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市政府(办)文件>银政办发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5810C/2024-00335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2024-09-09
责任部门:银川市气象局 发布日期:2024-09-10
名 称: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银川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服务保障强首府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银川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服务保障强首府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推进银川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  服务保障强首府战略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2日

(此件有删减)

加快推进银川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

服务保障强首府战略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区市党委、政府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银川市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高质量服务保障“强首府”战略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银川市委和市政府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决策部署,以高质效保安全、高质效助发展、高质效促治理为导向,加快推进银川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精准助力银川市产业强市、生态强市、品质强市、法治强市建设。到2030年,气象助力“强首府”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夯实、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效能更加凸显、气象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高质效助力产业强市

1.“气象数据要素×”赋能“算力之都”建设激活气象数据潜能,建立健全气象数据产权保护、运营交易、审查监管、汇交收集等机制,推进气象数据要素与高影响行业企业数据深度融合,开辟气象数据价值释放新路径,有效赋能各行各业提质增效。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能力建设,打造基于“气象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大力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银川“算力之都”建设。

2.特色气象服务赋能“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将气象服务融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种植、酿造和销售全链条。建立分品种、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影响的特色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酿酒葡萄气候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酿酒葡萄精细化服务和气候生态品牌创建,不断擦亮“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黄金气候带”金字招牌,讲好酿酒葡萄的“气候故事”。探索气候因子贡献率评价机制,赋能“世界葡萄酒之都”建设。

3.气象科技赋能新能源产业发展。建立与发电设施等场景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模型,开展高敏感新能源电力设施气象灾害实时监测预警服务。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和资源区划,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报技术,试点开展高影响天气事件供电应急调度。

4.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气象服务。推进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安全设施建设,试点开展旅游智慧场景建设与应用,提升气象文旅融合发展的能力,激发旅游气候价值,讲好旅游“气候故事”。

(二)开展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高质效助力生态强市

5.提升生态气候服务能力。开展生态气候观测,强化部门间多源协同观测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提升生态气候监测及评估能力,建设精细化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影响评估模型,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业务。

6.开展康养气象服务。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气象和环境人群健康效应、气象与环境因素对疾病影响的机制、疾病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健康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气象敏感性疾病预防、花粉预报、中暑预报、紫外线预报等健康气象服务,优化衣、食、住、行、娱、购、游等生活指数气象服务。

7.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联动机制,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围绕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作业跨区联动、装备升级迭代、全链条安全管理,优化调整地面作业站点布局,加强基于物联网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应用。

(三)开展气象保障城市安全行动,高质效助力品质强市

8.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优化城市气象综合防灾机制,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主动互动联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证制度,开展防灾减灾效益定量化评估。

9.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建设自动站—雷达—卫星综合应用天空地一体化气象立体监测体系。加强与水务、自然资源等重点行业合作,建立分行业、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致灾阈值矩阵和指标体系,构建面向高敏感行业和高风险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及评估模型

10.构建“气象网格+”基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网格治理数字气象供给能力。深度打造“气象网格+城市大脑+基层单元”融合治理模式,推进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应急支撑能力建设。构建“社区网格+气象”服务新模式,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融入街道、社区等基层网格化管理,以“小网格”带动“大治理”,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11.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气象服务。联合行业部门建立道路交通精细化预报预警指标,强化全市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交通气象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打造交通运输智慧气象应用场景。

(四)开展气象社会监管提质升级行动,高质效助力法治强市

12.统筹行业气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行业气象统筹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制定和实施行业气象设施及监测站网规划。推进行业气象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气象观测站网、重大气象观测设施、重要气象信息网络、气象数据、气候资源评价等支撑行业气象规范发展亟需的标准。

13.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水平。加快完善气象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极端天气防灾避险等法规制度,推进防雷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象数据共享等重要领域立法,推动制定本地气象社会服务支持政策和政府考核体系。

14.提升气象社会监管能力。持续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气象监管机制,多跨协同治理联动机制,建立审批许可与执法监管衔接机制。强化告知承诺、信用评价、约谈警告等监管手段和数字化监管,深化开展气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分级管控,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气象执法队伍建设。

三、重点工程

(一)强化气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建设气象“幸福”工程

1.建设生态气候观测站网。建设贺兰山和白芨滩植被生态气象观测站,小微公园负氧离子观测站,鸣翠湖等湖泊湿地生态气象观测站,完善土壤水分和辐射观测。强化北塔湖、阅海、七十二连湖、如意湖、鹤泉湖以及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及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带小气候观测。

2.多维度提升市民气象服务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设气候生态监测体系,面向市民开展小微公园负氧离子预报、感冒指数、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晨练指数、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晾晒指数、洗车指数、交通指数、旅游指数、出行指数等生活指数气象服务,打造市民线上“专属气象台”,开展面向衣、食、住、行、游、购、娱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推动发展旅游、康养气象服务,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3.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播雨”计划。优化人工影响天气设施和作业布局,实现装备弹药实时动态安全监管,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强化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能力,开展雾霾消除科学试验。建设燃气炮、新型碘化银地面发生器等作业设施,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高清视频技术建设管理与作业一体化的智能物联站点。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气象“城安”工程

1.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在贺兰山东麓山洪沟上游纵深区域建设基于北斗通讯的多要素气象灾害观测站和小型智能观测设备。在宁东建设1套雷电观测设备。在市辖区建设城市小型智能观测设备,提升城市气象观测能力。

2.优化完善雷达观测站网。在银川市天气监测关键区建设4部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在灵武、贺兰山沿山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增设激光测风雷达2部。建设1套包含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在4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或升级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

3.提升交通旅游气象灾害观测能力。根据银川高速公路网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在高速公路沿线增设15个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实现铁路沿线不同路段的雨量、风力、轨道结冰监测和预警。与文化旅游部门和旅游景区合作,在全市4A级以上景区增设7个旅游气象观测站,开展包括能见度、紫外线、太阳辐射、大气负离子、相对湿度等观测。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建设基于GDP和人口数据的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雷暴、雪灾、沙尘暴灾害气象风险地图。利用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历史灾情数据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

(三)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气象“村安”工程

1.完善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和酿酒葡萄、设施农业、灵武长枣、花卉园艺等特色产业,强化农田小气候监测。迭代升级两要素或四要素自动气象站为六要素站,在气象灾害风险高的行政村,增加积雪、能见度、雷电等观测要素,优化气象观测要素分布。

2.构建“气象网格+”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健全“网格预警—镇街叫应—村区处置”机制。以数字化手段重塑风险提示、预警叫应、信息共享、处置联动的网格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闭环,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强化分灾种、分时段“递进式”业务服务体系建设。

3.强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开展全市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风险区划。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种植大户的精细化、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小麦、玉米、水稻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为种植企业和农户提供融入式、定制式农业气象服务。

(四)挖掘气象数据要素潜能,建设气象“数智”工程

1.打造“气象数据要素×防灾减灾”应用场景。建设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数字化场景,基于多源资料快速融合应用,多部门联合建立城市运行气象灾害风险数字地图和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实时指挥作战图。

2.打造“气象数据要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优化完善优质粮食作物、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指标,建立气候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全生育期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气候生态价值实现评价、信息溯源和气候因子贡献评估一体化气象数据应用场景。

3.打造“气象数据要素×交通运输”应用场景。联合交通运输行业建立分季节、分灾种、分区域的道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指标,开展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智慧交通平台。

4.打造“气象数据要素×能源安全”应用场景。开展风能和光能资源普查和资源区划,建立基于场景融合的新能源功率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模型,实现重点区域气象风险和高敏感新能源电力设施气象灾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服务。

5.打造“气象数据要素×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气象高价值数据全面融入金融保险行业,优化分灾种、分区域、分强度的气象灾害风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商业保险,建设气象数据要素高价值赋能金融应用场景。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要素保障,强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创新部门间合作、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机制,双向赋能落实好各项任务。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