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网络信息化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640100-146/2021-00023 发布日期:2021-09-26
发布机构: 银川市网络信息化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网络信息化局
名 称: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45号“提升银川智慧社区建设水平 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45号“提升银川智慧社区建设水平 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刘芳等6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银川智慧社区建设水平,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银川市网络信息化局主办,市民政局、住建局、审批服务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协办。收到提案后,我局积极组织人员就提案内容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指定专人办理。办理过程中,深入了解

有关情况,并与委员电话沟通。办理结束后,经主要领导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我局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级分类、安全保障”的建设原则,大力推进社区(小区)的数字化提升行动,建成且评定星级智慧小区432个,其中A级、B级、C级智慧小区分别为10个、147个、275个,打造了枫林湾、凤凰华府等新建小区和天成小区、新海家园等老旧小区改造的智慧小区样板。建成智慧小区普遍部署人脸识别门禁(部分带测温功能)、车辆号牌智能识别等智能设施,全面提升小区治理及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办理情况

(一)加强统筹规划,不断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2020年,我局编制印发《银川市生活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及《银川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治理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网络基础设施、社区办公场所网路、物联基础设施、智慧安防系统、生活智慧服务圈、公共服务系统、智慧物业体系、网格化治理体系、社区管理一体化”9项重点建设任务,提出“标准先行、奖励引导、规划协同”3项具体推进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考核、保障信息安全”5项保障举措,不断完善和构建智慧小区建设政策体系,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市场机制推动建设,确保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建立评价及建设规范。为进一步完善智慧小区评估,细化考核指标,规范智慧小区评价和奖励,我局编制印发全区首个智慧小区评价标准《银川市智慧小区评价指标及奖励办法(试行)》,明确基础设施、服务、安全、满意度4个方面60项建设评价指标,推进智慧小区高质量规范化建设。为使智慧小区提供服务切实满足群众需求需要,今年我局设计智慧小区建设需求调查问卷,并通过银川发布、银川新闻网、网信银川、政府网站等新媒体,广泛发送调查问卷,征集广大市民对智慧小区建设的需求和建议,深入分析,科学制定和引导建设内容,修订《银川市智慧社区评价指标及奖励办法》。三是搭建优质智慧社区管理服务示范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视联网、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智能停车、物业管理等,通过对小区实时、动态、互动的人、事、地、物、情等数据采集分析,及时发布与社区居民相关的信息,实现事件的智能预警告警、精准定位处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神经末梢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二)搭建数字平台,优化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一是以社区数字化治理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搭建数字社区治理平台,向上承接区、市相关业务下放,在街道和社区满足政务相关应用,提供45项便民服务事项代办。实现以房管人,以人连人功能,解决疫情期间出现小区内人、房信息不清楚的问题,结合小区内的智能化设备建立完善房屋户口台账,对社区、小区、网格、楼栋、住户等进行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实现部门、街道、社区、网格任务联动协同管理。向下满足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服务需求提供报表、介绍信快速开具等功能。平台以数据治理为基础整合党建、管理、服务、事务、文化、协商六大领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将“街巷吹哨、部门报到”进一步细化为“居民吹哨、部门报到”。二是优化社区区划,细化网格管理。民政部门从去年6月份组织实地调查核实各社区实际常住人口规模,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服务设施、辖区居民户数、物业服务水平等因素,提出社区区划调整意见,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报请区厅会商同意,全市新增设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38个,核增社区“两委”成员职数536名,新增城市网格678个,重新调整划分城市社区网格2929个,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三)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共融、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一是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社区治理的核心。建立起了纵向上从街道党工委到社区联合党委、到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横向上从业委会、物业公司党组织到驻区单位、对口单位党组织广泛参与的红色组织体系。通过换届选举,全面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业主委员会、社区物业服务公司、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党政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一核多元”架构。二是以奖代补市场化推进智慧小区建设。编制印发《银川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新评定智慧小区进行奖励,奖励主要针对智慧化升级改造部分,单个智慧小区奖励金额按评定的A\B\C三个等级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奖励金额不超过小区智慧化升级改造部分投资金额的20%,鼓励各社会企业参与我市智慧社区的建设,形成多元投资、多元共建模式。三是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完善社区代办服务机制,规范下放政务业务48项,增强了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全面落实“一书三单”(共建协议书、共治资源清单、治理需求清单、服务项目清单),完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坚持“居民的事情居民商议”,建立健全需求清单、资源清单、责任清单,完善民主协商议事规则和参与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民主协商月”“民主议政日”等活动,民主协商制日渐成熟,推动社区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更符合民意,更能满足居民需求,也更有温度。

(四)加强人才保障,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者公开选聘、教育管理,提高薪酬待遇,建立自然晋升动态薪酬体系,吸引了大批青年人俊扎根基层。去年底以来,新招聘社区工作者656人,储备社区后备干部717人,在岗履职的3047名社区工作者中,平均年龄35.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占比97.5%以上,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新招聘专职网格员367名;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社区达到293个,在岗履职社区“两委”成员2338名,社区网格员2858人,专职网格员709名,社区治理人才普遍年轻化、高学历化,集党建、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等能力素质强的“全科网格员”社区治理队伍基本形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撑。二是社会资本撬动效果显著。按照《银川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针对新评定智慧小区智慧化升级改造部分,对各县(市)区政府进行奖励(A、B、C三个等级5万元、3万元、1万元给予奖励,奖励总金额不超过小区智慧化升级改造部分投资金额的20%),经审核各县(市)区申报智慧小区资料及联合市公安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随机抽样实地复核,结合市财政意见,全市合计核算奖励278.65万元,奖励资金已拨付到位,预计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上亿元。

(五)加强数据整合共享,增强便民惠民服务供给。一是加速智慧小区数据整合。目前,已建成智慧社区大数据基础库,对接智慧小区接口14个,梳理数据目录15个,共享落地数据15.2万余条,为智慧社区的应用提供有效数据信息。二是加强全市数据共享开放。完成银川市共享开放平台升级改造,发布市级数据目录1853条,下行国家数据目录14038条,自治区目录3578条,协助各单位申请国家、自治区政务数据资源共44项,支撑不同层级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着力解决部门间数据孤岛,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业务关联协同。三是打造便民服务APP“i银川”。打造了一网惠民综合服务窗口“i银川”APP,可提供486项事项手机预约、1132项事项在线查询,对《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许可证》核发等52项办理频次较高事项直接办理,线上办件(网上办+掌上办)占比52%。实现公积金查询、医保查询、疫苗注射查询、中高风险地区查询、学区查询、成绩查询、公交查询等33项查询业务,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便捷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社区治理阵地。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近2.7亿元,各县(市)区配套投入,使全市293个社区服务阵地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形成以党群服务站为基础,社区政务服务站为重点,小区(楼栋)党员居民服务点、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人民调解室、社区警务室等服务功能齐备,实现了社区治理有阵地,服务居民有场所,社区居民有议事交流、文化学习、休闲娱乐空间。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全面对标“一高三化”目标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扣紧自治区智慧物业线上线下生活服务试点,以智慧(社区)小区建设为抓手,运用摸清基本底数、把握基本政策、掌握基本规律“三基本”工作法,落实“三个一线”工作机制,从制定智慧小区建设技术导则完善体系和部署智能设施、加强数据整合应用提高能力两个方面,高质量推进社区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强力支撑我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线上线下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生活服务需求。



                                               银川市网络信息化局

                                                  2021年9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