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乡村振兴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工作总结

索 引 号:11640100MB1648597Q/2023-00009 发布日期:2023-02-13
发布机构: 银川市乡村振兴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乡村振兴局
名 称:银川市乡村振兴局2022年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计划

银川市乡村振兴局2022年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银川市乡村振兴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抓手,按照“1234”工作思路,抓重点补短板,抓统筹促提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全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88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市农村居民2.7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754元,同比增长15%,实现了“两个高于”目标

一、工作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监测、帮扶、责任、考核”四项机制,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和“回头看”工作,组织动员市县乡村各级干部3945人,地毯式摸排全市20.76万农户,坚持一个不漏普遍查、“八必访”对象重点查、预警反馈逐项查,采用“拉网式”排查、“针对式”帮扶、“回访式”消除,做到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不漏一村、不掉一户、不落一人、不留死角。目前,全市共纳入“三类人员”1418户4946人,因户因人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3500余项,已消除风险694户2498人,占比50.5%。聚焦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累计发放农村重度残疾困难人口救助金495.71万元,受益群众27268人次。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建立行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对新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台账、边查边补、边查边改、逐一销号、动态清零,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排查问题914个,已完成整改744个,正在整改170个。

(二)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区市各类资金,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截至目前,已争取中央、自治区各类资金5.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0%,其中: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9531万元,自治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662万元、闽宁协作资金6850万元、地方债资金6000万元;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4600万元。建立项目进展和资金支付月监测、月通报机制,督促指导各县(市)区紧盯项目谋划和开工建设,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项目落地见效。截至10月31日,全市衔接资金支付进度为84%,其中:中央衔接资金支付进度87%,自治区衔接资金支付进度为81.6%。

(三)扎实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聚焦52个移民致富提升重点村(社区)、18个一般村和5个国有农林场,围绕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扎实推进“9+1”专项提升。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研究制定《银川市2022年移民致富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调整完善52个重点移民村、18个一般移民村和5个国有农林场“领导干部+责任部门”包抓工作机制。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建立“两单三图”(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年度任务清单和项目实施作战图、移民村分布图、工作时序进度图),实行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加大调研督导力度,联合市委农办前后开展5轮督导检查,市政府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定期调度部署,合力推进落实。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指导各县(市)区精准编制县、乡、村三级移民致富提升重点任务、关键举措清单和项目推进图,任务明确到年、到季、到月,实施台账管理、压茬推进。二是聚焦特色产业,夯实致富根基。以产业发展规划为牵引,以产业项目为抓手,以衔接资金为支撑,按照做强特色种植、做优规模养殖、做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工作思路,重点支持兴庆区掌政镇、金凤区良田镇、西夏区兴泾镇、灵武市郝家桥镇、永宁县闽宁镇、贺兰县洪广镇等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特色花卉、精品果蔬、食用菌菇等产业,打造以灵武市白土岗、兴庆区月牙湖为主体的奶产业发展核心区,支持闽宁镇、润丰村、金星村等移民村镇发展文旅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入库项目418个(其中产业项目162个),计划总投资11.24亿元,建设养殖圈舍1810座,日光温棚3864座,发展特色产业44.38万亩,肉牛存栏8.1万头,奶牛存栏1.9万头,羊存栏20万只。三是紧盯务工就业,推动持续增收。接续实施移民务工就业3年推进计划,设立劳务工作站47个,常态化开展岗位推介和政策宣传。建立移民村(社区)就业信息台账,准确掌握移民劳动力状况、就业失业情况和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做到人员底数清、掌握技能清、就业意愿清、培训意向清。围绕移民村(社区)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和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12期3610人。制定出台稳岗补贴、交通补贴、自主创业补贴、技能培训和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补助、企业吸纳移民就业补助、扶贫车间(基地)补贴等支持政策,落实各类务工就业补贴175.39万元。44家帮扶车间累计带动就业179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230人,全市13万移民劳动力实现就业11万余人,实现务工收入15.2亿元。大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灵武市镇河塔社区先行先试,已形成“城南工人”“红石榴家政”等劳务品牌。四是坚持综合治理,促进社会融入。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52个重点村已全部编制完成。全面完成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移民安置区就业、教育、社保、救助、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驻村(社区)办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新(改)建硬化路49公里、幼儿园及义务教育学校13个,为老服务场所12个,文化活动场所22个,实施危房改造47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950亩。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卫生厕所259个,改造3339个,铺设污水管道29.6公里,新建垃圾收集设施64个,清理垃圾2.5亿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5%,垃圾处理率达到71.7%,栽植绿化经果苗木24万株,新增绿化面积603亩。大力推广“积分制”“网格化”等模式,257名乡村网格员搭起便民“连心桥”,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五是扎实开展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创建。制定印发《银川市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创建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今年将创建6个示范村(兴庆区滨河四村、金凤区金星村、西夏区富宁村、永宁县原隆村、贺兰县欣荣村、灵武市泾兴村)纳入市政府“十心实事”,集中项目资金给予倾斜支持。建立考评指标体系,年底将根据各村考核验收情况,对创建成功的村每村给予2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目前,6个示范村创建进度总体达到80%,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完成年度任务64%;1.9万劳动力已就业1.6万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四)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工作。一是压紧压实问题整改责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国家和自治区考核评估发现的5个方面14类57个问题,制定印发《银川市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方案》,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压实问题整改责任,全面排查梳理,补齐短板弱项,推动问题整改取得实效。截至目前,57个具体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并需长期坚持。二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为进一步推动各县(市)区、市直行业部门问题整改工作,成立银川市考核评估问题整改工作专班,强化督导检查,通过暗访入户、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6个县(市)区、25个市直行业部门进行5轮督查,下发督办单24份。三是强化乡村振兴指导力量。市委组织部召开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员派驻动员会,向乡镇、涉农街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32名,着力提升全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水平。召开全市乡村振兴系统重点工作推进会、考核评估问题整改专班会,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主体责任。针对基层干部政策掌握不准、理解不透、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联合举办银川市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对市直行业部门、移民乡镇、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共85人开展培训。

(五)深化闽宁协作。坚持把闽宁协作作为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深化结对帮扶厦门市湖里区和思明区结对帮扶闽宁镇,福建省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6家市属国有企业分别与闽宁镇6个移民重点村(原隆村、福宁村、木兰村、园艺村、武河村、玉海村)开展结对帮扶,此外厦门市湖里区和思明区学校、医院结对帮扶闽宁中学、闽宁镇卫生院等,做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开展互访互学银川市统筹协调,加强与福州、厦门、漳州等地对接合作,不断深化拓展闽宁协作深度和广度。厦门市、银川市、永宁县及市直有关部门已开展互访互学20余次300余人次。争取资金支持。共争取闽宁协作资金6850万元,在全市实施产业、就业等项目12个,目前项目全部开工,已完成资金支付5130.6万元,支付率74.9%,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闽宁协作模式。加强人才交流。福建省选派2名县处级干部到闽宁镇挂职,永宁县选派1名干部到福建挂职,做到观念互通、作风互鉴、信息互享。厦门市、湖里区累计选派教育、医疗等专业人才共27名到闽宁镇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帮带,永宁县累计选派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112人到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等地交流学习,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加快闽宁镇“四个示范”创建。结合闽宁镇实际,围绕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制定闽宁镇发展专项规划和“四个示范”创建方案,目前专项规划和“四个示范”创建方案已印发,正在全力推进。建设闽宁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闽宁协作结对帮扶作用,由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和永宁县三方国企按照4:4:2的出资比例,建设闽宁产业园。目前已签订合作协议,9月3日下午举行奠基仪式,正在开工建设,引进6家企业入驻。

(六)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全市274个行政村和10个移民社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427名,做到全市农村地区第一书记全覆盖。对退休或者身体原因不能驻村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换,今年以来,共调换71名驻村干部。及时修订并印发了《银川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暨乡村振兴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对第一书记选派、职责任务、工作考核等提出了相关要求,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管理进行了规范。联合市委组织部对6个县(市)区驻村帮扶情况开展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全市共开展驻村干部培训14期,培训驻村干部427名,做到了驻村干部培训全覆盖。区、市、县三级帮扶单位共投资投物折合资金1747.64万元,协调落实项目资金16461.29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8个,受益群众达到12.1万人,其中脱贫人口2.96万人,监测对象1825人。

(七)积极推进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制定印发《关于尽快组织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县(市)区扎实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回头看”,有力推动扶贫项目资产由“摸底确权”向“管好用好”转变,确保扶贫项目“不闲置”,扶贫资产“能增值”。截止目前,全市录入系统的2013-2020年扶贫项目资产共计6414项,资产原值28.24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896项,资产原值8.30亿元;公益性资产3976项,资产原值9.52亿元;到户类资产542项,资产原值10.42亿元。已确权移交资产6346项,原值合计28.15万元,确权移交占比99.7%。联合市财政局先后2次开展全覆盖式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工作专项调研督导,全面查找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坚持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整改,下发《关于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调研督导情况的通报》,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不反弹。

(八)稳步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严格落实《关于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各县(市)区扎实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符合条件、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脱贫户(含监测对象)应贷尽贷。协调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逾期贷款清收工作,并做好风险防控预案,化解新增逾期风险,逾期率控制在0.5%以内,贷款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向2316户发放贷款1152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5.35%,贷款覆盖率为31.9%,逾期金额40万元,逾期率0.25%。

(九)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提升。树立大局观念,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提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月牙湖乡农业示范园区高标准温室、金星村汉白玉萝卜深加工、富宁村现代温棚产业示范园等131个产业项目,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兴庆区滨河四村持续推进出户入园,对村集体养殖园区配套设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通过专业合作社运营,将农民家中散养肉羊集中养殖,统一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凤区金星村推进“良田味集”共享庭院和民宿项目运营,园林村通过环境整治开发农旅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乡村特色文化。充分发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作用,促进全市移民村人居环境美丽宜居。今年以来,共投入621.96万元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三村、四村,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灵武市泾灵南村,贺兰县江南村,西夏区泾河村实施6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共投入3653.27万元在贺兰县欣荣村、灵武市兴旺村、西夏区南梁农场、金凤区园子村、永宁县木兰村等移民村实施道路硬化项目32个,共硬化道路100余公里,目前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二、工作亮点

(一)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和移民收入持续增长。制定印发《促进脱贫人口和移民收入稳步增长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建立脱贫人口收入周分析、月调度机制,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任务,因村因户落实帮扶增收措施,促进全市脱贫人口和移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安排市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资金2107.56万元专项用于支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到人到户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收致富,预计受益人口达1万余人。今年以来,组织各县(市)区、扶贫龙头企业、脱贫户等在市行政中心、市民大厅和各县(市)区指定地点开展消费帮扶展示展销活动15场次,销售额约950余万元。加大“乡韵闽宁”公共品牌宣传力度,督导闽宁镇加大东西部消费帮扶,目前闽宁镇的特色农副产品销往福州、厦门等地,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产值达2.9亿元。

(二)创新市本级资金使用方向,受益人口达1万余人。产业方面支持各县(市)区围绕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瞄准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和与脱贫人口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谋项目,支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补齐短板弱项,支持对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进行奖补;就业方面,支持县(市)区对积极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进行奖补,支持在原有护林、保洁、保绿等多种公益岗位的基础上新增设防疫消杀、街道巡查、卫生保洁、卡点值守等临时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已相继制定印发了市级专项资金扶持到人到户项目方案,扶持资金计划于11月底发放到位,预计受益人口达1万余人。

(三)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建立由10个行业部门分工协作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的议事协调机制,其中市乡村振兴局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市教育局建立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市卫健委建立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医保局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住建局建立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水务局建立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监测保障机制、人社局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机制、民政局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残联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农业农村局建立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产业帮扶机制。目前市乡村振兴局已向相关行业部门共享监测信息三次,收到行业部门反馈信息6200多条。  

(四)建立“单一反馈问题整改“月调度、月督查、月通报”机制。建立督办单、工作提示函,实行“一个县区一张督办单”制度,将各级反馈各项问题,按照共性和个性问题分类,向各县(市)区“点对点”下发督办单24份,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对一”呈送工作提示函43份,推动各级各类问题立行立改、按期销号。同时建立“月调度、月督查、月通报”工作机制,自5月份开展2021年度考核评估问题整改工作以来,银川市成立考核评估问题整改工作专班,通过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市委农办、市人社局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每月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问题整改进展情况进行调度,进村入户开展督查,针对问题列出清单,对落实不力的实行通报。目前已开展5轮督导检查,并印发督办单24份,紧盯问题整改清单、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不反弹、不回潮。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脱贫人口收入构成还不够合理。11个月,我市脱贫人口收入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增幅,但“四项收入”构成还不够合理(工资性收入占比76.1%,经营性收入占比10.6%,财产性收入占比3.6%,转移性收入占比13.2%),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特别是经营性收入占比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个别县区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同比去年有所下降。同时,在脱贫人口收入监测方面还存在统计测算不精准、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二是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防返贫监测均不同程度存在“体外循环”、应纳未纳、“一兜了之”的问题。督查发现灵武市、兴庆区、西夏区、永宁县部分因病或意外造成家庭稳定可持续增收困难、存在致贫风险、符合监测帮扶条件的农户,因镇村干部对政策不掌握不熟悉,未及时纳入监测帮扶,或者只给了低保未纳入监测帮扶。行业部门防返贫动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教育、住建、水务、卫健、民政、医保等行业部门与乡村振兴部门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农村新增低保、大病、重症慢性病患者等方面的信息互通还不够及时、通畅。三是联农带农机制不完善。现有产业大多由企业、合作社经营,农户仅通过粗放式务工参与,除了获得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益性分红、奶牛和肉牛托管外,没有其它产业支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能力不强,衔接资金用于到人到户项目占比较低。四是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性还不强。劳务经纪人等有组织带动就业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大多以打零工为主。开展的技能培训内容针对性有待加强,促进群众就业效果不明显,培训后稳定就业率不高。部分乡镇、村对参训人员培训后取得证书及掌握技能等级情况底数不清,相关档案台账不全。

四、2023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动脱贫人口增收,健全完善收入监测预警机制。用足用好各级衔接资金,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资金需求,重点支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与脱贫群众紧密联结的共享共富机制,切实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借助知名电商平台和带货主播影响力,采取多种形式推介“六特”产品,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稳岗就业补贴力度,指导各(市)区结合实际出台补贴政策,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人群给予精准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实现技能培训与务工就业无缝衔接,确保群众稳定增收。依托全区农民收入监测预警平台和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重点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占比较大的村开展重点监测,深入分析“四项收入”构成,及时预警提醒,采取针对措施,精准施策帮扶。配合市统计局,开展移民收入数据监测统计,2023年全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力争达到16%,移民与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二)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突出乡村振兴重点移民村(社区)、自主迁徙农村居民聚居区等重点区域,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在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基础上,坚持常态化预警与集中排查相结合,组织开展“八必访”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排查工作,确保应访尽访、应纳尽纳。持续推进监测信息数据共享,强化教育、卫健、住建、医保、水务、民政、残联、农业农村等相关行业部门信息预警、数据比对、行业帮扶职责,按照“部门筛查、集中交办、入户核实、结果反馈、跟踪盯办”程序推动监测信息行业部门共享,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识别为监测对象。强化联户结对帮扶,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特点、发展能力、发展需求等落实精准帮扶,及时化解风险。制定一户一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扎实开展帮扶工作;督促用好衔接资金,从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贴息、生产经营、劳动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等方面对监测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把握帮扶尺度,坚持政策叠加最小化,避免陷入福利陷阱。

(三)统筹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壮大移民安置区特色产业,每个村培育形成1—2个主导产业,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占比不低于65%。持续实施移民务工就业3年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大力培育劳务品牌,确保就业人数稳中有增,全年培训移民2000人次。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2023年移民村(社区)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达到当地平均水平。完善配套教育、医保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移民与所在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健全完善移民社会权益保障体系,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力度,试点开展劳务移民就业、住房、公共服务等遗留问题解决。加强基层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移民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双提升。稳妥推进国有农林场社区发展问题,重点支持黄羊滩、玉泉营、暖泉、银川林场等自主迁徙农村居民聚居区加快补齐水、电、路、防洪、信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推进示范村建设,创建市级移民致富提升示范村18个。

(四)扎实做好产业帮扶工作。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以资金管理办法为保障,以产业项目为抓手,着力做强特色种养业,做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移民地区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拟实施项目161个,其中,产业项目80个,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71个,就业帮扶、综合保障等其他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9.34亿元。市本级财政资金(4600万元)拟重点支持36个项目。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18个,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14个,商贸物流及其他服务类项目4个。主要支持兴庆区实施香石竹园产业园区建设、蘑菇精深加工、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各村巷道维修等项目;支持金凤区实施良田镇兴源村、园林村温棚改造提升、银川林场庄点道路硬化等项目;支持西夏区实施团结村水产养殖、广爱温棚种植园区提升改造、平吉堡农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南梁社区自主迁徙居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项目;支持贺兰县实施欣荣村农业现代产业园二期、广荣村智慧农业休闲观光园、金贵镇江南村牛场建设等项目;支持永宁县实施富原社区移民创业园、福宁村温棚园区扩建、玉海村农田高效节水等项目;支持灵武市实施泾灵南村80栋温室建设、泾灵南北村包装加工车间建设、大羊其村设施温棚建设等项目。

(五)落实常态化“四查四补”工作机制加大问题整改力度。指导各县(市)区将问题整改与常态化“四查四补”问题排查相结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四查四补”排查问题及整改清单,压实行业部门查补问题责任,紧盯排查问题整改,边查边补、边查边改,真抓实改,确保所有问题排查到位、整改到位。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市直行业部门进一步增强整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对标对表考核评估、审计、市级督查反馈问题,紧盯问题整改,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完成整改的问题整改到位长期坚持,所有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六)深化拓展闽宁协作。进一步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结对帮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就业多、示范引领强的项目,促进优质产业转移承接。全面推进闽宁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导闽宁镇各村加强到人到户项目资金安排,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层治理。

(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协同农业农村部门以拆危拆违、增绿补绿及美丽庭院建设等为抓手,推动“三里三外”整体提升,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持续抓好12个市级示范样板村建设,彰显乡村特色,融合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创建和评选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为建成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扎实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做到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厕,确保排查范围全面、问题摸排准确、不留死角盲区,坚决防止农户改厕问题演变成为系统性、区域性问题,继续做好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整改到位。

                           银川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11月14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