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5个(银川市第九中学、银川唐徕中学、银川市中学、银川市第三中学、兴庆区三小)、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7个(银川市心理辅导站、6个县市区各一个)。建立银川市直属学校心理跟踪网络体系,为我市7所中小学、职业学校,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工作,针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定期定时跟踪辅导。
(三)各级妇联组织动员专业力量开展妇女儿童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银川市妇女儿童援助服务中心设立了信访接待室、婚姻家庭调解室、律师维权工作室、身心健康调适室、家庭暴力庇护中心、12338维权服务热线等,建立了银川市妇女儿童法律维权工作站、银川市妇联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文静律师工作室、组建了银川市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适团队,在原有律师调解的基础上,吸纳专业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加入,开展了“女律师结对服务下基层”活动,组织605名女律师与全市52个乡镇(街道)、479个村(社区)“妇女之家”结对,服务基层妇女。还通过成立妇女儿童维权警务站、成立新婚夫妇学校、实施“两癌”患病及特殊困难妇女关爱项目及妇女心理减压项目等方式为妇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四)民政、残联、卫生系统完善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建立了社区康复由残联牵头、乡镇(街道)主办、卫生健康提供技术支撑的工作机制。在银川市金凤区清水湾社区康复中心和西夏区翟靖巷社区等设立“阳光心园”,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各县(市)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覆盖率30%的要求,已建在建16所“阳光心园”,提高了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效果。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援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银川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援助机制》,推动银川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援助服务的广泛应用。
(五)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团市委充分利用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银川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立“团干部+志愿者+青年社会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服务队伍,实施“青春有话说”成长帮帮堂等公益项目,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目前,已吸引培育10家青少年心理辅导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等机构,帮助解答、解决青少年各类诉求问题200余起,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免费心理热线咨询及疏导服务100余次,为青少年及家长免费提供各类法律咨询服务2064次,8600余人受益。
三、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
一是广泛运用电视、公交车、抖音、广播、手机短信、公益广告、阵地等多种渠道以及“银川发布”“文明银川”等平台,发送心理健康温馨提示。印制宣传彩页和海报6万余份,策划推出了5期情绪疏导课,覆盖近2亿人次。二是录制心理减压视频、语音课程,通过“青春银川”微信公众号发布品牌栏目“12355心理减压小课堂”,累计服务受众8000余人次;开展“12355 与你同行”青少年系列讲座进校园活动,将原有中高考考前减压讲座与复学后心理调适内容相结合、将讲座主题扩展为家长课堂(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复学后心理调适与考前减压、礼仪辅导四类,共开展讲座92场,服务中小学生5.2万余人次。三是实施长期职工心理健康关爱计划,每月确定一个关爱主题,在银川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本月关爱计划主题和活动预告,广泛宣传并告知会员单位。市总工会向40余家企事业单位举办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等活动近50场,服务干部职工2000余人。四是制作心理健康视频84个、展板475个、折页21种,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六进活动(进校园、进医院、进司法、进基层、进机关、进企业)80多场次,近3万人受益,优酷、今日头条、企鹅号等视频网站上传宁夏精神卫生科普动漫视频三十问,并在宁安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转发,累计浏览量达10088人次。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
(一)提供免费心理援助资源。充分发挥自治区精神卫生防治优势资源,与宁安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0951-2160707)和心理咨询微信平台,提供全天候7*24小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和转介等免费公共卫生服务。
(二)发展心理社会服务专业队伍。对全市1658名社会工作者持续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能力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
(三)建强心理咨询专业服务队伍。举办宁夏心理咨询师基础能力提升培训班,提高持证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化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提供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
(四)培育心理治疗专业人才队伍。强化心理治疗师专业培训和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均由转岗医师坐诊,逐步缓解县级医疗机构精神卫生防治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成立7支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组织对疫情相关重点人员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
(六)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五、实施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一)探索建立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建立“专人、专线、专管”医疗服务模式,精神科医生定期到社区评估病人危险性,危险性分级较高有肇事肇祸倾向需要住院治疗的,建议其监护人立即送专业机构治疗。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由其监护人、家属送医院诊治,拒不送往医院诊治的,其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立即采取措施,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二)民政局扎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县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2024年投入预算资金60万元开展银川市民政系统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阵地打造项目,计划支持灵武市完成跨部门联合共建的区域中心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阵地打造任务,用1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以灵武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村(居)阵地为补充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体系;计划支持兴庆区完成区域中心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打造项目,形成以康复中心为核心,胜利街家园社区、解放西街健康社区、丽景街景墨社区等社区阵地为分站的“1+N”社区精神康复矩阵;计划支持金凤区完成清水湾社区康复中心打造任务,着力探索形成集可持续、系统化、专业化为一体的“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义诊+N”试点模式;计划支持永宁县、贺兰县完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阵地提升项目,为康复患者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
(三)积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精神卫生机构、配备专业服务人员,为登记康复对象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康复训练、用药指导、心理疏导、文娱活动等,帮助患者稳定病情、减轻症状,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增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营造安全、平稳、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2024年截至目前,全市8处社区康复阵地累计服务精神障碍患者900余人。市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及家属、残疾人工作者心理疏导培训活动,已开展心理疏导培训活动18场,1000余人参与了活动,对2000余名精神残疾人进行了服药救助和住院补贴救助。开展了30余期残疾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培训班,提供心理干预、情绪疏导等心理服务,提升了残疾人及家属、残疾人工作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协调作用,联合市委社工部、残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总结试点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找差距补短板,扩大试点工作成果,积极探索具有银川特色高效能的社会心理服务创新模式,把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宁视察讲话精神的重要载体,广宣传、深动员、勇创新,为提升全市居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银川、健康银川、文明银川”作出应有的贡献!
联系人及电话:张淑兰,6888398
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9月12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