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市政管理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部门文件
索 引 号: | 640100-147/2020-00237 | 效力状态: | 有效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市政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20-04-03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20-04-03 |
名 称: | 关于印发银川市2020年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责任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银川市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银党发〔2017〕20号)文件精神,力争2020年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现制定2020年度工作要点,请各县(市)人民政府、各责任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具体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新形势下“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健康服务,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持续开展以改善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营造健康文化的健康行动,使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文明意识持续增强,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银川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保障和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更加健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和健康人群进一步协调发展,为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银川作出贡献。
三、重点任务
(一)健康城市建设
1.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1)普及健康生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新闻媒体无偿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公益宣传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加强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权威知识储备、应急发布、效果评价等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继续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立健康生活指导员队伍,指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测定服务,打造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为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2)建设健康“细胞”工程。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建设,推动健康城市理念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机关、进医院、进家庭,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健康社区建设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健全文化体育设施,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面、连续性、综合性服务;建立健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社区居民的融合,倡导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邻里关系和家庭氛围。健康单位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积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保障饮食安全和营养,控制吸烟危害,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和单位文化。健康家庭建设以家居环境整洁、家人身心健康、家庭文化和谐等为主要内容,以关爱家庭成员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为重点,改善家庭生活品质,提高家庭健康水平,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3)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促进无烟单位创建。市卫健委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对之前授牌的无烟单位进行复审,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收缴烟灰缸等行动,有效促进工作落实。继续开展全国健康促进医院和国家级戒烟门诊服务试点创建工作。银川市第二、三人民医院等继续开展好戒烟门诊服务。以学校、医院、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积极倡导全民戒烟,完善控烟措施,落实领导干部带头禁烟,提升控烟履约率。落实单位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力促市政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60名公益性岗位健康宣传员。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牵头,市委宣传部、教育局、民政局、体育局、应急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2.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密切监测新冠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及时关注国际国内疫情态势,强化联防联控,严防疫情输入扩散。加强人感染禽流感监测,扎实落实外环境监测任务,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准备。二是加强法定传染病监测,做好高发疾病风险评估,保持网络直报系统运行顺畅,实施传染病漏报率调查等。三是加大布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落实力度,加强碘缺乏病监测,深入开展包虫病防治项目。组织重点地区完成饮水型氟中毒、砷中毒和饮茶型氟中毒监测项目。四是持续推进银川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加大患者的筛查和确诊力度,进一步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关爱措施。
(2)落实健康管理措施。积极发展中医、康复、口腔、妇科、儿科等特色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资源丰富签约服务内容,优化签约服务技术支撑,把二级以上专科医生和互联网医疗资源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将全科与专科相衔接。推广应用银川市高血压O2O和糖尿病MDM健康管理经验,逐步开展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线上线下的健康管理。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牵头,人社局、民政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3.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1)推进环卫精细化管理。加大购入适合背街小巷的作业车辆数量,提高作业效率。高标准落实街路“以克论净”深度保洁精细化作业法,利用中小型机扫车、道路养护车、电动清洗车等设备,清理细小垃圾和积尘,冲洗行道、油污、垃圾点,有效提高街路清扫保洁质量。进一步完善主次干道环卫设施设置,加强改善环卫设施破损、丢失等问题。扩大街面清扫范围,包含各个停车场、小微公园及物业公司接壤的公共街面管辖范围,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机制。
(2)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一是按照“垃圾不落地、垃圾要分类、垃圾要直运”的工作部署,有序推进垃圾密闭化运输工作,充分发挥100辆前端密闭化运输车的作用,提高垃圾全程密闭化运输水平,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四分类”收运体系。督促银川市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合理安排收运路线,实现餐厨垃圾收运无缝连接,确保应收尽收,日产日清。积极谋划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园项目,争取项目早日落地,统筹处理城市中的各类垃圾。二是完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安全处置体系,实现城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全覆盖。三是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3)加强黑臭水体整治。实施黑臭水体示范城市建设。按照Ⅳ类标准加快第一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入使用,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将城市黑臭水体长效管理纳入银川市河长制管理体系。采取控源截污、入河排污口整治、清淤疏浚、雨污分流等措施,定期对沟道内水草、水藻进行打捞,确保水体流动性良好,改善水环境,提升沟道水环境质量,建立健全黑臭水体长效、精细化管理,巩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
(4)加快公共厕所建设。提升城市公厕保障服务,加强日常督导检查,按照整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要求,调整城区公厕导示牌设置,对公厕加装安全通道安全扶手及无障碍间安全扶手,并建立完整的无障碍设施统计台账。2020年通过采取建、改、扩、养、精、管相结合方式,拟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座,全部实现“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达到文化和旅游部修订的《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
(5)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布设工程,积极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工程,积极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20年全年拟进行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8期以上,培训人员超过1000人,争取各类资金对现有体育路径、健身驿站、儿童体育乐园进行维修维护和提档升级,加快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拟完成金凤区阅海万家G3区、阅海万家F2区两片11人制足球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金凤区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项目、唐徕公园10公里、德馨公园3公里健身步道项目、北典农河两岸3公里健身步道工程等建设,举办银川市首届市民运动会、全国群众健身登山活动、银川国际马拉松赛、端午龙舟赛、全市社区拔河比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
责任单位:市市政管理局、体育局分别牵头,人社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卫健委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4.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
(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持续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估。
(2)加强供水水质监管。持续开展全市水质监测工作,重点开展集中式供水(包括市政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农村集中式供水以及学校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掌握和分析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饮用水卫生安全隐患。加强西线供水工程银川水厂的运行监管,每月抽检城市出水厂、管网水水质情况,每季度进行管网末梢水(水龙头水)水质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卫健委分别牵头,市市政管理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5.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治理。依托“东热西送”二期集中供热工程,全面完成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完成散煤用户棚户区改造,不断健全完善清洁煤配送中心运行机制。二是持续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对2019年排查出的65家无组织排放、817家VOCs企业、79台工业炉窑整改情况深入核查,未完成整改的全面清理整治。三是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加快老旧车辆和深度治理,加快推进监控体系建设和应用,做好油品质量监督检查。四是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加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执法力度,全面落实扬尘治理“六个标准化”要求,保障我市的空气质量。
(2)加强水和土壤环境治理。一是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扩大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面。2020年,力争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达到8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二是全面取缔重点入黄排水沟污水直排口,坚决杜绝新增直排口,力争2020年末排水沟水质综合评价达到Ⅳ类标准。三是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和运维管理。贺兰县全面完成三二干沟等人工湿地建设;已建成的四二干沟、银新干沟、灵武东沟等人工湿地强化运营维护管理;配合开展好人工湿地功能评估工作。四是加强土壤环境治理,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坚决杜绝“毒地”开发,开展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定。开展污染地块(疑似污染)名录更新和初步调查工作,建立负面清单。建立和完善污染(疑似污染)地块信息沟通机制,对污染地块的开发利用实行联动监管,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控。
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市政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园林局、自然资源局、土地储备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6.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一是强化城市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和安全风险防控,2020年市辖三区完成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目标。二是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标对表创建工程,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90%达到安全标准化三级及以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微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三是重点行业、重要领域、重点时段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力度,排查整治各类安全生产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2)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一是编制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综合救援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加强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二是大力开展应急救援协同作战、多形式的实战化应急演练,加大各项救援物资储备力度,严格落实日常值班值守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类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机制。三是完成市应急指挥中心项目一期建设,实现与公安、消防、卫生等10个部门互联互通,接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大型综合体消防安全、医疗急救等数据以及水旱、地震灾害态势分析数据等。
(3)保障公共交通安全。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积极开展2020年道路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强化食品药品管理。一是对食品犯罪“零容忍”,打击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制定2020年全市食品抽检方案和《银川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工作程序规定》,确保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年4份/千人,食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食品监测结果公示率达到100%。严惩制售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
(5)提高公众安全防范能力。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公益宣传和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宣传“七进”活动,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二是落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高危企业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落实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企业职工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三是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工作,争取在原有4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基础上再增加10个。
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卫健委、团委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二)健康村镇建设
1.推进村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一体化。在自然村“村村通”道路全面完成的基础上,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加大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力度,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养护长效机制,优化向农村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增强县乡公路的通行服务和安全保障。优化电力、通信线路布局,推动电力、广电、通信杆路等设施共建共享。
(2)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建立环卫清扫保洁、垃圾转运处理、运营维护机构队伍和收运处置体系,落实按农村居民人口配备保洁员制度,就近利用末端处理设施作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展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灰土垃圾等分类示范,推动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力争2020年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创新治理模式,推进垃圾治理工作标准化,建立稳定的可再生资源垃圾回收体系,推广闽宁镇等一批成熟的新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试点。
(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学编制、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指导力度,合理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2019年、2020年列入计划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行的设施要及时组织验收审计、移交运行,确保设施建一个、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2020年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集镇规划区和城镇近郊村、较大规模中心村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
(4)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农村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完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丰富乡村文体活动。扎实开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动,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20年建设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个,在符合条件的乡镇、自然村新安装普通健身路径20套,地插式篮球架20副,室外乒乓球台20个。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卫健委、生态环境局、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2.强化农村改水改厕
(1)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大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全市水质监测工作中将重点开展农村集中式供水以及学校供水水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饮用水卫生安全隐患。
(2)实施“厕所革命”。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确保全市2.6万户厕改造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其中兴庆区7500座、金凤区2500座、西夏区4500座、贺兰县6500座、永宁县1000座、灵武市4200座。二是持续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改造。在集镇、村部等公共场所、主干道路沿线人流量大的区域布局建设公共厕所。建立公厕管理、维护、运行机制,保持公厕环境整洁。三是推进厕所粪污治理。有条件的村庄结合乡村发展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粪污资源化利用,进一步优化改厕模式,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生态环境局、卫健委、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3.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加快完成畜禽养殖户入园工作,扎实开展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2020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亩均施用量较2019年各同比下降10%,化肥利用率达到38%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加快工业固废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总量控制指标。
(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做好“二品一标”认证工作,确保“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量稳步增加,全年拟新增25个,认证的品类将进一步扩大,增加蔬菜、水果、葡萄酒、水产品和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
(3)开展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提升。一是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日”活动和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发挥乡镇、街道、单位等基层爱国卫生组织作用,充分发动群众,把环境治理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村)、家庭,动员群众开展家庭卫生大扫除,开展清垃圾、清杂物、清污泥、清路障、清沟渠、清违建、清草堆、清土堆、清煤堆、清粪堆“十清”治理。二是加大主次干道卫生保洁力度,做好背街小巷的垃圾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按照全域覆盖的要求,结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镇(村)对进出村道路、房前屋后、沟渠河道、田间地头等区域卫生死角进行排查清理,清除地表存量垃圾,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环境问题,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降低传染源传播风险。三是继续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全面开展村庄绿化覆盖率调查和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创建活动,支持发展庭院经果林。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巷道植绿、道路护绿、房前屋后插绿,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土绿化。2020年拟完成营造林9.26万亩,绿化美化村庄80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政管理局、园林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2020年,将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契机,积极发展中医、康复、口腔、妇科、儿科等特色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依托自治区统一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增强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工作。健全妇幼保健网络,努力实现各级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牵头,市人社局、民政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5.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
(1)推进农村健康文化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技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和帮助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新改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个,改造提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5个,扶持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大院等示范点35个,进一步采取“菜单式、一站式、流动式、下沉式”服务模式,办好“文化惠民·四送六进”“美丽乡村·文化大集”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多途径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组织开展全市青少年田径、足球、跳绳、体育舞蹈等多项锦标赛和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体育局牵头,市人社局、教育局、文化旅游广电局协助,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康城市是事关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和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是事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建立大健康意识,树立健康优先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理念,将工作与健康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各县(市)区政府、各责任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真抓实干,确保健康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明确任务,有序推进。由市健康办统筹协调全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大健康共建体系。各牵头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按照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细化任务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并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合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三)广泛动员,营造氛围。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持续宣传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重点举措和实施进展。着力加强健康领域的正面宣传和典型引导,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和文化宣传阵地建设。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核心理念,及时传递健康领域正能量和政府声音,让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将构建健康城市建设财政保障政策体系,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保障各级各部门健康城市专项工作项目经费,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银川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20年4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